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冯远征解释什么是德艺双馨(明德风苑冯远征)

冯远征解释什么是德艺双馨(明德风苑冯远征)冯远征:北京人艺从成立以来一直秉承人民立场,用作品真实地反映生活,我们从老一辈艺术家们身上传承下来,再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前段时间电影学院修复了一批80年代的电影。第一个修复的是我参与主演的《青春祭》,当时我们随剧组在西双版纳和瑞丽拍摄了7个月,住在老乡家里学习干农活、住在傣族老乡寨子里学习用傣族话赶牛车、大雨中在泥泞的路上滚完掉进沟里接着拍……因为小时候我曾在农村生活了将近6年,一般农活我都会干,也不觉得苦,还觉得很幸福。但也有难熬的时候,去学赶牛车时正是盛夏,每天在烈日下赶牛车大量出汗,但因民族风俗他们实行混浴,我那4天就没有洗澡,等回到招待所的公共浴室洗澡时,摄影师看着我就傻了,他数了数我身上被咬了600多个包,一洗澡奇痒难忍。大家就商量说在我身上涂满风油精可能会好些,涂完更可怕,大夏天我盖着厚厚的被子还是冻得直哆嗦。但现在回过头看,感触特别深,因为戏中的场景全是真实的。记者:近年来

冯远征,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副院长,国家一级演员,全国政协委员,中宣部“四个一批人才”,全国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荣誉称号获得者。荣获金鸡奖最佳男配角奖、中国戏剧梅花奖、文华奖表演奖、中国话剧金狮奖、上海国际电视节白玉兰奖最佳男配角奖等。

党的十八大以来,文艺创作热忱描绘新时代新征程的恢宏气象,生动讴歌改革创新的火热实践,文艺工作者们围绕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等重大主题,推出大量优秀作品,呈现百花齐放、生机勃勃的繁荣景象。作为银幕上的实力派演员,塑造过众多深入人心角色的全国政协委员、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副院长、国家一级演员冯远征,就是其中的代表。从事文艺事业近40年来,他一直用行动坚守着“戏比天大”的追求,践行着一名党的文艺工作者的初心。在虎年新春之际,围绕文艺创作如何坚守人民立场、坚持守正创新、坚持弘扬正道等话题,本刊记者专访了冯远征。在他看来,进入新时代,文艺工作者也面临“为谁创作、创作什么、怎么创作”等问题,当前文艺创作“有高原缺高峰”的现象依然存在,有的作品盲目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了社会效益和审美追求。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文艺工作者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涵养行业和个人良好德行,切实保证艺术创作的高质量发展,更好满足人民对美好精神文化生活的新期待。

冯远征解释什么是德艺双馨(明德风苑冯远征)(1)

冯远征等领衔主演话剧《全家福》。 李春光/摄

文艺创作决不能闭门造车,必须根植于人民的土壤

记者: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源于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是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立场,也是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的动力所在。如何在文艺创作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真正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和文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冯远征:指出,人民是文艺之母。文学艺术的成长离不开人民的滋养,人民中有着一切文学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丰沛源泉。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人民满意不满意作为检验艺术的最高标准,坚持守正创新、坚持传承发展,文艺创作才能不断进步,不断攀登新的高峰。北京人艺的经典剧目《茶馆》《窝头会馆》《哗变》能够引发观众连夜排队购票;主旋律题材影视作品《战狼》《红海行动》《人民的名义》等创造了极高的票房和收视率……这些例子很好地说明,文艺作品是为人民创作的,是演给观众看的,艺术创作要始终把人民放在心里。

北京人艺的全称是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承载着“人民”和“艺术”两个关键词,首先遵循的宗旨就是为人民服务。我们所有的艺术形式、艺术作品的内涵都一定要来自人民、服务人民,在深入人民的生活中提炼一个个故事主题、设计剧情和戏剧冲突等。也就是说,文艺创作决不能闭门造车,在创作过程中始终不能离开人民,不能离开我们根植的土壤。同样,演好一个角色也是源于生活,只有去生活中体会人民的疾苦,体会人民的需求,才能把最真挚的情感在舞台上表现出来,才能与观众产生共鸣。

记者:近年来,您在全国政协联组会、全国文代会等场合多次以“艺术为人民服务”为题作发言,请您谈谈在具体创作过程中如何践行这一理念?

冯远征:北京人艺从成立以来一直秉承人民立场,用作品真实地反映生活,我们从老一辈艺术家们身上传承下来,再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前段时间电影学院修复了一批80年代的电影。第一个修复的是我参与主演的《青春祭》,当时我们随剧组在西双版纳和瑞丽拍摄了7个月,住在老乡家里学习干农活、住在傣族老乡寨子里学习用傣族话赶牛车、大雨中在泥泞的路上滚完掉进沟里接着拍……因为小时候我曾在农村生活了将近6年,一般农活我都会干,也不觉得苦,还觉得很幸福。但也有难熬的时候,去学赶牛车时正是盛夏,每天在烈日下赶牛车大量出汗,但因民族风俗他们实行混浴,我那4天就没有洗澡,等回到招待所的公共浴室洗澡时,摄影师看着我就傻了,他数了数我身上被咬了600多个包,一洗澡奇痒难忍。大家就商量说在我身上涂满风油精可能会好些,涂完更可怕,大夏天我盖着厚厚的被子还是冻得直哆嗦。但现在回过头看,感触特别深,因为戏中的场景全是真实的。

为了扮演好角色,我们一定要体验生活,去生活中感受角色的酸甜苦辣。近些年,北京人艺在重排话剧《天下第一楼》时,去烤鸭店待了一个月,每个演员都去体验、学习,演跑堂的演员还要学习端盘子;为创排话剧《司马迁》,我们去司马迁的故乡陕西韩城参观遗址、感受黄河,听到了很多司马迁的传奇故事,特别是司马后裔怎样祭奠司马迁……这些体验都对我们塑造角色有很大帮助,大量的信息存储在演员的心中和大脑里头,在创作时我们心里就有底了。

创新是文艺的生命,让经典文艺作品超越时空与时代共鸣

记者:1956年,首都剧场落成后的开幕大戏是《日出》。2021年,全新阵容、全新演绎的《日出》在新落成的北京国际戏剧中心主剧场“曹禺剧场”开启首场演出。请您谈谈这部戏如何串连起两座剧场,体现着经典的传承?

冯远征:经典之所以能够走到今天,就是因为它实现了传统与现代的对话,能够产生超越时空的共鸣。 2021年,北京国际戏剧中心在北京人艺院内落成,两座新剧场中大一些的剧场是以我们的老院长曹禺命名的。作为曹禺剧场的开幕戏,新排版《日出》在剧情结构、舞美设计等方面,我们都进行了适度调整,希望带给观众耳目一新的感受。我们从曹禺先生8万多字的原剧本中,找回原来几版演出中被删节的部分,强化部分人物的表达,重新解释压死陈白露的“最后一根稻草”,期待让故事与现代人的内心对话,而不只停留于简单的复刻,力争在忠实原著、挖掘原著的基础上,诠释一种现代感的全新的表达。

同时,新排版《日出》全部起用青年演员。很多人觉得,由年轻人出演这样一部经典作品似乎有点冒险,但在我看来,我们要尽可能给予年轻人发光发亮的机会,即便最初的光芒可能不够大不够亮,但点点星芒就是一个明亮的开端。在3个多月的排练中,我每天和演员一起热身、练发声,扎实基本能力,揣摩表演方法。我不让演员看过多资料,也不做示范表演,而是进行引导式提问,让他们不断熟悉剧本,打开内心,从自己的角度接近人物,避免受到影响和禁锢。角色是固定的,但我希望年轻人做出属于自己的新阐释、新表达。表演是一个从大俗到大雅、再到大俗的过程。想要完成这样的转变,需要生活的积累和持久的学习。要塑造好一个角色,就要“把自己逼到墙角”,才能有所突破。表演是一个不断打碎自己、重塑自己的过程。人们常说是金子总会发光,能够坚持不懈,学会抓住机遇,终会有所成就。

记者:新时代文艺创作既有学习前人的礼敬之心,更有超越前人的竞胜之心。请您结合具体作品和表演方法谈谈如何守正创新?

冯远征:创新是文艺的生命。传承最重要的是精神,而发展最重要的是创新,只注重表面化的艺术没有厚重感,就像花瓶里的花一样,没有深厚的土壤作根基,迟早都要枯萎。最近几年,我们强烈感受到话剧越来越火爆。话剧这种艺术形式,在老舍、焦菊隐、于是之、蓝天野等老一辈艺术家的艰辛摸索中,发展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艺术形式。但我们在新时代弘扬传统文化,讲好中国故事,还要在经典中创新、在传统中思变。近年来,我们一直在探索怎样用一种新的方式将经典展现在舞台上,让观众觉得北京人艺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剧院,也让台上台下的年轻人知道,往前走才最重要。除了《日出》,2022年的开年大戏《全家福》也是北京人艺立足经典、追求创新的一部戏。这部戏通过展现王满堂一家的悲欢离合以及古建队经历的风风雨雨,折射出新中国成立后50多年北京乃至整个中国的变迁。这部戏迄今已经走了17年,几乎就是同一拨演员,从当年一开始的圪圪楞楞比较生涩的表演状态,到现在演得愈发圆润。这个过程中,我们对这部戏的认知和对角色的演绎在不断变化,表演方法上也有变化。这么多年过去,这部戏依旧在舞台上绽放,去讲述一种精神的传承,我们感觉它应该成为一部北京人艺可以传承下去的戏,一部经典的戏。

表演的各种流派很多,但它的目的就是塑造人物。中国现在有很多所大学设立了表演系,大多用的都是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为什么没怎么听说有谁用的是梅兰芳体系?梅式体系是由于梅兰芳最早把戏曲带到国外,当他的表演震惊了美国人和苏联人时,大家才意识到,中国还有这样的艺术。戏曲用水袖、云手,用不同的甩法表现人的不同情绪,马鞭一甩代表骑马,旗子一甩千军万马就通过了,这其实是表演的一种最高境界。作为表演者来说,演员应该学会的是“表演”而不是“演表”。不要看这两个字颠倒一下,这是本质上的区别。当你开始演表的时候,就忽视掉了最动人的东西。

冯远征解释什么是德艺双馨(明德风苑冯远征)(2)

冯远征执导的话剧新版《日出》剧照。 李春光/摄

德在前艺在后,好演员就是清白做人认真演戏

记者:“志高则言洁,志大则辞弘,志远则旨永。”文艺承担着成风化人的职责。作为北京人艺副院长、全国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荣誉称号获得者,请谈谈文艺工作者应如何崇德尚艺、建功新时代,在追求德艺双馨中成就人生价值?

冯远征:文艺工作者要当好新时代的文化传播者,必须做到德艺双馨。德在前、艺在后,有好的德行,才能传播好的艺术。文艺工作者的自身修养不只是个人私事,文艺行风的好坏甚至会影响整个文化领域乃至社会生活的生态。拿演员这个职业来说,一定要真诚地面对角色、面对作品,真诚地面对事业、面对观众,学会正视自己的身份和荣誉,清清白白做人,认认真真演戏。前几年,我注意到有些演员被网友吐槽不背词、在片场耍大牌、只会看提词器,这就是对职业的不尊重、对观众的不尊重,这就是德的问题。

我的人生已经一甲子。1978年读初中时,我进了北京业余跳伞队,梦想是成为一名专业的跳伞运动员,1981年8月参加全国比赛之后,教练告诉我因为太瘦的体格,参加不了专业运动员考试,这对于当时的我来说简直是晴天霹雳。开始学表演时,由于我很瘦,几乎所有教表演的老师都认为我的“形象”不好,这一度让我感到自卑,让我坚持下来的除了我的作品构思和对表演理论知识的理解,还有对艺术事业由衷的热爱。我的理想是成为一名艺术家,所以我在这条路上不断坚持,不断磨炼,继续提升自身艺术造诣,继续创作好作品,继续培养好艺术人才。想要成为一名艺术家,就必须重视自己的德行,不仅要有引导年轻文艺工作者成长、引领观众审美的责任感,更要有引领社会风气的使命感。只有在德行上用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这样自己所扮演的角色、所呈现的作品才能被人们所信服。

记者:繁荣文艺,人才为先。请您谈谈如何建设新时代文艺人才队伍?

冯远征:今年是北京人艺成立70周年,又到了一个人才新老交替的历史时期,如何培养新人、培养符合新时代要求的高水平文艺工作者,是我们未来工作的重点和着力点。这也是坚定文化自信的要求,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然。我们要在擎起北京人艺这面大旗的同时,不遗余力地培养年轻人,用心培养更多德艺双馨的文艺工作者。

我是在老一代艺术家的批评声中成长起来的,但我深知无论他们多严厉,都希望我们做好人。所以在培养青年演员时,我也想通过言传身教告诉他们:好演员不能只追求演技,更要端正德行。我对学生们说,如果你想做明星,你去造关注点、上头条就可以了;如果你想做一个好演员,我会告诉你如何去做。北京人艺每个月都开设青年演员艺术培训课,专门聘请熟悉老北京市井文化的老师教演员老北京叫卖,请北方昆曲剧院老师教授昆曲课。我们发现,只要注重引导和传承,厚重的中华传统文化就能吸引一大批青年人的目光。同时,要舍得下功夫帮助年轻人打磨、成长。比如瓷器花瓶,有的用手工做,拉坯、上釉,然后烧;有的用模子做,最后烧出来的都是花瓶,但它的价值不一样。用模子做出来的花瓶是流水线的产物,但手工打磨出来的就是独特的。我们要用做手工的方式教授年轻人,有耐心、有信心地针对每一个个体去进行教学调整。


(本文刊载于《中国纪检监察》杂志2022年第4期,记者:曹雅丽)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