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当户对永远都是正确的(门当户对背后的深层道理)
门当户对永远都是正确的(门当户对背后的深层道理)在大多数父母眼里,这是一件不值得一提的小事,但是在陈忻的操作下,却变成了一个教育孩子的绝好机会——教会孩子通过正确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绪,不迁怒,最终实现愿望。我认真地对爸爸说,也是说给孩子们听:“孩子们讲话,你要做一个好的倾听者。他们有什么要求要好好听!”然后我对孩子们说:“如果你们有什么要求,请你们好好说,不然别人听不懂,对不对?”孩子们点头称是。——《养育的选择》对此学术上的解释是:不同社会阶层在养育儿童中,存在明显的阶层差异。工人阶层的父母,强调顺从和对权威的尊重,更多的限制孩子,很少与孩子讲道理,很少用温暖的方式表达关怀(Maccoby,1980;McLoyd,1990)。而中上层社会的父母可能更多的通过讲道理,与孩子协商沟通,强调孩子的主动性、独立性、好奇心等(Greenberger,O'Neil,&Nagel,1994)。显然,如果这两种养育环境中长大的孩子组成家庭,不
很多年前,我认为门当户对是一种迂腐的世俗观念,觉得男女婚嫁只需两情相悦就行,不需要考虑彼此的家庭背景。
现在随着阅历的增加,知识的积累,渐渐发现门当户对在世俗的表象背后,其实有着非常深刻的道理。
以前认为门当户对是一种势利的观点,以为这仅仅是为了匹配平衡男女双方的财产和社会地位等,这些与爱情无关;现在看来,它确实有这种现实性的作用,但这不是它最核心的意义。
门当户对的核心意义在于——它以简单粗暴的方式,最大可能的确保男女双方接受了相似的教育,他们彼此拥有相似的价值观念,拥有可以相匹配的行为模式…核心在于不同的家庭背景,会对男女在心理和头脑中打上难以更改的印迹,这些与爱情与婚姻密切相关。
对此学术上的解释是:不同社会阶层在养育儿童中,存在明显的阶层差异。工人阶层的父母,强调顺从和对权威的尊重,更多的限制孩子,很少与孩子讲道理,很少用温暖的方式表达关怀(Maccoby,1980;McLoyd,1990)。而中上层社会的父母可能更多的通过讲道理,与孩子协商沟通,强调孩子的主动性、独立性、好奇心等(Greenberger,O'Neil,&Nagel,1994)。显然,如果这两种养育环境中长大的孩子组成家庭,不断出现冲突和矛盾就在所难免。
在《养育的选择》一书中,作者陈忻(心理学博士)讲过一个她自家娃的例子:
大宝小宝四五岁的时候,有一次小宝告诉我,爸爸给大宝买白色巧克力,给他买褐色巧克力,可是他想尝尝白色巧克力的味道。我就问爸爸怎么回事。爸爸说“我去加油站加油,随手买了两块巧克力,根本没注意什么颜色。怎么,小宝有意见吗?哦,他当时是嘟囔了几句,我也不知道他要干什么,因为着急带他们吃饭,就没顾得上这事。”
我认真地对爸爸说,也是说给孩子们听:“孩子们讲话,你要做一个好的倾听者。他们有什么要求要好好听!”然后我对孩子们说:“如果你们有什么要求,请你们好好说,不然别人听不懂,对不对?”孩子们点头称是。——《养育的选择》
在大多数父母眼里,这是一件不值得一提的小事,但是在陈忻的操作下,却变成了一个教育孩子的绝好机会——教会孩子通过正确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绪,不迁怒,最终实现愿望。
有太多太多的成年人,一辈子可能都学不会这一点,他们遇到不爽的事,不是想着如何正确表达自己的愿望和情绪,以获得对方的理解和帮助,而是想着如何把自己的负面情绪传递给别人,迁怒于他人——我不爽,你也别想开心,最终损人不利己。
例如,有些女人觉得自己带娃辛苦,半夜给孩子喂夜奶,就非要踹醒男人起来陪着。而不是想着如何有效表达她的情绪和想法,以便获得男人的理解和帮助。传递情绪并不能解决问题,只会让问题更复杂,传递信息才有助于解决问题。
父母的思维方式、行为观念,以及父母之间的相处模式等等,都会在潜移默化中传递给孩子。男方家有几套房,女方家有多少存款,这只是世俗物质方面的对等;门当户对成立的深层道理在于男女双方接受的教育,特别是家庭教育要对等,而这主要取决于双方父母的思想水平和持有的养育理念。
那些曾经以爱情至上,不在乎门当户对的恋人们,如果他们当年所选的恋人在家庭教育上不是门当户对,无论物质财富匹配与否,在步入婚姻后多半就会陷入婚姻的泥潭。除非他们能够超越自己的原生家庭,否则就请对门当户对这个历史经验给予足够的重视。
对于已为人父母的,就请尽可能提高自家的“门户”,给孩子提供一个温馨有爱的家庭环境,教会孩子获得幸福的能力。
那些尚未婚嫁的,就请擦亮双眼,找到与自己在心灵和思想上“门当户对”的如意郎君、梦中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