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吴式太极拳真正推手高手(吴式太极拳推手的主要方法)

吴式太极拳真正推手高手(吴式太极拳推手的主要方法)7.肘法。 泛指以肘部攻防的技法。其主要有两种用法,其一是屈肘攻人。例如,我左手黏住对方左腕,右前臂尺侧黏对方右肘回捋,对方被握欲转为挤,我可以左手托住其左腋防其左臂下落,右臂则屈叠紧,以肘尖推撞对方左腕。其二是沉肘牵带。例如,对方两手托住我两肘上抬,我即内旋小臂呈手心向下,拢住对方臂部,同时两肘下沉,向下向后牵带。“肘劲” 在太极拳技击用法中 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能巧使它作用之大 正如俗话说:“宁挨一拳 不挨一肘。”用对比法强调了它的作用。常言道:“远可用手 近可用肘” “肘要屈使”。这些都强调了它是攻击与防守的第二道防线。肘的武器用法在于躯干。陈式太极拳有多种肘法。如:腰拦肘 顺拦肘 穿心肘 竖肘 后击肘。都是画圆缠丝 趁势屈肘而击之。用时要求方向要准 上下要合 沉肩屈肘 劲力要冲 肘到身拥 用肘应注意分寸。根据用法 可分为宽(平面)、窄两面 宽面指手腕与肘尖之间的小肱骨 面宽而平 击

太极推手是太极拳的对练形式,以双人锻炼为主,是运用太极拳的劲力、技法,遵循太极拳的原则进行的运动。在起始过程中综合运用太极拳的各种身法、步法和招式,是太极拳体系中训练技击能力和劲力感悟性的重要手段。吴式太极拳推手的主要方法有掤、捋、挤、按、採、挒、肘、靠八法和沾、连、黏、随、不丢不顶五项基本原则。

一.掤、捋、挤、按、採、挒、肘、靠八法

1.掤法。 泛指横向用力,使对手身体扭转失重的技法。掤法是利用离心力向上 向外 与对方劲力迎合之劲。它是通过长期认真对太极拳架和推手的练习 练成的一种似松非松、柔中寓刚、灵活而又沉重、富于弹性和韧性的劲 具有粘化逼捆作用的劲 也称作内劲。掤劲在推手中甚为重要。拳论讲“挥身上下处处有掤劲” 不管对方抓、拿、打、按、推等方法 都应用掤结合丹田之气 来化空对方的来力。例如,对方右手用力推我时,我左臂外旋,以手掌虚拢其右臂下沉,缓解其推劲,同时右手横推其左胸,就能使其右转向后仰倒。我右手的横推即为“掤”法。运用掤法时,我力应与彼力方向相反,而且两力不能在一直线上,即对方左侧用力,我应掤其右侧。

2.捋法。 泛指一手虚拢对方腕部,另一手黏其肘部引进的技法。采用向心力 顺对方劲力来向 以腰旋转催力 气贯于双手 将对方劲接过来 双手牵引 变换重心 利用合力 把对方抛送出去(即顺手牵羊势)。运用捋法时要有掤劲,先以掤劲承其劲而直引至接近我身,再坐胯转腰,让出对方劲力继续延伸的方向,同时由掤变为捋 顺其力向用力,促其继续前伸落空。捋是由防转为攻的动作,运用时身体重心要稳住。这一技法利用惯性原理迫使对方下静而上动 向前倾倒。捋是克掤之法 借以听劲 随对方之力 用沾粘之功 双手抓握而捋之。捋劲根据方位可分为上中下捋 根据方向可分为左右捋 根据路线可分内外捋。内捋是牵引对方劲力走圆的内弧线。这种捋法威力很大 可配合叠劲而进击对方。

3.挤法。 泛指一臂掤圆在前,另一手扶其腕合力向前、向外推挤的技法。一般对方近身或被对方捋时用挤法应之。运用时,应以沉劲稳住身体重心,同时臂不失掤劲,以转腰之力带动臂挤出,有将对方挤至失势之意,也可由挤变为掤转按,将对方发出。挤时,上体不可前倾,一般以前臂挤至与自己膝部对齐为度。挤劲是趁对方抽身的空隙 我在上肢不失重心的原则上用掤劲伸长来威胁对方的逼法。双手、单手、膊、肩、身都可用挤。“挤在手背”的说法 是指单手向前掤劲弹性不够 采用另一手帮助 将后手贴在前手内侧来增加压强 合力而挤之。挤劲关键在于腰腿的发力 要借蹬地之力 前足弓 后足蹬 两者须同时进行。要求动短、意远、劲长 周身合力于交点。采用以整击散之法 攻击对方空虚之位。“挤”也可诱惑对方入侵 将对方劲诱进来。挤可随机变化为引。对方不进可用挤进攻。远用手 近用肘 贴身可用靠。挤运用得法 攻防并用 切不可失去重心 应我守我疆切莫失界 一若失界 魂飞魄散。

4.按法。泛指一手虚拢对方腕部,一手黏其肘弧形向下压按和向前推按的技法。按是用单手或双手向下而又向自身的方向用力下沉和引带的弧形动作 以微微带弧形向前上 或中或左或右 按击对方。按不但是攻击法 也是保护自己的手法。“按”也是摔、点、推等技击手法的尖兵。“按”应灵活运用相机施行 并无定意 运用阴阳掌进击为佳 迫使对方后仰 失去平衡 立即接用放劲。要求动短、意远、劲长、力猛的爆发力。发劲时要顶悬身正 沉肩垂肘 含胸拔背 塌腰松胯 收住尾闾 两腿合扣 蹬地借力而按之。例如,对方以臂挤来,我则“按”之,向下泄其劲,同时俯胯、缩腰、坐步向回牵拉,使其失势。如果对方发现我下按回引,舍弃挤力欲逃脱,我变为向前推按,顺其收退,将其发出。在运用中,如下按回引得手,应在缩胯、缩腰的基础上,坐步转腰,让出对方前倾跌出的空间。如果是向前推按对手,要前移重心,以对方胸腹为攻击目标,直按至对方失势或换用捋法,按时禁止上体前俯。

5.採法。 泛指虚拢手指抓握对方手腕或肘关节部由上向下牵引的技法。“採法”运用可分为三种:其一,以採导发。例如运用“按”时,先采住对方,一直采至对方反抗才发按劲,效果好于不採即按。其二,以採助发。例如“野马分鬃”,右手採对方右手,左肩臂靠其右腋和右胸部,就有以採增强靠的效果。其三,以採为发。例如“海底针”,我右手採对方右手腕向右下牵引,如对方不反抗,我就一直牵其失重前跌。採是用双手上下相合 以腰发力 催搭于双手及膊 运用短劲 符合力学的扛杆原理 来控制对方的动作。採的部位多作用于擒拿敌之腕、肘、肩部。“採在十指” 要求十指用力抓牢对方梢节 要画小圈取切线採之。採人须只採一边 使敌人重心偏于一方 失去平衡。若採两边 则反被敌借劲而失重心 採劲须用腰腿劲配合 对准力点 增加压强 发劲要快 干净利落。

6.挒法。以横力取直劲的技击方法。它以腰缠丝螺旋 将对方来力滑空 顺势击发对方。它可以截断对方劲力的来源。挒劲迫使对方直力迅速改道 变我顺敌背 用叠法将对方叠空 对方已知空 急忙收回 在这一刹那间的击发也为挒 这种手法和身法轻灵 神巧 用之得法 能“四两拨千斤”。

7.肘法。 泛指以肘部攻防的技法。其主要有两种用法,其一是屈肘攻人。例如,我左手黏住对方左腕,右前臂尺侧黏对方右肘回捋,对方被握欲转为挤,我可以左手托住其左腋防其左臂下落,右臂则屈叠紧,以肘尖推撞对方左腕。其二是沉肘牵带。例如,对方两手托住我两肘上抬,我即内旋小臂呈手心向下,拢住对方臂部,同时两肘下沉,向下向后牵带。“肘劲” 在太极拳技击用法中 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能巧使它作用之大 正如俗话说:“宁挨一拳 不挨一肘。”用对比法强调了它的作用。常言道:“远可用手 近可用肘” “肘要屈使”。这些都强调了它是攻击与防守的第二道防线。肘的武器用法在于躯干。陈式太极拳有多种肘法。如:腰拦肘 顺拦肘 穿心肘 竖肘 后击肘。都是画圆缠丝 趁势屈肘而击之。用时要求方向要准 上下要合 沉肩屈肘 劲力要冲 肘到身拥 用肘应注意分寸。根据用法 可分为宽(平面)、窄两面 宽面指手腕与肘尖之间的小肱骨 面宽而平 击点受力面积大 不致于伤人。窄面指肘尖 它像锐利的兵器 受力面积小 压强大 可击内伤 或取人性命 切不可轻用。

8.靠法。 泛指与对手贴近时以肩、背、臂、胯靠撞对方的技法,在推手过程中多用肩靠。靠的用法以陈式太极拳技击用法讲 有左右前肩靠 左右前胸靠 左右侧肩靠 左右背折靠 十字靠 七寸靠等。拳论曰:“远用手 近用肘 贴身用靠无处走。”靠主要是贴身的用法。它同肘法一样 也有宽与窄之分。靠的使用最难 必须通过练习、指点。气练于身 方能随心所欲 突然闪空 抖靠劲。例如,对方捋我左臂,我即上左步随,如对手向左转身不够,我即可主动右转身,以左肩、臂部靠击对方胸部。运用靠时如果前脚进步,后脚跟步,前脚再进步,则靠得更深、更猛。

二.沾、连、粘、随、不丢不顶五项基本原则。沾连粘随不丢不顶,是吴式太极拳推手功夫的基本原则。所谓沾连,是沾连住对方,顺从不离,不与之发生抵抗,以感知对方劲路去向和大小;所谓粘随,是如胶一样粘住对方,彼去我随而不使逃脱;不丢是指推手时手臂不离开对方,不顶是指推手时毫不与对方抵抗。在推手实践中,不丢是人去我随的动作,在粘住对方随彼屈而伸的同时,还要微微送劲,逼使对方陷于不利或不稳的形势。不顶是人进我退、人刚我柔的动作,但它不是置己于被动地位任人摆布,而是主动地去适应对方的动作,顺彼伸而屈,用弧形走化的动作引使对方前进而落空。推手时不仅双手要沾连粘随,身法、步法也要有沾连粘随之意,随人之动而伸缩进退,不先不后,处处顺应对手的变化。

1.沾:相连不断谓之沾,即粘贴之意,有提上拔高的意思,意将对方的劲路引长。彼进我退、彼退我进,彼浮我升、彼沉我松,使对方感觉丢之不开,逃之不脱,如粘如沾,难分难解。在动作方法上,是顺着对方来劲的走向略微加快一点速度,使对方在不知不觉中被你调动,其状态犹如磁石吸鉄一样。沾,要求接手要轻,要准。因为轻则灵。推手练习的是“听劲”的功夫,如果你放松,动作轻,感觉就灵敏;如果重,感觉就相对迟钝。沾,强调侦察,微贴对方皮肤,了解对方的动态规律,而又不能全力以赴将自己完全暴露给对方,因此,用沾既不允许用力过大,也不允许用力过小。沾着对方,就开始对其动态侦查、了解,此项要求应该贯彻于推手的始终。

2.连:接续贯穿谓之连,手法不中断、不脱离,接续连绵,无停无止,无休无息,往复不停。连,讲的是推手时,双方的手臂互相缠绕往来,在这个过程当中,尽量不要与对方脱离。不仅动作要“连”,在意念上也要“意在人先”,预先感知对方的动作意图。此法有被动和主动之分。被动时,其意在接触之中始终跟进跟退,不自停息;主动时,问劲、发劲,招招相连,法法相随,环环相套,千变万化,使对方没有喘息之机。

3.粘:摆脱不去谓之粘,即在用沾的同时,还要象胶那样粘住对方,不即不离,如胶似漆,身上有似云如雾之气的感觉,一经搭手,手臂就像胶漆一样地粘住对方,使其摆脱不得。粘,是在沾连的基础上的进一步要求,它和沾连不同,是要制住对方。在推手时,一定要缠住对方,粘的方法最重要的是要控制住对方的三节——身体的三节是头、躯干、下肢;手臂的三节是手、肘、肩;下肢的三节是脚、膝、髋。粘在推手中要像伤湿止痛膏似的贴住对方接触自己的点,通过粘着点,处处探寻对方的重心点,动摇对方平衡,使之动作不得劲,进攻不得逞,欲逃又不能脱,迫使对方走向被动挨打的境地。高超的粘,只在皮肤上接触,即可把对方套入己圈,使其手足被网所缠缚,进退不得。水平越高,接触越轻,听劲越灵,越易控制对方。

4.随:跟、依之意,进退相从谓之随。随,就是随人所动,但随不是盲动,而是要和对方相合。不仅要在动作上相合,而且要在神意上和对方相合。只有做到了合,才能练习出人不知我,我独知人的功夫,才能做到引进落空合即出。随,就是不弃不离,不先不后,舍己从人,急则急应,缓则缓随,审时度势,因势利导,周而复始。拳经曰:“因敌变化示神奇,须在随字下功夫。”在对方得意处,使其失败,即被动中取胜之道。

5.不丢不顶:即不离脱开也不硬抵。丢者,离开也;顶者,抵抗也,即不脱离、不攘先、不落后谓之不丢不顶。沾的过快谓之丢,粘的过紧谓之顶,不丢不顶即是不快不慢、不先不后、不弃不离、沾连粘随。欲练不丢不顶之法,首先在腰和步的变化,腰活步灵方可变转虚实,虚实分明,轻松柔和,重心稳定,不用拙力,自然不丢不顶。功夫深的拳家,全身各处均俱备沾连粘随的本领,无论在何种情况下,也不管对方攻击他的哪个部位,他都能在不丢不顶的原则下,将来劲就地消化而安然无恙。

吴式太极拳真正推手高手(吴式太极拳推手的主要方法)(1)

丹东颖国太极学堂

2020.9.8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