琅琊榜梅长苏为什么不拉拢高公公(重温琅琊榜顿悟)
琅琊榜梅长苏为什么不拉拢高公公(重温琅琊榜顿悟)很多人说,在《琅琊榜》里,高公公是可以和静妃一比高下的权谋选手。不仅要注意言行举止,更要懂得观察周围的变化。高公公果然是个厉害的人。一句话,一语双关。既表达了对靖王妃的关心,也传递了他们身处的环境,大家时刻都要小心。
梅长苏平定北平之后,靖王顺利登基。
那天,靖王妃和静妃领着孩子在一旁玩耍,此时,一阵风吹过,让年事已高的高公公忍不住咳了几声。
靖王妃关心高公公的身体,走上前去对他说:“公公,您年事已高,要多添几件衣裳,看,风又起了。”
高公公听完之后,不急不慢地回答:“不是风又起了,是这宫墙里的风,从来就没有停止过。”
高公公果然是个厉害的人。
一句话,一语双关。
既表达了对靖王妃的关心,也传递了他们身处的环境,大家时刻都要小心。
不仅要注意言行举止,更要懂得观察周围的变化。
很多人说,在《琅琊榜》里,高公公是可以和静妃一比高下的权谋选手。
要是高公公参与竞争,估计连梅长苏都会害怕,好在,高公公明哲保身。
这也是大家对他喜欢的真正原因。
那么高公公到底做了些什么,才让所有人都那么尊重他。
前期的靖王,就像充话费赠送的一样,梁帝一点都不珍惜他。
靖王从外面打仗回来后,风尘仆仆的他不敢回府休整,带着下属先来宫殿拜见梁帝。
没想到,此时的梁帝却和太子、誉王在研究书法。
可见,梁帝一点都没把靖王当成儿子,甚至连个手下都不如。
靖王也因为梁帝的不重视,倍受冷落。
因此,当小太监向梁帝禀告靖王在外面等候时,太子非常不耐烦地说了一句:“吵什么吵,让他在外面等着。”
小太监听完之后吓得赶紧退回去,此时,高公公却给了太子一个眼神。
高公公瞪了太子一眼,这个细节,说明了他对太子做事风格的不满。
太子是未来的储君,还没当上皇帝就已经容不下亲生的兄弟,以高公公在皇帝身边多年的经验,他觉得这样的人将来不会是明君。
而高公公的瞪,也体现了对靖王的同情。
靖王虽然不受父亲的重视,但对自己的本职工作,一直是超额完成。
这样的人,理应受到嘉奖,也应该被梁帝列为重点培养的对象。
因此,在梁帝欣赏完书法之后,高公公一边收拾桌面,一边提醒梁帝:“靖王还在外头候着,是否传他进来请安?”
高公公原本可以不用这样做。
因为当时太子和誉王都在场,这两个人之所以不提醒梁帝,就是希望父亲把靖王忘了。
可高公公却不看好眼前这两个皇子,而他的做法也很聪明。
是一边收拾书法,一边不经意的提醒。
别小看这个“不经意”,因为太刻意的话,会让太子和誉王甚至是梁帝,猜忌他是否是靖王的人。
不久之后,靖王得到梅长苏的指点准备参与夺嫡,也是在这时候,高公公发现了靖王能说会道的另一面。
靖王夺嫡,赢面很小。
这一点,高公公是知道的。
可当他看到靖王在梁帝面前汇报工作的样子时,高公公却越发觉得此人,才是适合当帝王之人。
当时靖王的身边没人脉、没资源,是个要啥没啥的人。
高公公很清楚,靖王想要夺嫡,只要梁帝给个机会便有希望。
想让梁帝相信靖王能行只有一个办法,有人在他旁边吹枕边风,这个人正是靖王的生母静妃。
所以,高公公在陪梁帝逛花园的时候,渐渐地将他引到静妃的芷萝宫。
有了高公公的暗中牵线,静妃才得以复宠,一步步升职加薪成为后宫最后的大BOSS。
后来,靖王升为太子时,高公公亲自过去宣读圣旨。
按理说,高公公旨意带到便可以回宫复命。
但他却站在靖王的面前,不断地提醒他该如何遵守太子的礼仪。
这些工作,本不属于他做。
但是,高公公的“多说一句”让靖王明白,梁帝是个注重礼节的人,每个环节靖王都要严格遵守到位,切忌在关键时刻,让誉王抓住把柄再生事端。
靖王能成为王者,高公公绝对是垫脚石。
帮助静妃和靖王,高公公或者能得到一些好处。
但对蒙挚,他和高公公基本上没有什么牵连。
可高公公还是用自己的力量,救了萌大铜玲一次。
太皇太后去世后,宫里要求丧期内禁止一般娱乐活动。
偏偏太子是个不甘寂寞的人,趁着梁帝不注意,在东宫悄眯眯地喝酒、奏乐、跳舞。
正当他玩得不亦乐乎时,梁帝和蒙挚、高公公也悄悄地来了。
父亲禁止的事情,儿子带头违反,太子这是在打梁帝的脸。
所以,梁帝知道后,气得让蒙挚封锁整个东宫。
蒙挚是个直男,他觉得禁足东宫这样的事,应该由皇上明文规定,这样他才好办事。
因此,蒙挚傻傻地希望梁帝能出道圣旨。
可是,梁帝并不想这样做。
做错事的人是太子,儿子犯事父亲也有责任,所以这口头上的惩罚,只不过是梁帝处罚太子的一种方式。
也许事后梁帝气消了,这事就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太子还是那个太子。
可如果梁帝顺了蒙挚的纠缠颁发圣旨,那就等同于废太子了。
这不是梁帝想要的结果。
这些心思,蒙挚不懂,可高公公非常懂。
因此,当蒙挚第一次纠缠时,高公公立刻打断他,并大喊:“传撵。”
蒙挚还不死心,还想再说话时,高公公再次打断:“回宫。”
“传撵、回宫”,简单的四个字,就让蒙挚躲过了不义的局面。
高公公为何要帮助蒙挚?
一.心善,虽身在虎穴,却从不伤人。
二、蒙挚是个武人,他和高公公一样,是一心维护皇上的人。
蒙挚也是手握重兵的人,这样的人不能因为权谋而出事,如果出事,大梁一时之间很难找到更合适的人掌管。
到时候,恐怕靖王会担此重任,而他身上要职太多,参与夺嫡的精力将会更少。
这对靖王来讲,是不利的。
所以,高公公要保护蒙挚。
高公公和苏哲从未有过交手。
但高公公却从开始就知道,突然来金陵的苏哲,身份一定不简单。
后来,理清了前因后果,再加上夏江的供词,高公公逐渐清楚苏哲的真实身份。
因此,当梁帝急着召见苏哲时,高公公判断,梅长苏即将有危险。
梅长苏有没有危险,对高公公来讲,并没有什么影响。
可是,梅长苏对靖王有影响。
如果没有梅长苏的扶持,靖王不可能从一个不起眼的皇子,摇身一变成为太子。
所以,高公公当下又做了一个聪明的决定。
在看到静妃丫环上来送糖水时,高公公快步走上去,轻声地对丫环说:“告诉娘娘,苏先生不可入宫。”
这里,丫环给静妃汇报时提过,高公公是故意压低了声音。
为什么要故意压低?
说明高公公知道即将要发生什么事,这些事,是他冒着风险也要向静妃传达的信息。
压低声音,除了不让梁帝发觉,还让听到信息的人明白事情的严重性。
可惜,梅长苏还是晚了一步得到消息,在侍卫的带领下进宫见了梁帝。
在梅长苏和夏江对质时,梁帝并不确定他是不是林殊,但他也不打算放过眼前的苏哲。
因此,梁帝安排高公公递来两杯酒。
高公公把酒端上来时,梅长苏一眼就明白其中一杯是毒酒。
很快,高公公站在梁帝和梅长苏面前,拿起其中一杯,说:“这杯是苏先生的。”
说完之后,就一脸难为情地“装傻充愣”。
高公公这个提示,不是自己老糊涂,而是刻意在提醒梅长苏:梁帝容不下你。
高公公的“装傻充愣”,不仅救了梅长苏,也解救了自己。
要知道,高公公那句无心的提醒,完全坏了梁帝的好事。
以梁帝的脾气,处决不到梅长苏,他会把气撒在高公公的头上。
而他的装傻也装得恰到好处,让梁帝认为如今的高公公,果然是自己平时说的那个“老东西”。
人老了,就突然忘事。
人老了,做错了事,也不应该过于深究。
所以,这件事之后,高公公依然能站在梁帝的身边,梁帝还是愿意和他说心里话。
当梁帝问他:“你相信夏江的话吗,他真的是林殊?”
此时,高公公只回答两个字:“不信。”
不信,非常坚定的两个字。
高公公在梁帝面前和了一辈子稀泥,像这样的人,说出肯定的话会更有说服力。
随后,他便解释了自己不信的原因。
高公公有理有据,让梁帝对梅长苏的怀疑,成功地转移到夏江的身上。
如果不是高公公那句“不信”,梅长苏的危机难以解除,而夏江可能会有翻身的机会。
是高公公,让他们走上彼此该走的路。
有人说,高公公是一只披着袈裟的老狐狸。
他行事狡猾,却从不主动伤人。
表面穿着反派的外衣,暗地里却行着仗义之事。
看似不参与夺嫡,实则却是宫斗的天花板,更厉害的是还让自己独善其身,完全不粘锅。
这样的人,难怪能连续服侍两任帝王。
因为,他才是不动声色的高手。
【图片均来自《琅琊榜》剧照,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