箕形阵适合哪个队伍(能够以步制骑的却月阵为何在后来被弃之不用)
箕形阵适合哪个队伍(能够以步制骑的却月阵为何在后来被弃之不用)经此一战,却月阵一战成名。也彻底打消了北魏企图救援后秦的企图。刘裕乘胜一鼓作气,攻灭了后秦。拿下了让晋人魂牵梦萦百年之久的长安和洛阳。然而随着刘裕南返篡权称帝,长安洛阳等北方地区又落入了胡人之手。而刘裕亲手打造的可以“以步制骑”的却月阵也随之消失在了历史当中。威名赫赫的却月阵仅有一次战果,此后谁都未能再现却月阵的神话。这又是为什么呢?却月阵刘裕北伐旗开得胜,一举扫平南燕,兵锋直指盘踞长安、洛阳一带的后秦政权。深感唇亡齿寒的北魏鲜卑人坐不住了。北魏明元帝拓跋嗣不顾谋臣崔浩劝阻,派司徒长孙嵩带领步骑十万人驻于黄河以北,跟随监视刘裕军的西上,并不时进行袭扰。正沿黄河南岸进军的刘裕被北魏的小动作激怒了。但他却没有意气用事,而是潜心准备自己的秘密武器——却月阵。等到军队行进到有利地形时,刘裕出手了。他先是派出七百车兵携战车百乘,北渡黄河,建立起滩头阵地。并在距水百余步处布下弧形车阵,每车七名步卒。两
三千步兵击败三万骑兵?很多人会怀疑自己是不是看错了。步兵怎么可能会是骑兵的对手?更何况是三千对三万这样寡不敌众的情况。可这样的事情却实打实的在历史上发生了。创造这个“以步制骑”神话的,正是东晋名将刘裕。同时,他也是南朝宋的开国皇帝。
刘裕
刘裕在成为掌控东晋政权的权臣后,除了要给自己巩固权位,更需要为了最终篡位称帝作准备。而北伐就成了刘裕建功立业的最有效的途径。自五胡乱华,衣冠南渡。逃难至南方地区的北方人,无时无刻不在思念故土。一旦刘裕北伐取得成功,那么以这样的不世之功为基础,取代东晋腐朽不堪的司马皇族而称帝,也就是人心所向,顺理成章之事了。
南北朝初期形势
刘裕北伐旗开得胜,一举扫平南燕,兵锋直指盘踞长安、洛阳一带的后秦政权。深感唇亡齿寒的北魏鲜卑人坐不住了。北魏明元帝拓跋嗣不顾谋臣崔浩劝阻,派司徒长孙嵩带领步骑十万人驻于黄河以北,跟随监视刘裕军的西上,并不时进行袭扰。正沿黄河南岸进军的刘裕被北魏的小动作激怒了。但他却没有意气用事,而是潜心准备自己的秘密武器——却月阵。
等到军队行进到有利地形时,刘裕出手了。他先是派出七百车兵携战车百乘,北渡黄河,建立起滩头阵地。并在距水百余步处布下弧形车阵,每车七名步卒。两头抱河,形似新月,故称却月阵。趁北魏军惊疑不定,犹豫逡巡之际,刘裕抓住战机,立即派出两千兵士携带大弩百张,上岸接应,每辆战车又上增设二十名士卒,并在车辕上张设盾牌,保护战车。黄河中的晋军水师也全部戒备,随时准备为岸上晋军提供支援。此时,一座以战车为主体、以盾牌为防御、以水师为阵脚的临时防御体系遂告搭建完成。
此时北魏军终于反应过来,开始猛攻东晋军的车阵。然而为时已晚。刘裕的却月阵已经是牢不可破的铜墙铁壁。刘裕故意向敌人示弱,所用弓箭尽是“软弓小箭”。北魏主将不知是计,以为刘裕兵弱将寡,于是下令三万骑兵同时向晋军战阵发起全面攻势,企图趁上岸晋军立足未稳将其一网打尽。然而这正中了刘裕的下怀。却月阵的恐怖杀伤力终于开始显现。晋军把千余根大槊折断成三、四尺长的数千根断槊捶击魏兵。一根断槊便能洞穿三、四名魏兵。处在队伍最前列的魏军骑兵首当其冲,损失最大,“一时奔溃,死者相积”。晋军趁胜阵斩魏军前锋主将,终于大破魏军,斩获千计。至此,北魏对晋军的袭扰和威胁被最终打破。
却月阵
经此一战,却月阵一战成名。也彻底打消了北魏企图救援后秦的企图。刘裕乘胜一鼓作气,攻灭了后秦。拿下了让晋人魂牵梦萦百年之久的长安和洛阳。然而随着刘裕南返篡权称帝,长安洛阳等北方地区又落入了胡人之手。而刘裕亲手打造的可以“以步制骑”的却月阵也随之消失在了历史当中。威名赫赫的却月阵仅有一次战果,此后谁都未能再现却月阵的神话。这又是为什么呢?
原因还得从却月阵这个阵法本身去找。却月阵虽然被刘裕运用得出神入化,但是其也并非是毫无破绽的。
破绽一:却月阵对布阵的地形有着很高的要求。因为步兵和古代的战车的机动性在骑兵面前根本不值一提。所以,却月阵就必须最大化地消解对手的骑兵优势,使敌人的长处无法发挥。具体到却月阵,那就是“背水一战”,结成弧形营垒。这样做的好处就是:背靠河流,且河流中还有水军接应。使敌人的骑兵无法有效发起对敌后的突袭从而形成包抄之势,只能选择从正面进攻。结成弧形营垒则使敌人骑兵无法找到薄弱的打击点进行突破,每一个攻击面都是相同的打击力。却月阵确实做到了最大化限制骑兵的优势,但同时也把自己固定在了地形的樊笼之中。如果没有宽阔的河流,没有强大的水军,单靠步兵很容易就被骑兵断了后路,迅速土崩瓦解。
破绽二:因为步兵是“背水一战”,所以对步兵的心理素质和作战经验等要求极高。刘裕所率的,是与其一起出生入死,浴血奋战多年的北府兵,将知兵,兵知将,军纪严明,配合娴熟默契而且都是身经百战的老兵,步兵的单兵战斗素养冠绝中国古代史。这样优秀的队伍是刘裕敢于采用却月阵对敌的人才保障。若是换成其他任何一支部队,恐怕都会因为顶不住高强度的骑兵冲击从而导致崩盘。但这样高素质的步兵队伍,在此后的历史当中,再未出现。复制却月阵的神话,自然是毫无可能了。
破绽三:却月阵不仅需要强大的步兵,还少不了强大的水军。以及步、水、车诸兵种的协调配合。这不仅对军队建设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而且还要求作战指挥人员拥有全面的军事素养和指挥协同作战的经验。可在古代,不仅几种兵种同时建设且都非常强大的朝代几乎没有,而且拥有这样全面军事素养和协同作战经验的指挥战将更是凤毛麟角。
汉人骑兵
除此三点破绽,还有其他一些限制性因素,比如布阵需要出其不意,趁敌人麻痹之际。如敌人防守严密,且沿河布置重装骑兵,那么却月阵本身就很难成型,更无从发挥优势。正因为却月阵有着如此之多的局限性。因此,尽管刘裕的却月阵战绩辉煌,但后世却没有沿用这一战法。而且,相比起“以步制骑”,“以骑制骑”的骑兵战术更加受到重视。因为正如对付坦克最好的武器就是坦克一样,对付骑兵最有效的武器也是骑兵。相比起用步兵对付骑兵,显然用骑兵对付骑兵所受的限制因素更少,赢面更大。汉族政权骑兵战术的成熟让却月阵彻底告别了古代战争史的舞台。但是,刘裕却月阵这以少胜多、以弱胜强、一战成名的军事创新思想,却是很值得后人铭记和学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