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在祖国西南边境为国守边防(在滇西边防线交织)

在祖国西南边境为国守边防(在滇西边防线交织)这里的国境线由一些竹棚、水沟组成。在这里,我们看到了这样一些景象:中国的瓜藤爬到缅甸那边结果;缅甸的家畜跑到中国这边生蛋;这里有全世界最昂贵的国界线——“中缅玉石国界线”,由5068枚玉石铺成;这里还有用7777块翡翠玉石建成的“跨国桥”,价值777万元;缅甸的孩子被送到仅一路之隔的银井边防小学读书,每天“上学出国,放学回国”…… 这是11月13日下午,我们在云南省德宏州瑞丽市银井寨采风时发现的奇特一幕。原本,这里是一个傣族人的寨子,因为中国和缅甸的分界碑设立在这里,这个村子就被分成两个部分,在中国的部分叫做银井寨,在缅甸的部分叫做芒秀寨。因此,这里也被称为“一寨两国”。 图/文 法治周末记者 文丽娟 同行的朋友在背后用力一推,秋千便带着我飞跃了国境线,上身还在国内,双腿已经到了缅甸境内。 一群边防官兵在我的身后大笑:“秋千也能荡出国啊!”

在祖国西南边境为国守边防(在滇西边防线交织)(1)

木康边境检查站的官兵正在执勤,对通关车辆例行检查。

在祖国西南边境为国守边防(在滇西边防线交织)(2)

在祖国西南边境为国守边防(在滇西边防线交织)(3)

云南保山边防支队的官兵与“儿童之家”的孩子们在一起。

图/文 法治周末记者 文丽娟

同行的朋友在背后用力一推,秋千便带着我飞跃了国境线,上身还在国内,双腿已经到了缅甸境内。

一群边防官兵在我的身后大笑:“秋千也能荡出国啊!”

这是11月13日下午,我们在云南省德宏州瑞丽市银井寨采风时发现的奇特一幕。原本,这里是一个傣族人的寨子,因为中国和缅甸的分界碑设立在这里,这个村子就被分成两个部分,在中国的部分叫做银井寨,在缅甸的部分叫做芒秀寨。因此,这里也被称为“一寨两国”。

这里的国境线由一些竹棚、水沟组成。在这里,我们看到了这样一些景象:中国的瓜藤爬到缅甸那边结果;缅甸的家畜跑到中国这边生蛋;这里有全世界最昂贵的国界线——“中缅玉石国界线”,由5068枚玉石铺成;这里还有用7777块翡翠玉石建成的“跨国桥”,价值777万元;缅甸的孩子被送到仅一路之隔的银井边防小学读书,每天“上学出国,放学回国”……

11月9日至14日,由中国行业报协会组织的滇西边防媒体考察团深入云南保山、德宏州、瑞丽等地进行采访报道。在西南边陲之地,我们近距离感受到滇西边防工作中那些“没有硝烟的战争”,第一次踩着边境线,第一次看到毒品,第一次亲临缉毒执勤现场。也是在这里,我看到了保家卫国的边防官兵在铮铮铁骨背后那一片柔软的深情,读懂了“国门卫士”的真正含义。

中国第一所边防小学

在瑞丽,有一所由银井边境检查站官兵与驻地党委政府等相关部门联手设立的银井边防小学,这是中国的第一所边防小学。

11月13日11点,当瑞丽边防大队银井边境检查站列兵刘兴华和我走进这所学校时,一群小孩围了过来,争先恐后地向我们问好。几个正在学校操场远处角落里跳绳的孩子,听到声音,急忙跑过来,争着要给我们表演谁跳得最好。

刘兴华一边喊着“别着急,别着急”,一边张开双手,指导孩子们排成一行一起跳。

瑞丽上午的阳光柔和,天空湛蓝得没有一点杂质,在这所小学里,一名边防战士被一群蹦蹦跳跳的孩子包围着,一阵阵笑声绵延开来。

我站在不远处,鼻子突然一酸。

刘兴华告诉我,他和战友们隔三差五就会来学校看望这些孩子,有时送点小礼物,有时表演小节目,有时会给他们上上课。几天以前,他们刚在这里表演了一场擒拿格斗。

如今,这所边防小学设置了幼儿园至三年级,开设了汉语、缅语和傣语三语课程,共有6名老师,135名学生,其中包括36名缅籍学生。十年过去了,从这所学校走出去的学生,最大的已经在外省上大学了。

这里的缅籍小留学生,每天早上会在胸前挂上一枚《出入境优先候检卡》,在执勤官兵的护送下穿过国门、公路,准时来上学。在这里,缅籍学生享受与中国孩子的同等待遇,包括“两免一补”、免费营养早餐等。

离开这群孩子时,一个穿着绿色裤子的缅籍小朋友相哏给我看了一幅手绘图,描绘的是一片静谧美好的田园风光,有湖、有青山、有牛羊、有家……

边防派出所有个“儿童之家”

云南保山边防支队滇滩派出所的官兵最近收到了10封感谢信,署名都为“你们的孩子”。这是滇滩镇“儿童之家”困难儿童集体写的,在这一封封感谢信背后,凝结了边防官兵对孩子们的关爱、帮扶、呵护。

滇滩边防派出所辖区云峰村是傈僳族、回族、汉族杂居村寨,地理位置特殊,村民法律意识淡薄。同时,该地又处于流动人口频繁往来的猴桥镇、固东镇连接地带,是贩毒要道。很多辖区群众染上了毒瘾,走上吸毒、贩毒的不归路,许多孩子成了孤儿或留守贫困儿童。保山边防支队宣传文化科副科长张锦难告诉我,官兵在走访时发现,这些孩子成了边缘特殊群体,给学校管理带来了很大的难度,如何帮教这些“失爱”儿童便成了滇滩边防派出所着力解决的问题。

2015年年初,边防官兵与滇滩镇妇联共同打造了集法制、禁毒、安全教育于一身的“儿童之家”。随后,滇滩边防派出所将14名困难儿童纳入重点帮扶对象。在这些儿童中,有的是孤儿、有的父母常年在外打工,有的父母因违法犯罪被处罚……

11月11日,在“儿童之家”,我见到了一名叫李承鹏的小朋友。他的父亲曾在2013年因贩毒被判刑,后刑满释放回家,但出狱后的父亲一蹶不振。李承鹏把家里的情况告诉了滇滩边防派出所民警龚涛,此后,龚涛便承担了开导李承鹏父亲思想工作的责任,帮他找工作、谋出路,鼓励他振作起来。

一开始,李承鹏父亲认为龚涛多管闲事,不搭理他。“好几次到家门口,都被赶出来了。”龚涛挠了挠后脑勺,有点不好意思。他曾想过放弃,但看到李承鹏的眼睛,龚涛便督促自己一定要坚持下去。最终,李承鹏父亲被龚涛的诚心感动,写下保证书,答应努力给孩子幸福。当李承鹏父亲在保证书上落款时,龚涛哭了。

看着龚涛,很难想象这个身高一米八,在边防经历无数的人民警察掉眼泪的样子。似乎这样的人是应该没有泪腺的。

铁血柔情的“女汉子”

走滇西的这些日子,除了男兵,我们还见到了一群活跃在边境线上的女兵,她们被称为“刀尖上跳舞的霸王花”。特别是德宏芒市边防大队侦查队的女子侦查组。

芒市边防大队政委杨金华告诉我,由于毗邻境外毒源地“金三角”,德宏州的缉毒形势非常严峻,随着孕妇带毒、哺乳期妇女带毒、未成年少女带毒等女性贩毒案件发生频率的上升,芒市边防大队侦察队在2015年特别成立了女子侦查组。

这也是全国公安边防系统中第一支以缉毒为主要任务的女子侦查组,由7人构成,她们的平均年龄是27岁,最大的生于1986年,最小的是一名1993年出生的“90后”,她们的家庭组成基本都是双军人,因为“内部人员才会无条件支持”。

在如花一般的年纪,她们不能暴露五官,不能提起真实姓名,只能化名程雯、冯妍、冼莎莎、姚露……她们穿着厚厚的防弹衣、戴着3斤重的头盔,24小时执勤,烈日暴晒,钻车底、爬货箱、查货物等更是家常便饭。

姚露向我介绍了她第一次立功的场景。那次查缉毒品大案时,她首先化装成交接店老板的情人,一周以后又“变身”成男侦查员的情人,但这两次不同的角色,却被同一个女毒贩撞见了。

“和她对视时,我整个人都吓傻了,第一反应是完了完了,这么大个案子要被我打乱了。”好在对方并没有认出她。现在回想起来,姚露还掩饰不住激动,双手在空中飞速地比划。

这个案件在跟控半个月后,终于被她们破获,160公斤海洛因!看着称重结果,姚露流泪了。她说,在那一瞬间,才感觉自己是一名有血有肉的军人,那种荣誉感是从骨子里生出来的。

如今,姚露已经是两个孩子的母亲,但由于工作关系,孩子都被送回安徽老家抚养,两三天视频一次。“视频次次哭啊,没办法两全。”讲这话的时候,姚露红了双眼,坚毅的面庞流露出阵阵伤感。

突然,我听到一阵稀稀拉拉的抽泣,抬头一望,坐在我前面的7位女生都抑制不住哭了起来,天不怕地不怕的边防战士此刻是妻子、母亲,也是女儿,“孩子和家人,是不能触碰的点”。

正说着,姚露的电话响了,她接到一条晚上11点去现场查缉一起涉及非法入境、非法居留、非法就业案件的通知。

责任编辑:马蓉蓉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