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永远不能炫耀的三件事(莫言红唇绿嘴造反派变大V)
莫言永远不能炫耀的三件事(莫言红唇绿嘴造反派变大V)李圣洁不堪受辱跳井自杀,覃桂英却顺利地升入农业中学,又上了高中。高中毕业后,她先是到公社革委会工作,后又加入农业学大寨工作队,并且担任了副队长一职。小学三年级全班集体劳动时,老师李圣洁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催着覃桂英下水田,使她脚长六趾的秘密曝光在同学面前,伤害了她的自尊心。“文革”爆发后,只有11岁的她与谷文雨一起带头批斗李圣洁。莫言新书《晚熟的人》在莫言的笔下,几十年来社会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覃桂英由当年的少女蜕变成一位老妇人,身份亦由以前的“造反派”变成在网络上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网红”。但从她身上折射出来的人性,却从未发生过改变,几十年如一日地令人不忍直视。覃桂英并不是生来就是“网络大V”,起码几十年前的社会没有这样的条件,不过她依然有办法让自己大出风头。
我想,真正可怕的坏人还不是那些知道自己坏的人,而是那些不知道自己坏而认为自己很正确很好的人。那些知道自己坏的坏人,心里只有自以为是,他永远都以为自己是正确的,他永远都认为别人欠他的,他永远都是在恨别人,骂别人。
——莫言《红唇绿嘴》
莫言的新书《晚熟的人》中,几乎每个故事中都会出现一个叫“莫言”的人,讲述或者见证这个故事。其中,一篇叫《红唇绿嘴》的小说中,“莫言”表哥的儿子,也就是“莫言”的表侄谈论起另外一个人物覃桂英时,这样说道。
不过故事的主人公并不是这位“莫言”表侄,而是被称作“高参”的女人覃桂英。在这篇《红唇绿嘴》中,莫言立足当下,给读者讲述了一个“互联网大V”的故事。这样的人物是莫言第一次创作,依然把她放在高密县东北乡,书写着她六十多年的人生起伏。
莫言新书《晚熟的人》
在莫言的笔下,几十年来社会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覃桂英由当年的少女蜕变成一位老妇人,身份亦由以前的“造反派”变成在网络上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网红”。但从她身上折射出来的人性,却从未发生过改变,几十年如一日地令人不忍直视。
每个时代混得风生水起:“文革”期间仕途风顺,互联网时代玩转网络覃桂英并不是生来就是“网络大V”,起码几十年前的社会没有这样的条件,不过她依然有办法让自己大出风头。
小学三年级全班集体劳动时,老师李圣洁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催着覃桂英下水田,使她脚长六趾的秘密曝光在同学面前,伤害了她的自尊心。“文革”爆发后,只有11岁的她与谷文雨一起带头批斗李圣洁。
李圣洁不堪受辱跳井自杀,覃桂英却顺利地升入农业中学,又上了高中。高中毕业后,她先是到公社革委会工作,后又加入农业学大寨工作队,并且担任了副队长一职。
六十年代社会风象
覃桂英擅长演讲,每逢工作队晚上开会,就是她大出风头之时。她嗓门高亢,面部表情丰富,手势和肢体动作变化多端,赢得下面掌声阵阵不绝。
她讲起话来高声大嗓,滔滔不绝,一口气讲三个小时不重样。演讲时她嘴上挂着泡沫,一手叉着腰,一手挥舞着,刚一看感觉她有点儿装模作样,听一会儿就觉得她是自然形态。
尽管有人说自己不记得她讲了些什么,但“大家都愿意去听,不,应该是愿意去看她表演”。也因为这样,覃桂英得了一个铁嘴的大名,闻名整个高密县。
与此同时,覃桂英在情场上也甚是得意。她拒绝了因心脏长在右侧而当兵不成的谷文雨的告白,在农业学大寨工作队攀上了青岛自行车厂供销科长的儿子,还有传言公社书记有意让她做儿媳妇。
七十年代社会风象
然而就在她将要被提拔成为共青团县委副书记的时候,谷文雨偷偷举报她在“文革”初期打死了一位女教师。尽管经过调查与事实有所出入,但她的前程还是被毁了。她与供销科长儿子的美好姻缘也随之破灭,只好退而求其次嫁给了设计她的谷文雨,蜕变成了普通的农妇。
不过,覃桂英并没有认命,自甘平庸下去。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她又找到了新的天地“发光发热”。
汪家屋子村的乔智“文革”时跑到东北去,前几年带着一个痴呆女子和三个孩子回到了家乡。村里给他们调剂了一块口粮地,还帮他们一家修了破屋。但在给他们办理低保的时候,由于意见不统一而给拖了下来。
莫言
于是,乔智就在覃桂英的策划下,在县政府门前表演起了卖孩子。过往的行人纷纷拍照录像,传到网络上去。政府怕影响不好,只好给他们办理了低保。当年覃桂英和谷文雨远走他乡躲避计划生育,回来后村里的田地早已被分完,他们也是通过这种办法分到了田地,并被免去了巨额超生罚款。
覃桂英策划过的类似案件数不胜数,她也因此名震胶东半岛,获得一个“高参”的称号。她的业务非常繁忙,她共有五个手机来接洽开展业务。她手下掌控着一百个水军,她想让他们打哪儿,他们就打哪儿。她还有两个公众号,“红唇”与“绿嘴”,现在粉丝均已经过万,声称争取今年底每个号粉丝过十万。
总而言之,她在仕途上“折戟”之后,又活成了众人瞩目的“焦点”。
六七十年代印记
纵观覃桂英六十多年的人生,虽然有过低谷,然而无论哪个时代,她都会走在时代的前沿,并借此获取名利,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几十年前她在仕途上一路高歌猛进,是高密县的风云人物。几十年后她又玩转互联网,扬名整个胶东半岛。而这一切与她非凡的才智与能力脱不开关系。
几十年前“文革”爆发,她马上敏锐地嗅到政治斗争为纲的时代规则,而老师李圣洁的父母又是上海下放到县里的高级大夫,属于“走资派”,她便去批斗老师赚取第一笔政治资本。
农业学大寨开会演讲内容“基本上套话、假话、空话,许多的豪言壮语,许多的四六排比句,许多的顺口溜”,她却能凭借着自己的演讲特长,将这些枯燥的内容表演得精彩绝伦,从而赢得群众的簇拥,领导与组织的赏识。
莫言与《晚熟的人》
几十年后互联网时代到来,她一眼看穿了网络传播的本质:
得网络者得天下,失网络者失天下;得网络者得民心,失网络者失民心。我们要做网络的主人,不要做网络的奴隶。所以,网络是天堂,网络也是地狱;所以,可以利用网络伸张正义,也可以利用网络冤杀好人;可以利用网络消费,也可以利用网络赚钱……总之,网络能把人变成鬼,也能把鬼变成人,当然也可以把鬼变成神……
认清真相后,她做起了“公知”。她运用直播、录像、拍照等各种手段,使用微信、公众号、水军等各种途径,再利用网络强大的传播能力,编织成一张密不透风的信息网,将信息传播到每个人面前,以“为弱小者争取利益,为受迫害者鸣不平”。她将这套规则玩得炉火纯青,不仅成了“网络红人”,还为她带来源源不尽的业务与客户。
由此可见,无论是“文革”时期当“造反派”,在农业学大寨演讲;还是在互联网时代做“公知”,她都有能耐戳中要害,获得目标受众的青睐。而且她这种敏锐与能耐并没有随着年龄增长而消退,也没有随着时代变迁而水土不服。所以,她才能适应每个时代,且混得如鱼得水。
莫言旧居
从做“造反派”到兴风作浪的“网络大V”,内心始终自私利己尽管覃桂英这么多年来无往不利,但她的每一份荣耀和成功都是建立在他人血泪之上,或者靠出卖自己,甚至不惜抹黑、造谣政府来实现目的。
当年覃桂英脚长六趾的秘密曝光后,李圣洁自掏腰包带着覃桂英到县医院,让父母给她做了矫正手术。手术非常成功,覃桂英再也不用只能穿家里给她量身缝制的布鞋了,可以“穿着当时女孩子都喜欢穿的那种白球鞋在操场上跳绳”了。
李圣洁因虽然无意之失伤了覃桂英的自尊心,但她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补偿了她,对她表达了歉意。甚至某种意义上来讲,李圣洁对她还有恩。然而她却恩将仇报,为了捞取政治资本,将老师批斗致死。
乡村女教师形象
她能出卖自己的老师和恩人,自然也能出卖自己。
“文革”期间,与她谈恋爱的青岛自行车厂供销科长的儿子是高干子弟,如果她能嫁给他,自然是前途无量。她为了讨好供销科长儿子不惜献身他,两人甚至在病房中有其他病人的情况下发生肉体关系。由于他们次数太多,覃桂英婚前做了两次人流。要知道当时正处于保守的七十年代,他们却有如此举动,实在令人惊叹。
几十年后的互联网时代,她又吃透了互联网规则,在网络上兴风作浪,各种颠倒黑白,带节奏来恶意造谣、抹黑政府,实现帮助“客户”讹诈政府的目的,从而为自己赚取名利。
“莫言”出名后,传言村里的土地房产将要升值,村里的人便纷纷在房前屋后盖起了违章建筑,企图在政府收购时索要高价。政府动员大家拆掉这些违建,别人都自己动手拆掉了,只有侯百利在覃桂英的出谋划策下做了“钉子户”,死活不肯拆。
乡政府在请示了县有关部门,确凿证据在不违公理和各项政策的前提下,带着派出所、法院、建设局、城管局等各个部门的人,围住侯百利的家,再次动员她亲自拆掉违建。侯百利拿着一把长柄大斧又抡又骂,警察立即上前控将他制住起来,负责拆除的工人这才上前拆除了违建。
乡委书记自付正大光明地依法办事,且全程有录像,并没有阻止在现场用手机拍照、录像的覃桂英。然而谁也没想到,事后覃桂英竟然用砖头砸破了侯百利的头,并录下他头破血流的画面,将其与拆除现场的画面拼凑在一起,剪辑成政府暴力拆迁的画面在网络上曝光,并鼓动侯百利乘着正值“两会”到北京上访去。
幸亏村里有覆盖全村的公共摄像头,覃桂英与侯百利的阴谋才未能得逞。他们二人也因“编造虚假信息在网络上传播、扰乱公共秩序”被拘捕,并被法院以“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判了三个月的拘役。
莫言新书《晚熟的人》
尽管这次她大败而归,但由于她花样百出,常常将政府耍得团团转,使东北乡政府头痛不已。“莫言”表侄在东北乡做了多年书记,因为她的存在,宁愿调到遥远的新疆去,也不愿意造福家乡了。
这么多年来,覃桂英内心始终如一,她做每一件事情都要从自己的利益和需求出发。为了得到自己想要的,她害死了对自己有恩的老师,出卖了自己的身体,甚至不惜与政府作对,破坏社会秩序。
她的心中丝毫没有 道德、正义、国家、集体等,只有自己的绝对利益。不管这些利益是否正当,她都要耍手段弄到手。所以,她是个绝对的利己主义者,自私到毫无底线。
但是她并不觉得自己有错,因为在她眼中,只要能达到目的,玩弄一些手段没什么大不了。看清楚了她的本质后,“莫言”表侄才说她心里自以为是,永远觉得自己是正确的。
莫言
正因为如此,她做这些事情时,常常要披上一层光明伟正的外衣。批斗老师说是“打倒资本家的臭小姐”;打着公平正义的旗号在网络上疯狂带节奏抹黑政府。
“我不过是一个为弱小者争取利益,为受迫害者鸣不平,为创造和谐、公正、民主的乡村社会而不计报酬,不遗余力的乡村知识分子。”
无论是年少时的“造反派”,还是如今的“高参”,无论身份怎么改变,覃桂英始终是说一套做一套,或者口里喊着“无产阶级革命”,心里装的全是个人名利;或者高举公平正义的大旗,心里却全是生意。
更为严重的是,她的野心远远不止于此。她加了“莫言”的微信后,竟向“莫言”透露:
利用网络报仇雪恨,这是初级阶段,进入高级阶段,那就要成大V,吸粉丝,卖私货,赚大钱。
莫言讲话
于是她又打着传播正能量的旗号,卖起了谣言。而且她已经为“莫言”编好了两条谣言,问“莫言”买不买。其中一条是:
“某年某月某日,有关部门领导与你谈话,让你担任一个副部级领导职务,你说你当不了,原因是当了领导就要开会,而一开会你就打瞌睡”。
“莫言”简短地回复了一条“谢谢,我不买”的信息,拒绝了他。
由此可见,这些年来她一直游走于社会的灰色地带,抓住正义与邪恶,合法与非法之间的“宽阔缝隙”,再冠之以“公正、良善”的名义,行着不齿之事。
换一种说法就是,她就是借着时代或规则之势,干着投机的事儿。可以说,她完全就是个投机者。在她光明伟正的外衣下面,掩藏的全是她绝对自私利己的丑陋人性。
莫言旧居
这样投机利己的人性,不只是存在于“高参”身上,而是普遍地存在于整个社会的各个角落,或许每个人都会或多或少地遇到,甚至被其所伤。所以,在文中,莫言以辛辣的笔触入骨三分地讽刺、否定了这样丑陋得让人无法直视的人性。
结语:人性的丑陋之处永远不会消亡莫言在接受《三联生活周刊》采访时,谈到覃桂英时这样说道:
像“高参”,借助网络兴风作浪为生活牟利,肯定是只有在网络时代才能产生的人物,如果在非网络时代,她可能会用另外一种方式。
这篇《红唇绿嘴》中,覃桂英为了自己的政治前途,批斗死了老师,献身高干子弟,把自己塑造成向革命和组织靠拢的积极分子。几十年后,她又与时俱进,将自己又打造成伸张正义的“网络大V”、“公知”,来赚取名利。
莫言接受采访
莫言这样写,绝不是紧紧为了刻画“高参”这个人物,而是在揭露这些年来,她内心的丑陋之处从未有过改变。或者说,无论在哪个年代,都不乏她这样凭借着自己过人的才智,将社会规则玩弄于股掌之间,实现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只是呈现的方式不同罢了。这个时代有这样的面目,那个时代可能又是另一番模样了,但本质上还是一样。
这正与覃桂英几十年的身份变化不谋而合。所以,无论时代怎样发展,是先进还是落后,是繁荣还是衰落,人性之中的自私、利己的丑恶幽暗之处,从来没有改变过,也永远不会改变。
#首届书评创作大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