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上海博物馆古代青铜器展厅(上海博物馆的馆藏精品)

上海博物馆古代青铜器展厅(上海博物馆的馆藏精品)2、冒鼎德鼎的造型较商代晚期已发生变化,口部呈桃形,器腹微微下垂,平添沉稳的气质。鼎的花纹仍采用带地纹的兽面纹,但构图趋于简略,层次也不甚丰富,表现出周人独特的简约风尚。它是西周早期遗存的少数青铜大鼎之一。1、德鼎西周早期(公元前11世纪)青铜器,德鼎是西周早期遗存的少数青铜大鼎之一。高78厘米,口径56厘米,腹径58.4厘米,腹深35.4厘米,重84.86千克。陈翔久、旺敬之捐赠。德鼎

上海博物馆古代青铜器展厅(上海博物馆的馆藏精品)(1)

上海博物馆创建于1952年,馆名"上海博物馆"系建国后上海第一任市长陈毅所书。馆内设有十一个专馆,三个展览厅,陈列面积2800平方米。

馆藏文物近百万件,其中精品文物12万件,其中尤其是以青铜器、陶瓷器、书法、绘画为特色。收藏了来自宝鸡及河南、湖南等地的青铜器,有文物界"半壁江山"之誉,是一座大型的中国古代艺术博物馆。

上海博物馆的基本定位是中国古代艺术博物馆,其收藏、展览和研究以中国古代的艺术品为重点。历经半个多世纪的发展,截至2014年底,上海博物馆共有藏品101925件,其中一级文物717件,二级文物34505件,三级文物107992件。

那么,上海博物馆的馆藏精品有哪些呢?您又了解多少呢?

1、德鼎

西周早期(公元前11世纪)青铜器,德鼎是西周早期遗存的少数青铜大鼎之一。高78厘米,口径56厘米,腹径58.4厘米,腹深35.4厘米,重84.86千克。陈翔久、旺敬之捐赠。

上海博物馆古代青铜器展厅(上海博物馆的馆藏精品)(2)

德鼎

德鼎的造型较商代晚期已发生变化,口部呈桃形,器腹微微下垂,平添沉稳的气质。鼎的花纹仍采用带地纹的兽面纹,但构图趋于简略,层次也不甚丰富,表现出周人独特的简约风尚。它是西周早期遗存的少数青铜大鼎之一。

2、冒鼎

西周时期青铜器,约为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771年。高30.8厘米,立耳,折沿,垂腹,圜平底,细柱足。沿下饰龙纹。腹内壁铸刻43字,记器主因军功受晋侯赏赐一事。

上海博物馆古代青铜器展厅(上海博物馆的馆藏精品)(3)

冒鼎

3、虎簋(guǐ)

西周晚期青铜器。高34.7厘米,口径23.3厘米,腹径23.3厘米,腹深12.8厘米,重12.28千克。造型敦厚,器盖正中为莲花形捉手。装饰有波曲纹和兽目交连纹。器盖和器身内底,分别铸有一虎纹,当是作器人的氏称。

上海博物馆古代青铜器展厅(上海博物馆的馆藏精品)(4)

虎簋(guǐ)

此簋(guǐ)的造型和纹饰均十分壮丽,微微隆起的簋(guǐ)盖,有莲花形的捉手,优雅美观。口、腹之间稍稍内收,形成流畅的曲线。盖、器各铸一个虎形铭文,当为作器者之氏族徽记。

4、交龙纹鼎

春秋晚期青铜器。为典型的晋地器物,足部偏矮,盖顶设有三个环形装置,在器物放置时形成三个支点。 鼎上的花纹为蟠曲的交龙纹,体躯扁阔,横向或竖向交缠。

上海博物馆古代青铜器展厅(上海博物馆的馆藏精品)(5)

交龙纹鼎

5、史颂鼎

西周晚期青铜器。通高37.3厘米,口径35.7厘米,重9.25千克。捐赠人:李荫轩、邱辉。高立耳,垂腹,近平底,三蹄足。口沿下、腹部和足上分饰变形兽体卷曲纹、波曲纹、兽面纹。周宣王时代的史官名颂者所作。铭文共62字,记录史颂受王命省视苏国。此鼎传世共3器:上海博物馆、故宫博物院、台北故宫博物院各藏 1件。

上海博物馆古代青铜器展厅(上海博物馆的馆藏精品)(6)

史颂鼎

6、四羊首瓿(bù)

商晚期青铜器。高38.8厘米,口径31.6厘米,底径29.1厘米,重1.4千克。此瓿(bù)大口短颈,广肩深腹。

上海博物馆古代青铜器展厅(上海博物馆的馆藏精品)(7)

四羊首瓿(bù)

在这件器物肩上铸有四只羊头,所以命名为四羊首瓿(bù)。瓿(bù)是一种盛酒器。装饰上最引人注目的是肩上四个高浮雕羊头,羊角弯曲,双目进行了艺术夸张,突出而醒目。

7、镶嵌狩猎画像豆

春秋晚期青铜器。高20.7厘米,口径17.5厘米,底径11.1厘米,重1.8千克。豆是一种盛食器,盖、器扣合似球形,下承短柄圈足。

上海博物馆古代青铜器展厅(上海博物馆的馆藏精品)(8)

镶嵌狩猎画像豆

器、盖各饰狩猎画像两组,用红铜镶嵌,描绘巨兽中箭,各种禽兽飞跃奔走,而猎人处于兽群之中勇武行猎的情景。整个图象结构基本上改变了商周以来的模式,成为战国画像艺术发展的先驱。

8、变形龙纹盆

春秋中期青铜器。侈口折肩,圈形盖顶,装饰精细的变形龙纹。

上海博物馆古代青铜器展厅(上海博物馆的馆藏精品)(9)

变形龙纹盆

根据文献的记载,盆在古代主要用于盛水,但出土青铜盆的铭文却表明它主要用于盛食,应是兼可作盛食或盛水的器物。它是西周较晚时期才出现新型的食器,盛行于春秋时期。

9、兽面纹簋(guǐ)

商代青铜器。侈口,束颈,鼓腹,高圈足上三方孔。颈有兽首。颈、腹、足各饰长吻兽纹、分解式兽面纹、龙纹、兽面纹。

上海博物馆古代青铜器展厅(上海博物馆的馆藏精品)(10)

兽面纹簋(guǐ)

簋(guǐ)是古代中国用于盛放煮熟饭食的器皿,也用作礼器,圆口,双耳。流行于商朝至东周,是中国青铜器时代标志性青铜器具之一。

10、戈父丁簋(guǐ)

商代晚期青铜器。高15厘米,口径22.8厘米,底径15.9厘米,重3.015千克。周子柏捐赠。敞口,卷唇,深弧腹兽首耳。口沿下饰雷纹,前后中央各1浮雕兽首,腹、足各饰乳钉纹、雷纹、鸟纹。腹有铭文3字:戈父丁,意为戈氏为父丁所作器。

上海博物馆古代青铜器展厅(上海博物馆的馆藏精品)(11)

戈父丁簋(guǐ)

11、秦公簋(guǐ)

春秋早期青铜器。甘肃礼县大堡子山出土,为春秋早期秦国国君的礼器。造型具有西周晚期同类器物的遗风,敛口,鼓腹,盖有大捉手。器身装饰兽目交连纹、垂鳞纹、横条沟纹,盖沿和口沿每组纹饰间还设有上下相反的浮雕兽首,殊为奇特。器、盖对铭5字,记为秦公用器,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上海博物馆古代青铜器展厅(上海博物馆的馆藏精品)(12)

秦公簋(guǐ)

12、妊(rèn)簋(guǐ)

西周早期青铜器。高18.5厘米 ,口径19.5厘米,重2.8千克。妊(rèn)簋(guǐ)的圈足下设有四条象蹄形足,提高了器物的高度,是为了取食方便而进行的特殊设计,但与一般圆形器用三足的习惯有所不同,比较罕见。

上海博物馆古代青铜器展厅(上海博物馆的馆藏精品)(13)

妊(rèn)簋(guǐ)

器身两侧设置象头形的双耳,长鼻翻卷如垂耳,极其生动。簋的腹部饰有百乳雷纹,是商代晚期盛行的纹饰,沿用至周初。

13、厚趠(chuō)方鼎

西周成王时期青铜器。高21.3厘米,口纵13.3厘米,口横17.5厘米,重2.4千克。内壁有铭文5行34字,记述周王在成周的那一年,厚趠(chuō)受到溓公馈赠的事情。该鼎曾著录于宋代薛尚功的《历代钟鼎彝器款识法帖》一书,宋代或更早,厚趠(chuō)方鼎已经出土,为历代宫廷所宝藏。

上海博物馆古代青铜器展厅(上海博物馆的馆藏精品)(14)

厚趠(chuō)方鼎

因这件鼎为厚趠所铸,故而得名。青铜鼎是烹煮肉食的器皿,同时青铜鼎作为最主要的青铜礼器也具有在祭祀和宴飨等礼仪场合盛放肉食的功能。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