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贴视觉元素参考图(拼贴艺术混乱与秩序的绝妙共存)
拼贴视觉元素参考图(拼贴艺术混乱与秩序的绝妙共存)一战之后,世界秩序发生崩坏,人们对现有的事物开始产生怀疑,而拼贴艺术正是将粗暴、不谐的元素巧妙并置,并从语境中断章取义,横加扭曲,因此成为了艺术家们用来表现动荡社会的绝佳手段。《梅尔兹460》《藤椅上的静物》20世纪以来,进入现代艺术阶段 艺术家们越来越注重想法的呈现 而不是刻意表现技法 拼贴的优点就在于摆脱了材料使用的限制,大大提高了艺术家们创作的效率 逐渐受到艺术家们的欢迎。《无题》
“拼贴艺术被称为 “20世纪最富有灵性和活力的艺术形式之一” 运用各种材料,通过特定的组合、构思、排列、粘贴进行表现 使得出身卑微的素材也能表达出绝妙的效果,演化出诸般思考艺术的新方式,几乎每十年都被重提和重新实践 那么为何这种艺术在现代如此的具有魅力?”
“拼贴”一词源自法语coller,在英文中,它是动词也是名词,而动词的意思,即是将各种材料贴在一个二维的平面上,创作出一件拼贴作品。
据说,拼贴画(Collage)的灵感最初来自毕加索和布拉克在巴黎街头看到的贴满各种海报的墙面。
在1912年 毕加索创作出了第一件较为完整的拼贴画《藤椅上的静物》,他在画布上黏贴了一个藤编 用实际的藤编取代直接在油画布上画出的藤编图案。
《藤椅上的静物》
20世纪以来,进入现代艺术阶段 艺术家们越来越注重想法的呈现 而不是刻意表现技法 拼贴的优点就在于摆脱了材料使用的限制,大大提高了艺术家们创作的效率 逐渐受到艺术家们的欢迎。
《无题》
《梅尔兹460》
一战之后,世界秩序发生崩坏,人们对现有的事物开始产生怀疑,而拼贴艺术正是将粗暴、不谐的元素巧妙并置,并从语境中断章取义,横加扭曲,因此成为了艺术家们用来表现动荡社会的绝佳手段。
与此同时一支特殊的艺术流派——达达主义(Dadaism)的出现也起到了推动作用,达达主义追求颠覆,代表无序,代表反战,反建制,反艺术。
《用达达餐刀切除德国最后的魏玛啤酒肚文化纪元》
达达主义的艺术拒绝传统,拒绝深远的意义与理性,拒绝高深的品位。艺术家们以一种戏谑的,甚至是挑衅的态度,随意组合既有的概念和物品,这无疑契合了拼贴艺术的内涵,拼贴艺术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比如达达主义艺术家库尔特·施威特斯(Kurt Schwitters)提出了Merz(美尔兹)的概念 他认为日常我们身边的物体,包括木头、石膏板、轮子、棉花,在表现力上与绘画本身是平等的。
《With an Early Portrait of Kurt Schwitters》
又比如摄影艺术家曼·雷发明的中途曝光技术被大量应用在人体和人像拍摄上,也丰富了拼贴艺术的形式。
《Dora Maar》
《Salvador Dali》Salvador Dali
著名的达达女艺术家霍克则以“新女性”标榜其作品中的女性形象,用夸张的方式展现她们,同时解构当时普遍存在的性别成见,体现了对拼贴艺术女性化的诠释。
《Made for a Party》
《一束花》
随着一战的结束,达达主义的热潮逐渐退去,超现实主义取而代之。在超现实主义画家的手中,拼贴画的材料更富有想象力,比如达利的作品《内战的预兆》就用到了煮熟的四季豆作为绘画的材料。
《内战的预兆》
到了40、50年代艺术家罗伯特·劳森伯格和约瑟夫·康奈尔进一步在拼贴艺术进行创新,这对日后拼贴艺术表现形式的延伸做出了重大贡献。
约瑟夫康奈尔作品
罗伯特劳申伯格作品
逐渐,拼贴艺术与其他艺术领域交织并相互影响,进一步促进了现代艺术的繁荣。
在摄影艺术创作中,蒙太奇技法的使用十分广泛,而所谓蒙太奇,即有意将时空人为地拼贴剪辑,这与拼贴艺术存在共通之处,因此吸引了一批摄影师尝试使用拼贴进行创作。
雷·K.梅茨克创作的《拱》便是这类作品的典型代表。
《拱》
其他摄影师的作品也用到了拼贴技法。
《无题》乔伊斯·尼马纳斯
《新车》维克穆尼兹
《日光浴》维克穆尼兹
拼贴艺术也扩展到了三维层面,人们将其称为“集合艺术” (Assemblage)。材料可以是立体物,也可以是平面上的堆积物,不局限在二维的平面上,而是将二维和三维元素混合组装。
《自行车车轮》
《字母组合》
《甜蜜的家》
集合艺术家的代表人物中,贝蒂耶·萨尔的名字值得一提。作为一名黑人艺术家,她对材料敏锐的感知力以及作品的表现深度出乎寻常,她让人们意识到了黑人对艺术的探索也具有非凡的深度。
《解放杰米玛姨妈》
《黑女孩之窗》
当然,拼贴技法得到最广泛使用的还是在平面设计领域中,因其超越现实的重组和叙述手法,以及它独特的表现风格,逐渐被人们接受并运用。
Eugenia Loli(尤金妮娅 · 罗莉)作品欣赏:
Richard Hamilton(理查德·汉密尔顿)作品欣赏:
Barbara Kruger(芭芭拉·克鲁格)作品欣赏:
还应用于广告设计中,比如法国平面设计组合M/M Paris在为巴黎世家设计海报时就大量运用了拼贴的概念。
谈了这么多,我们可能会认为拼贴艺术是非常西方的、现代的概念,但其实拼贴并非西方的专利,中国绘画对此已早有实践,且最早可追溯至晚清,称为“八破画”。
《百年图》 太平天国时期
八破画这个名字充满内涵,“八”在中国文化中是幸运和吉祥的象征,“破”代表了“残缺”,暗示着事物能韬光韬晦,避免物极必反。
八破画通常以写实的手法描绘昙花一现的文化遗存,破损的书页、烧焦的画作、残留的法帖,以及撕裂的信笺时常出现在画面中。
未知艺术家 1900年左右
有些八破画寄寓了作者美好的祝愿,例如郑佐宸的《如意》,把残破的碎纸拼凑成一只如意的形状,象征“心想事成、万事如意”
《如意》 (1950)
而有些作品则把对当下社会针砭时弊的见解掩藏在图像之中,表达了作者对社会的担忧与不满。
《毁烬残篇》(1938)
可见,真正优秀的艺术是不分国界文化的,而是可以相互借鉴融会贯通的,同时也有力地证明了拼贴艺术是充满魅力的。
THE END
拼贴艺术看似混乱荒谬,但其仍需要严谨的创作思维与逻辑支撑,对构图、材料选择、叙述方式等要求也较高。拼贴以其独特的表现力和创作方式,至今仍备受欢迎。
(图文资料均源自于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