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17岁青年跳桥身亡这样做才可避免(17岁男孩跳桥身亡)

17岁青年跳桥身亡这样做才可避免(17岁男孩跳桥身亡)事发当时监控:母亲痛悔捶地女子趴在桥栏上绝望往下看,顿时瘫坐在地上不停地捶打着地面,嚎啕大哭,悲怮的哭喊声,令人心碎不已。事发当时监控:孩子抹泪奔出轿车,终身一跃,跳下高架桥视频中,驾驶座的一名女子紧跟着男孩下车,在身后追赶,想要阻拦孩子。孩子跳下去的时候,她使劲伸手去抓,指尖碰到男孩的腿,可是一切已经来不及,孩子在顷刻间坠落,只剩下一只孤零零的鞋子。事发当时监控:差一秒没抓住孩子的脚

世间最让人悲痛的,莫过于眼睁睁看着骨肉分离,阴阳两隔。

昨天的一个短视频,揪疼了千万妈妈的心。

4月17日晚上十点左右,上海卢浦大桥上,一辆小汽车停在车流中央,一名男孩突然从左后车门跑下来,冲到桥边看了一眼,随即毫不犹豫地爬上护栏一跃而下,当场身亡。

整个经过不到5秒!

17岁青年跳桥身亡这样做才可避免(17岁男孩跳桥身亡)(1)

事发当时监控:孩子抹泪奔出轿车,终身一跃,跳下高架桥

视频中,驾驶座的一名女子紧跟着男孩下车,在身后追赶,想要阻拦孩子。孩子跳下去的时候,她使劲伸手去抓,指尖碰到男孩的腿,可是一切已经来不及,孩子在顷刻间坠落,只剩下一只孤零零的鞋子。

17岁青年跳桥身亡这样做才可避免(17岁男孩跳桥身亡)(2)

事发当时监控:差一秒没抓住孩子的脚

女子趴在桥栏上绝望往下看,顿时瘫坐在地上不停地捶打着地面,嚎啕大哭,悲怮的哭喊声,令人心碎不已。

17岁青年跳桥身亡这样做才可避免(17岁男孩跳桥身亡)(3)

事发当时监控:母亲痛悔捶地

事情很快登上了热搜,据新闻报道,这名17岁的男孩,是某职业学校二年级学生,女子是孩子的妈妈。根据妈妈的讲述,孩子因在学校跟同学闹矛盾遭妈妈批评,发生口角后跳桥轻生。

一句批评,就这么轻易夺去了一个孩子的性命。

“你要是不惹他们,他们怎么会欺负你。”“在学校要和同学好好相处”“你怎么老是这样说不听呢”

在这样的沟通下,那个依赖的小跟屁虫,慢慢地便关闭了心门。

我们不知道,这个孩子和妈妈有过什么样的争执,但从他奔跑过程中抬手掩面的那一瞬间可以确定,他的情绪早已濒临崩溃的边缘,但是她妈妈没有觉察到一分一毫!

17岁青年跳桥身亡这样做才可避免(17岁男孩跳桥身亡)(4)

世间再没有比这一幕,更令一个母亲崩溃绝望。我想,这5秒,足以让这位母亲悔恨终身!

我们无比惋惜:如果妈妈再理解一点,如果孩子能再犹豫一下,如果妈妈能再跑快一点,悲剧是不是就不会发生?

我们更加心痛:一个17岁的少年,为何会置自己的亲人于不顾,视自己的生命如敝履,如此极端,如此决绝?

有一条评论,似乎戳到了痛点:

  • 家是避风港,父母是靠山,如果在外受了委屈,还要接受父母的批评和谩骂,那瞬间,孩子感到世界都是恶意的,也是那一瞬间,孩子决定结束生命离开这份冷漠。

受了委屈不被理解,失控的情绪,就这样“杀死”了一个花季的少年。

被负面情绪控制的孩子,有多可怕?
  • 去年十月,湖南三名初中生因学习和生活压力太大,服食处方药自杀;
  • 今年二月,深圳一个13岁男孩因无法完成作业,不敢告诉父母,留下四封遗书后坠楼身亡;
  • 前不久,南京一名9岁男孩,因撞破学校玻璃,不敢面对惩罚,跳楼自杀;
  • 美国的一所高中,自2017年6月起,有六名学生在不到一年之内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知乎上有个问题:你在哪一刻有过自杀的念头?

底下的回答,让人很是揪心:

“大二的时候,因为学业上给自己的压力太大,又因为自己的外貌而严重自卑,每天都跑去天台想要往下跳。” “初中的时候到了离家很远的地方去读书,背井离乡,胆子小,成绩不好,和同学关系差,觉得活着没有意义,好长时间都想着要自杀。”

据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报告显示,全世界青少年健康心理疾病发病率在20%左右,也就是说,每五个孩子当中,就有一个有心理健康问题,并且这个比例还在逐年递增。

我国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曾经做过一项调研,结果发现:在我国,受到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困扰的17岁以下儿童青少年,约有3000万人。

17岁青年跳桥身亡这样做才可避免(17岁男孩跳桥身亡)(5)

在《中国儿童自杀调查报告》中,有一项触目惊心的调查结论:中国是世界上儿童自杀率最高的大国。

多少孩子曾经挣扎在情绪的漩涡里,向死亡一步步靠近,而父母却未曾看见。

一个失去情绪控制能力的孩子,就如同一辆高速行驶刹车失灵的汽车,会把自己和身边的人一起带入深渊。

那一桩桩血腥的少年弑母案,就是最残酷的证明。

成年人的崩溃,是无声的;对于正在成长的孩子来说,又何尝不是如此。

17岁青年跳桥身亡这样做才可避免(17岁男孩跳桥身亡)(6)

压垮骆驼的,从来不是最后一根稻草,而是生活中累积起来的无数根稻草 事件发生后,有人在微博上评论说:或许这次争吵只是一个导火索,孩子的委屈和痛苦积压了太久,像个气球一样,撑不下去就爆了。

我们无意指责失去孩子的母亲,毕竟每一个当妈的人,都能理解那种噬骨的伤痛。

可是心痛之余,不得不思考一个问题:不过一次小小的争吵,为什么我们的孩子会陷入如此绝望的境地,做出如此决绝的举动?

是孩子太过脆弱?还是我们过于强势?也许,答案就在我们父母身上。

泰国的一家超市里,一位父亲因为嫌弃儿子整天沉迷游戏无法自拔,不停地责骂他。

面对无动于衷的儿子,父亲怒不可遏地掏出上膛的手枪拍在儿子面前:有种你杀了自己!

儿子迅速拿起手枪,只听到“砰”的一声枪响,父亲回头,发现儿子已经倒在血泊中。

17岁青年跳桥身亡这样做才可避免(17岁男孩跳桥身亡)(7)

那个坠楼身亡的13岁男孩,在留给父母的遗书上说:“爸爸妈妈,我知道你讨厌我,我走了,请不要伤心难过。”撞碎玻璃的9岁男孩,跳楼前留下遗书:“我知道要受惩罚,所以我跳楼了。”

是什么让孩子失去了活下去的勇气?是暴力的语言,是冷漠的惩罚,更是无法感知到爱的内心匮乏。

  • 武志红在《为何家会伤人》中说:父母无条件的爱就像在打造一个安全岛,心中有了安全岛,孩子才会信心十足地探索世界。他们深信,如果受伤了,受挫了,可以随时回到这个安全岛上来。

因为得不到平等的沟通和理解,孩子的最后一个安全岛,也被一点点打碎。

情绪就像马车,而掌握缰绳的是人

孩子如何获得掌握缰绳的技巧和力量,需要父母的用心引领。

  • 美国心理学教授约翰•高特曼经过长时间的跟踪调查发现:父母扮演情绪教练的孩子,比较有能力处理自己的情绪,挫折忍受度高,社交能力和学业表现也比较出众。

17岁青年跳桥身亡这样做才可避免(17岁男孩跳桥身亡)(8)

作为父母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帮助孩子的情绪成长,在《我不是坏孩子,我只是压力大》这本书中,曾经分享过帮助孩子调节情绪的3R策略:识别(recognize)、减少(reduce)、恢复(restore),去帮助孩子认识情绪、恢复平静。

我的一位心理咨询师妈妈,曾经就分享了她自己的运用这套法则的故事:

有一次出差,她答应了女儿, 要带一个芭比娃娃回来,但是公务繁忙的她却忘记了,回到家门,女儿看到妈妈手上空空如也,顿时崩溃,气得饭也不吃,睡觉也不要妈妈陪。

当时的她也不知所措,一个劲地道歉:妈妈对不起,是妈妈忘记了。但是也无济于事。入睡时,她才意识到,自己光顾着道歉,却忘记了当时帮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情绪。

后来她是怎样做的呢?

第一步:识别(recognize)

在入睡前,她尝试着跟女儿沟通:“当你知道妈妈没有带回芭比,是不是感觉身体像一个被吹得鼓鼓的气球?”

“妈妈你怎么知道我变成气球了?”

孩子在6岁前,对于情绪的感受是有限的,我们需要用一些常见的形容,去让她认识自己当下的情绪状态。

第二步:减少(reduce)

由于女儿在临睡前,仍然情绪低落,身体紧绷背对着她。接着她不再说话,只是默默地静静地抚摸这女儿,给她进行抚触,从头部、到肩膀、再到腿部。慢慢地孩子紧绷的身体逐渐放松。

“妈妈,我觉得气球不再鼓鼓的了”“是吗?那让我们再慢慢地把起吹出去,1…2…3…呼…”

第三步:恢复(restore)

在女儿的负面情绪逐渐减少后,这位妈妈决定帮助孩子解锁学习消除负面情绪的方法。她把一个小狗枕头交给了女儿,并对她说:

“如果下次你变成了气球,可以和这只小狗说说话,并抱抱它,这样,你就可以变回来了。”

17岁青年跳桥身亡这样做才可避免(17岁男孩跳桥身亡)(9)

作为孩子的情绪教练,我们除了要懂得安抚孩子当下的情绪,更重要的是,帮助孩子选择合适的情绪表达方式,促进孩子自我疏导与管理各种情绪的能力。所以,教会她如何恢复情绪,是重要的一课。

同时,我们需要在接纳的基础上,为孩子建立行为界限,学会遵守规则。

  • 在一次节目中,小鱼儿因无法带走心爱的玩具而崩溃大哭,妈妈胡可没有斥责也没有去哄,而是严肃地告诉他:“我知道你特别想要这个玩具,不能拿回家你很难过,但是这是规则。”

接纳但是不放任,使孩子有了清晰的界限意识,当情绪来袭不会轻易失控,也能更坦然面对挫折。

当你忍不住吼叫,一定要尝试事后弥补
  • 有一次,孩子手里拿着棒棒糖,想伸过去给妈妈吃,结果站起来的时候不小心把桌子上的一杯水碰倒了,水洒了一地,妈妈喜爱的杯子也碎了。
  • 孩子惶恐不安地看着妈妈,连声说着:“妈妈,对不起,对不起。”
  • 朋友把孩子拉到怀里,柔声说道:“你一定很难过吧?这不是你的错,孩子,我们下次小心一点就可以了,现在我们一起来清理地面好吗?”

因为妈妈的接纳和理解,孩子内心的“压力风暴”得以平复,更重要的是,她确定妈妈依然爱她,内心也会恢复平静,从而接受妈妈的教育。

17岁青年跳桥身亡这样做才可避免(17岁男孩跳桥身亡)(10)

孩子的情绪失控,其实是心底深处的一个求助信号

作为父母,我们需要用心察觉孩子的变化感受,少一点指责和谩骂,多一分理解和接纳,让孩子无论在何时,都能感受来自父母强大的爱意,希望所有父母

“我爱你,不是因为你成绩好”

“我爱你,不是因为你听话”

“我爱你,是因为我了解你,相信你,无条件爱你。”

17岁青年跳桥身亡这样做才可避免(17岁男孩跳桥身亡)(11)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