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册人教版数学分数再认识(五年级上册数学分数的再认识)
五年级上册人教版数学分数再认识(五年级上册数学分数的再认识)2.学习者分析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知道了 ”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或几 份可以用分数表示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是学生系统学习分数的开 始。也是把分数的概念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的开始,分数的意义是今后学习分 数四则运算和分数应用题的重要前题,对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有重要作用。新授课J 章/单元复习课口 专题复习课口习题/试卷讲评课口 学科实践活动课口 其他口1.教学内容分析
分数的再认识(二)教学设计
课题 |
分数的再认识(二) | |
课型 |
新授课J 章/单元复习课口 专题复习课口 习题/试卷讲评课口 学科实践活动课口 其他口 | |
1.教学内容分析 | ||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知道了 ”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或几 份可以用分数表示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是学生系统学习分数的开 始。也是把分数的概念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的开始,分数的意义是今后学习分 数四则运算和分数应用题的重要前题,对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有重要作用。 | ||
2.学习者分析 | ||
本单元是在学生认识了整体“1” 初步理解了分数的意义,能认、读、写简 单的分数,会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能初步运用分数表示一些事物以及 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和理解分数。 | ||
3.学习目标确定 | ||
从度量的角度进一步认识分数的意义;结合制作分数墙的活动,认识分数单 位。 | ||
4.学习重点难点 | ||
从度量的角度进一步认识分数的意义;结合制作分数墙的活动,认识分数单 位。 | ||
5.学习评价设计 | ||
(从知识获得、能力提升、学习态度、学习方法、思维发展、价值观念培育 等方面设计过程性评价的内容、方式与工具等,通过评价持续促进课堂学习 深入,突出诊断性、表现性、激励性。体现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进阶,课时 的学习评价是单元学习过程性评价的细化,要适量、适度,评价不应中断学 生学习活动,通过学生的行为表现判断学习目标的达成度) | ||
6.学习活动设计 |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
环节一:动手测量,感受分数单位产生的必要性 | ||
教学引入: | ||
厘米、宽1.5厘米)量一量【数学书 或卡纸片】的长和宽,并记录测量的 结果。 小结:用“1”这个单位可以量出2、 3、4……看来整数是可以量出来的。 提问:多出来的部分不能用1个纸条 量完,该怎样继续量下去才能正好量 完?如何表示这部分的长度呢? |
1、3个1、4个1 不能正好量完。因 此数学书的宽正好是3个纸条的长 度,长是4个纸条多一些,不能正好 量完。 | |
活动意图说明:通过测量活动,让学生积累测量的初步经验。 在用“1"不能测量时,教师提出的问题能有效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使 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体会到分数单位的产生是实际测量的需要,为进一步从度 量的角度认识分数做准备。 | ||
环节二:实际测量,丰富对分数意义的理解 | ||
教师活动2 [活动二]想办法继续用附页中的纸 条测量剩余部分,使其正好量完,并 表示测量结果。 测量方法:用这个纸条去度量, 测量结果:剩余部分长一个纸条。 师:在刚才的度量过程中,把纸条对 折一次其实就是把这个纸条平均分 成几份? 师:取其中的1份也就是这个纸条的 多少? |
学生活动2 首学:自主尝试,探究方法。 互学:小组交流,说说自己的度量方 法、度量过程和度量结果。 群学:全班交流,完善方法。 生:我把纸条对折一次,发现不能刚好 量完;我就再对折一次,量了 1次正好 量完。因此剩余部分是( )一个 纸条长。 共学:师生对话,把握本质。 生:两份。 |
1 师:也就是以一个纸条作为标准去度 2 量,发现还是不能正好量完,于是再 对折一次,也就是把这个纸条平均分 成几份?以多少为标准去量? 师:谁再来说说多出的部分为什么是 1 一个纸条长? 4 师:请你们用刚才的方法再量一下, 注意边量边说你们量的过程和方法。 1 师:用一这个标准,还可以度量出哪些 4 分数? 师:请说得更详细点,你是如何量出 这些分数的? 师:在度量数学书的长的剩余部分的 过程中,当用“1"不能度量时,我们 要创造更小的单位去度量。 |
1 生:一 2 1 生:平均分成4份,以一个纸条长作为 4 标准去度量。 生:因为我们把这个纸条对折两次, 也就是平均分成了 4份去量。 2 3 4 生.一一一 4 4 4 1 1 2 生:用一作为标准去度量,2个一是一, 4 4 4 1 3 1 3个一是一.4个一是1。 4 4 4 |
活动意图说明:度量的核心要素是度量单位和度量值。因此,从度量角度 教学分数,关键是建立“分数单位”和“数出分数单位的个数二 通过以上实际度量活动,让学生体会到当“1”不能测量时,需要更小的单位 1 1 去度量,于是创造出更小的度量单位,也就是分数单位,并深刻理解了一一 2 4 这样的分数单位的意义。而教师的“追问"让学生再次体会单位的作用, 通过单位的累加可以得到更多的分数,从而从度量角度拓展了分数新的意 义:将给定的长度等分,用其中的一份作为新的长度单位去量物体的长度,如 果正好量完,就可用分数表示物体的长度。 | |
环节三:借助直观,建立分数单位的意义 |
学生活动3
1
生:可以把””平均分成3份,用萨
出示分数墙的左半边起始部分:
为单位去度量。
1
生:还可以用一
5
1 1
6 /为单位去量。
教师活动3
【问题1】当“1"不能正好量完时,
1
我们把1平均分成两份,用其中的一
2
作为单位去量,还想到把1平均分成
1
4份,用其中的一作为单位去量,把1
4
1
平均分8份,用其中的一作为单位去
8
量……还可以平均分成几份,用什么
作为单位去量?
师:由“1"我们可以量出2、3、4等。 还可以将1平均分成几份,
111
……这样把“1”平均分成若干
2 3 4
份,取其中的1份的分数,数学
上称之为“分数单位二
【问题2】用这些分数单位还可以度
量出哪些分数?
1 1
生:我%作为单位去度量,2七是
师;看来用不同的分数单位可以度量
出不同的分数,从而形成分数墙这一
直观模型。(动态呈现“分数墙”的形
成过程:)
- 1
一,3个一就是1。
- 3
1 1
生2:我用一作为单位去度量,2个一是
- 4
2 13 1
一,3个一是一 4个一就是1。
- 4 4 4
【问题3】观察由分数单位组成的分 数墙,有什么特点?你发现了什 么?(围绕这一问题展开四学活动)
师(小结):横向观察分数墙发现,把 一张纸条平均分成几份,分数单位就 是几分之一,“1”中就有几个这样的 分数单位;纵向观察分数墙发现,只 要把这个整体“1 ”平均分成不同的份 数,还会有无数个分数单位,并且越 往下平均分的份数越多,得到的分数 单位就越小,也就是说,分母越大, 分数单位越小。
师:在认识整数时,我国采用十进制 计数单位,用“一”去量,十个一是十, 再用“十"去量,十个十是一百,再用 首学:自主观察,初步认识。
互学:小组交流,丰富认识。
群学:全班交流,完善认识。
生:我竖着看,分数单位的分母越来越 大,分数单位就越来越小。
生:我横着看,分数单位的分母是几, 这一排中(整体“1 ”)就有几个这样的 分数单位。
共学:师生对话,把握本质。
“百"去量,十个百是一千……今天 我们知道了当用“一"不能度量时, 可以将“一”分成更小的单位去度量,
1111
如用 …这样的分数单位去
2 4 8 16
度量。因此,分数单位是计数单位的 一个拓展、一个延伸它是分数的计数 单位。(课件动态呈现累加和分的过 程)
活动意图说明:
量感不仅仅是“1个单位"标准,更多的是标准量的累加应用。因此借助 分数墙这一直观模型,让学生在分数墙的制作过程和观察分数墙的活动中, 充分体会分数单位的产生和累加过程,深刻认识分数单位的意义和价值,领 悟分数可以是以某个分数单位为计数单位进行累加得到的结果,加深学生对 分数意义的理解。操作活动不仅仅是动手做,还应该动眼看、动脑思.做到 眼、手脑并用。
在这一观察操作活动中,教师用课件呈现分数墙的动态形成过程,从而 让学生深刻感受分数单位的意义和价值 领悟分数可以是以某个分数单位为 计数单位进行累加而得到的结果,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最后借助直观模 型沟通整数计数单位与分数计数单位的联系,帮助学生建构完整的计数单位 体系。
7 .板书设计
(板书完整呈现教与学活动的过程,最好能呈现建构知识结构与思维发展的
路径与关键点。使用PPT应注意呈现学生学习过程的完整性)
8 .作业与拓展学习设计
(设计时关注作业的意图、功能、针对性、预计完成时间。发挥好作业复习 巩固、引导学生深入学习的作用;面向全体,进行分层设计;检测类作业与 探究类、实践类作业有机衔接;分析作业完成情况,作为教学改进和个性化 指导与补偿的依据) 环节四:实践运用中提升度量意识
“量感”是需要在度量实践中培养和发展的。在结课环节,我设计了三道练习 题,重在让学生感受任意一个分数都是由分数单位累加而成的,从而体会到“用 同一个分数单位,度量次数越少得到的分数就越小,度量次数越多得到的分数 就越大:整数 分数、小数都是可以度量出来的”从而沟通了整数、分数、小数 的联系。
- 特色学习资源分析、技术手段应用说明
(结合教学特色和实际撰写)
自制长度宽度一定的纸条,可以刚好测量出书的表面的长和宽。
- 教学反思与改进
(单节课教与学的经验性总结,基于学习者分析和目标达成度进行对比反
思,教学自我评估与教学改进设想。课后及时撰写,突出单元整体实施的改 进策略,后续课时教学如何运用本课学习成果,如何持续促进学生发展) 华罗庚先生曾经说过:“数起源于数.量起源于量。'‘分数是在分物、度量 和计算中产生的。对于“分数的再认识(二)”这一课,教师从度量的角度展开 教学,让学生经历度量的过程,从度量的角度感悟分数的丰富内涵。促进学生 对分数意义的理解。体会度量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