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云山骑行登顶(人生中第一次跟骑行队伍活动)
天云山骑行登顶(人生中第一次跟骑行队伍活动) 陈尚平高级工程师说,在河北境内,挂云山是唯一的在山脊上发现的灰岩质冰臼,因为灰岩质地相对松软,较易受腐蚀剥落,因此保留下来十分罕见。目前,国内发现的绝大多数是花岗岩和火山岩质的冰臼,多分布于河床和U形谷底。 冰臼是冰川的直接产物。在两三百万年前,冰川融水沿着冰川裂隙向下流动时,由于冰层内有巨大压力,呈“圆柱体水钻”方式向下强烈冲击、游动和研磨,最终形成深坑,这些坑极像南方舂米的石臼,因此称为冰臼。它是古冰川遗迹之一及其运动存在的有力证据。下面一段是关于挂云山冰臼的介绍:“冰臼之父”认定挂云山冰臼群专家表示其保留下来十分罕见,意味着两三百万年前挂云山曾覆盖着厚厚的冰盖 井陉挂云山发现疑似冰臼群的消息昨日得到权威认定。被誉为“中国冰臼之父”的中国地质科学院研究员韩同林教授,昨日实地考察后认定,在两三百万年前的第四纪冰川时代,挂云山上曾覆盖着厚厚的冰盖。这一发现,对于太行山地区和全球古气候、
2011年5月28日是个周六早上7点半从和平路中山公园门口集合,第一次跟随寇哥骑行团的朋友一起骑行挂云山,带队的人叫:拒绝日货,人很不错,也很幽默。其实骑行时间并不长,穿过了鹿泉县城,走的玉树大街一直向西北方向进发,经过301省道---栈道村---庄子头到达挂云山。快到挂云山脚下的时候有一段坎路,而且是上山,好辛苦啊。
放好车子以后开始爬山,主要是有原先的经验,还是注意点体力,这次没有爬到山顶,只走到冰臼的拐弯处,去顺道看了看冰臼,就和网友“秀水”一起返回了。
下面是一段关于挂云山的介绍:
挂云山风景区位于井陉县东北部,距石家庄市20公里,素有“小泰山”之称。东望是一望无际的华北平原,西顾为莽莽苍岩的太行群峰。挂云山西峰称青泉观,又称“观日峰”,是登高观日出的绝佳之地。山顶建有三皇五帝庙 连心桥 祭烈台 烈士纪念亭。(历史资料:1940年9月5日傍晚,石家庄等地日军集中兵力,要围追堵截妄图消灭我军主力部队于滹沱河畔。为掩护主力部队安全转移拖住敌人,三中队队长李鸿山,和区大队妇女部部长吕秀兰根据地形,进行战斗部署。由吕秀兰带三中队的一个机枪组和区小队及民兵守卫卧狼垴这个制高点。主峰西面是上挂云山的主要通道,由李鸿山中队长带领两个排和三峪、上庄两村民兵把守。儿童团和群众撤离山顶,隐藏在卧狼垴北壁半山腰的白云洞内。 他们成功地将敌人吸引到挂云山,打退了三四千敌人的一次又一次的进攻,战斗中李鸿山壮烈牺牲。吕秀兰在完成牵制敌人、掩护群众的任务后,又率5名同志阻击敌人,掩护其他同志突围。在打退敌人的一次进攻后,6位勇士弹药用尽,他们把抢砸坏,面对着从四面涌上来的敌人,喊着“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的口号纵身跳下悬崖。
下面一段是关于挂云山冰臼的介绍:
“冰臼之父”认定挂云山冰臼群专家表示其保留下来十分罕见,意味着两三百万年前挂云山曾覆盖着厚厚的冰盖
井陉挂云山发现疑似冰臼群的消息昨日得到权威认定。被誉为“中国冰臼之父”的中国地质科学院研究员韩同林教授,昨日实地考察后认定,在两三百万年前的第四纪冰川时代,挂云山上曾覆盖着厚厚的冰盖。这一发现,对于太行山地区和全球古气候、古环境变迁、人类起源和现今气候演化趋势分析和预测,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冰臼是冰川的直接产物。在两三百万年前,冰川融水沿着冰川裂隙向下流动时,由于冰层内有巨大压力,呈“圆柱体水钻”方式向下强烈冲击、游动和研磨,最终形成深坑,这些坑极像南方舂米的石臼,因此称为冰臼。它是古冰川遗迹之一及其运动存在的有力证据。
陈尚平高级工程师说,在河北境内,挂云山是唯一的在山脊上发现的灰岩质冰臼,因为灰岩质地相对松软,较易受腐蚀剥落,因此保留下来十分罕见。目前,国内发现的绝大多数是花岗岩和火山岩质的冰臼,多分布于河床和U形谷底。
专家建议保护罕见冰臼群
挂云山冰臼的质地为奥陶纪灰岩,质地较花岗岩和火山岩松软,因此,风化剥落比较严重。它和花岗岩、火山岩上的冰臼最大的区别是,后两者更像一个壶,口小、肚子大、底部平坦。挂云山冰臼由于风化剥落,目前存在于地表可见部分,只相当于壶的下半部分了,因此看上去更像一口口大锅,圆口圆底。
看到部分冰臼已遭人为破坏,韩同林教授特地叮嘱,冰臼群是罕见的自然奇观,既神奇又充满奥秘,且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和学术意义,也是开发当地旅游的一处奇特景观,而且对于青少年科普教育来说,是一部活教材。“地质景观,一经破坏,不可再生,希望能得到当地的高度重视,并进行有效的保护。”
中山公园集合点
马上要就要到了
有一段的坎路。
快到了,坚持。
开始上山。
留念。
上山。P1020671
上山。P1020675
山上一个小屋子。P1020676
远处的石头。P1020680
山景。P1020698
P1020705
P1020707
冰臼。P1020709
冰臼。P1020710
冰臼
摇水。DSC08411
给老乡打水。DSC08383
往回走。
下山以后闲来无事和网友聊聊天等着其他人下来,还吃了老乡一碗饸烙,呵呵感觉不错,等到5点了他们终于下来了,回去的时候就剩下我们7个人了,下山很快。晚上将近8点到家。来回将近100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