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佛山南海丹灶锌合金压铸加工厂家(从小配件到大产业)

佛山南海丹灶锌合金压铸加工厂家(从小配件到大产业)此时,五金作坊生产的多为撞钉、鸡眼扣等小配件。据当地人回忆,由于交通路网不完善且缺乏交通工具,五金厂只能依靠丹灶沙边村仅有的一趟公交运货。每次公交门一打开,工人就轮番把一袋袋的货物搬上车,这一幕成为不少丹灶人的深刻记忆。时间回到20世纪60年代,在广州做技工的徐才,有感于家乡人民改变贫困现状的强烈意愿,并且发现当时许多工厂对五金件需求旺盛,他辞掉工作,连户籍一起迁回丹灶南沙,带着30多个徒弟,帮助村里开办了第一家五金作坊。“敢富的人”开路虽然从未向徐才拜师或与之共事,但是佛山市金钜伦五金文具有限公司(下称“金钜伦”)董事长陈荣瑞认为,自己理应是徐才的徒孙之一。实际上,在丹灶,不少五金企业的企业主也抱有同样的认知。这源于,徐才是整个丹灶五金产业的起点。

佛山南海丹灶锌合金压铸加工厂家(从小配件到大产业)(1)

摊开一张中国地图,若将全国目前已经命名的30余个五金产业基地逐一标记,可以发现一条纵贯广东、浙江、江苏、福建、山东、河北的沿海五金产地带。这条产地带上每年输出的五金配件和用品,支撑着海内外工业和民用五金之需。

而在这些基地中,能被冠以“五金之都”称号的少之又少。其中,位于广东佛山南海区的丹灶,是仅有的“中国日用五金之都”。在这一殊荣背后,丹灶140多平方公里土地上,遍布着6000家五金企业,产值超过200亿元。

从20世纪60年代,丹灶“五金之父”徐才返乡开设首家五金厂,从五金撞钉、鸡眼扣起步。60多年来,丹灶五金从小配件发展为内涵丰富的大产业,并且在灯饰五金、厨卫五金、文具五金及五金配件等领域占据行业领先地位,诞生了阳晨厨具、金钜伦等一批全国乃至全球制造业隐形冠军企业。

60年后的今天,丹灶五金又将如何续写产业传奇呢?

“敢富的人”开路

虽然从未向徐才拜师或与之共事,但是佛山市金钜伦五金文具有限公司(下称“金钜伦”)董事长陈荣瑞认为,自己理应是徐才的徒孙之一。实际上,在丹灶,不少五金企业的企业主也抱有同样的认知。

这源于,徐才是整个丹灶五金产业的起点。

时间回到20世纪60年代,在广州做技工的徐才,有感于家乡人民改变贫困现状的强烈意愿,并且发现当时许多工厂对五金件需求旺盛,他辞掉工作,连户籍一起迁回丹灶南沙,带着30多个徒弟,帮助村里开办了第一家五金作坊。

此时,五金作坊生产的多为撞钉、鸡眼扣等小配件。据当地人回忆,由于交通路网不完善且缺乏交通工具,五金厂只能依靠丹灶沙边村仅有的一趟公交运货。每次公交门一打开,工人就轮番把一袋袋的货物搬上车,这一幕成为不少丹灶人的深刻记忆。

南沙的五金产业逐步发展壮大,尤其是在改革开放后,20世纪80年代初,南沙的集体五金企业拥有300多台手压机,50多台冲床,成为南海县工业的先进典型。1980年,徐才成为南海县第一位“万元户”,南沙人均分配达到540元,南沙一跃成为“首富村”。

当时,大部分地区的老百姓“穷光荣、富可耻”的思想依然根深蒂固,南沙的“富”成为当时人们议论的焦点。为了打破思想桎梏,时任南海县委书记的梁广大决定,要给人均收入超过400元的大队“祝富贺富”。

徐才成为首个“祝富贺富”对象。据史料记载,1980年春节前,梁广大带领南海县委县政府领导班子,抬着6头烧猪、10坛九江双蒸酒,带着100万响的鞭炮和烟花,来到徐才家中,和农民们开席饮酒,晚上还燃放了半个多小时的烟花。

佛山南海丹灶锌合金压铸加工厂家(从小配件到大产业)(2)

丹灶陈氏宗祠内摆放着当年生产小五金的设备。

通过“祝富贺富”行动支持和鼓励全县农民解放思想,大胆致富,梁广大的行动收效显著,南海全县上下很快掀起“学富、比富、赶富”的热潮,并且这股致富热潮很快蔓延珠三角地区。

“南海贺富”经《人民日报》刊出后,更是震醒了全国人民的求富意识。此事也成为改革开放后的标志性事件。后来,《南方日报》也刊发了《让“孙悟空式的能人”大显身手》《敢富的人》等文章,生动记录了南沙致富的故事。

在丹灶,徐才带动作用明显,一批年轻人开始投身到五金产业,陈荣瑞便是其中一个。“引领的作用很明显,并且慢慢“传帮带”的效应,一开始在亲戚的五金厂做学徒,后来再自己创业开厂。”陈荣瑞认为,从1978到1988年这10年间,丹灶沉淀了五金产业的基础。

除了五金制造的产业基因成型,本地政府支持产业发展、鼓励村民致富的风格也延续下来。

佛山市南海区棠明摩托车配件有限公司(下称“棠明配件”)创始人陈世棠记得,当他在2005年在丹灶开办摩托车配件厂的时候,当时工厂旁边只有一条单边路,非常不方便进出。为此,本地政府赶在工厂开业前,特地在多修了一边路。

随着五金厂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丹灶逐渐形成了产业集群优势。“不仅是开放的风气,在丹灶,模具师傅、熟手工人到处都是,有着其他地方没法比拟的配套资源。一直以来都不乏租金低价更便宜的地方,但是做五金仍然无法偏离丹灶。”陈世棠说。

“敢闯的人”架桥

从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敢富的人”开拓了丹灶的产业新路,此后,丹灶成为五金产业的创业沃土,一群敢闯的人从五湖四海集聚在这里,并将五金产品从这里销往全世界。

姚中沃是坐着摆渡船跨北江而来的。

那是1993年,原本在央企工作的姚中沃决定辞职“下海”,在广州创办了一家贸易公司,这就是阳晨厨具的前身。姚中沃敏锐地察觉到欧美市场对不粘锅有大量的需求。于是,在1994年,他委托丹灶金沙一家集体企业生产不粘锅,其创办的贸易公司则负责外销。

佛山南海丹灶锌合金压铸加工厂家(从小配件到大产业)(3)

阳晨厨具展厅内展出的不粘锅。

当时,联通丹灶金沙和狮山、桂城等地金沙大桥还没有开通,而承接姚中沃的不粘锅订单的企业周边几乎是一片荒芜。每次从广州出发到丹灶,姚中沃都需要坐着摆渡船过北江,才能抵达工厂,货柜也同样要坐着摆渡船出去。

“从1994年开始,此后一年半时间,委托的企业由于技术问题,没有做出一个合格产品。”姚中沃回忆。1996年,姚中沃承包这家集体企业,介入生产环节。决心破解技术难题,为此他请了安徽一家研究所的研究人员过来帮忙。

姚中沃接手工厂后,接的第一张订单就是英国订单。当时接英国的订单不容易,完成订单更不容易,因为对方要求非常高。一般铁锅容易生锈,要达标就必须通过金属表面处理技术,生产出不生锈的不粘锅。

此前,工厂一直未能在这个工序上有所突破。所幸的是,姚中沃招聘的研究所技术人员发挥了重要作用,推动工厂实现了技术突破。“为了达到欧洲标准,当时整个团队夜以继日研发,凌晨两三点工厂还在试验加工。”姚中沃说。

在实现技术突破,生产出达标产品的第二个月,工厂就实现了扭亏为盈。此后,阳晨厨具一路成长为国内最大的铁质不粘锅生产企业,产品销往全球6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欧美同类产品中高端市场占有率也超过30%,是名副其实的“隐形冠军”企业。

酷狄五金创始人刘新泉在来丹灶之前,曾经辗转世界各地从事过珠宝、冰块等行业。

十多年前,刘新泉从一位居住在加拿大的朋友得知,一些发达国家开始限塑。他预感到,这将是不锈钢制品发展的重要机遇,他将目光投向了一个重要的生活日用品——不锈钢保温杯。

“保温杯看起来很简单,但其实技术含量也很高,一个杯子涉及30多道工序。”刘新泉说。在创建保温杯生产工厂的初期,刘新泉曾经尝试落户在其他省市,但几经辗转他最终选择了五金产业基础雄厚的丹灶,并于2012年前后落户。

佛山南海丹灶锌合金压铸加工厂家(从小配件到大产业)(4)

酷狄五金展出的保温杯。

9年来,依托丹灶的产业配套,酷狄五金快速发展。刘新泉借助自己过去长期跑海外市场的经验,以高标准、高质量的产品进军国际市场。如今,酷狄五金已经成为Walmart,M&M,Hallmark Muller等国际知名品牌、商超的保温杯供应商,其生产的保温杯将近九成供应海外市场。

除了姚中沃、刘新泉这类外地来的“闯客”,还有很多土生土长的本地创业者,实现了从小作坊到征战全球市场的蜕变。

比如,由陈荣瑞创办的金钜伦文具,成为了齐心文具、得力集团、AVERY等国内外品牌文具巨头的主要供应商,是全球市占率第二高的快劳夹生产企业,快劳夹年产量达到1.3亿只。

数十年来,丹灶不仅建起了联通外地的路桥,也建起了走向海外市场的“贸易桥梁”。

“敢转的人”闯关

在陈荣瑞看来,金钜伦的发展壮大离不开当初收缩产品线、专攻文具细分领域的战略转型。

20世纪90年代末,陈荣瑞创办了金大顺五金制品厂(下称“金大顺”),这是金钜伦的前身。当时,金大顺生产的产品多为服装配件、箱包配件等附加值较低的小五金产品。陈荣瑞形容当时产品的特点就是“杂”。

2007年,陈荣瑞决定放弃多产品线的发展模式,专攻文具市场。“文具有一个特性,就是周期性比较短,一两年就需要替换,属于消耗品,不管国际还是国内市场的需求量都很大。”陈荣瑞说。

在产品线做“细”之后,金钜伦进一步将产品做精。首先是推动标准化生产,此举有效提升了产能和品质;接着是通过保障原材料、改进工艺等手段,提升产品耐锈程度,从而提升产品的使用寿命。

一般来说,普通的快劳夹使用两年就会生锈,而金钜伦做到3年以上不生锈;普通快劳夹常规开合次数在5000次以内,而金钜伦的开合次数可达8000次。也就是说,金钜伦的产品寿命比同行高了一倍,这也是其制胜国内外市场的重要利器。

佛山南海丹灶锌合金压铸加工厂家(从小配件到大产业)(5)

金钜伦展出的文具产品。

在丹灶,很多五金企业跟早期的金大顺相似,都是走“多且杂”的发展路线,只要能做的订单就接,而这也限制了企业做精做深的道路。

11年前,徐伟然在丹灶创办了佛山鼎盛致远有限公司(下称“鼎盛致远”),生产加工超市货架、货架配件、衣服挂钩等五金产品。鼎盛致远拥有不错的生产能力,但是一直缺乏具有竞争力的拳头产品。

2014年,一张来自日本的订单带给徐伟然很大的刺激。这张订单订购的是一批货架挂钩。这类挂钩很常见,也是鼎盛致远主要产品线之一。但是这次客户提出了一个要求,挂钩弯折处的内侧和外侧需要完全一致的电镀水平。

只要能达到客户要求,这些挂钩出厂价可以达到4元/个,而普通挂钩仅1元左右。然而,一个弯折处的电镀却比想象中难得多,徐伟然尝试了很多方式,花费了大半年的时间,最终也未能攻破这个难关,也无法承接这个订单。

“我们唯一能跟行业拼的是品种比较齐全,但这样的发展线路也是也限制了企业。其实很多年前就有人提醒我,别做太多的产品,做精几样就可以了。”徐伟然开始更加深刻意识到,企业需要往专精方向发展,唯有拥有核心技术,才能赚取更高的利润。

在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周其仁看来,缺乏独到性,是国内很多中小企业的要害,而市场上地位就是由独到性决定的。“现在的问题是,我们要如何练独到性的功夫,如何练出别人没有东西。”

可以说,鼎盛致远所面临的是一个产业共性问题,如何突破“杂而不精”的困境,培育独到性优势,将是丹灶众多五金企业需要闯的一道关。

■观察眼

产业转型需激发企业内生动力

佛山全市32个镇街,是众多支柱产业和特色优势产业的主要集聚地。其中,不少镇街的产业集群在全国乃至全球都具有重要影响力,比如北滘是“家电之都”、南庄是“建陶第一镇”、大沥是“中国铝材第一镇”、丹灶是“中国日用五金之都”……

这些专业镇产业集群有一些共同特点:一是起步早。佛山是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乡镇企业较早崛起,并逐步从点状分散向块状聚集。到20世纪80年代末,顺德、南海已经形成了较大规模的产业集聚。二是以传统产业为主。所谓有家就有佛山造,佛山制造主要围绕人的衣食住行所需。

时移世易,这些为佛山经济社会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的传统产业,如今正进入发展困境。这一困境至少包含了三种“衰老”。一是增长“衰老”,部分产业集群的企业由于缺乏技术优势,利润率越来越低;二是工厂“衰老”,厂房和设备更新逐步跟不上发展所需;三是员工“衰老”,年轻人越来越不愿意进厂,有的产业集群工人平均年龄达到45岁。

基于这种种衰老,产业转型就变得尤为迫切。近年来,转型的口号不绝于耳,政府也推出了不少政策。但是,对于以民营企业为主,从市场竞争中成长起来的佛山企业来说,转型往往更需要内生动力。

今年以来,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周其仁深入佛山丹灶、北滘、大沥、伦教等镇街的产业集群。这段时间恰好佛山开始加大力度推动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提出未来三年投入100亿元推动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实际上,周其仁一直很关注工业互联网,在2020年佛山企业大会上,他曾呼吁佛山企业,佛山企业要牢牢把握住工业互联网的发展机遇,育新机、开新局。

在今年的走访调研中,相比政策扶持,周其仁更关注企业推动工业互联网的内在动力,他在调研过程中曾表示,扶持政策可以带来推动作用,但是企业不应把扶持政策当做是否推动数智化转型的标准,而是应该自问,如果没有政策扶持,企业是否会推动数智化转型。

企业天然追求利润。企业家心里有一杆秤,当转型的收益前景比不转型要大时,企业往往就会会自发行动起来。这也就意味着,当企业已经感受到不管有没有政策,都必须推动数智化转型时,推动数智化转型的高潮才算真正到来。

■其仁观点

先行地区要关注产业“抗衰老”

周其仁

先行是一把双刃剑,那些最早发展起来的地方,往往也容易最先衰老。

东北工业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东北是中国最早的工业基地,所谓“早”,是当时的技术、观念先行一步。但是技术和观念是在不断进步的,如果不能快速更新,时间长了就跟不上时代发展,反而变成进一步发展的包袱。

有一个词是专门形容工业衰退地区的,叫锈带。美国有很多锈带,那些早年最先承接英国工业转移的地区,经历过短暂的辉煌之后逐渐走向衰落,一些重工业设备直接“锈死”在当地,连拆的力量都没有,变成历史遗址了。今天到中国东北地区也有类似的锈带存在。

这个现象很普遍,先发展起来的地方总是容易先衰落。今天我们为什么要研究珠三角?东北是第一个五年计划最先发展的工业地带,而珠三角是改革开放后发展最早、最快的地方,还有长三角的温州等地。现在,这些地方都开始遇到新的挑战了,产业开始呈现衰老化现象。

起步早的地方一定要把“抗衰老”当做发展命脉去研究。如何让产业“早”且持续有生命力?首先可以对标,成功“抗衰老”的案例是存在的,比如日本很多工业发展了一百多年,传承了十几代,仍旧很有生命力;德国很多工业园区也是历史悠久但活力依旧。

丹灶是“中国日用五金之都”。一个地方要成为“之都”是非常不容易的,说明这个地方的产业在全国都是有地位的。到今天,我们要重新再打造一个被认可的“之都”,不知道要等多少年。对于已有的产业基础,不能轻易放弃,即便它不像一些新兴产业那样听起来有前景、名头大。

人类的需求从古到今在不断地变化,但是有些需求是不会变的。人类从会处理金属开始就有五金行业了,到今天这个行业仍然在,未来也依然需要。所以,没有什么传统行业,有的是传统的、过时的想法和观念,这个行业是可以与时俱进,一直新鲜下去的。至少,作为“中国日用五金之都”的人,一定要有这个信念。

需求会一直存在,行业也会一直存在,关键是我们要如何保持地方产业的活力。这不是一件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持之以恒地进行更新改造,今天动一点,明天动一点,后天动一点,每天看变化不大,但是五年后可能就是大变化。同时地方政府最好定一个大家看得见、够得着的目标,很多产业发展的目标太抽象,全是叫“化”,企业其实就没有动力。

首先是要把企业挣钱的心气提高,不要总是认为我们只能挣“小钱”和“薄钱”,我们已经干了40多年了,大部分企业40多年挣得还是“小钱”,现在我们有机会挣“厚”一点的钱。我们需要有一批人去攻坚产业制高点,做出高利润的产品去挣“厚钱”。当企业可以挣“厚钱”了,才要动力去推动转型,实现各种“化”,从而共同推动产业的更新。

【撰文】林东云 叶洁纯

更多阅读:

专题|品质革命再攀登

南方观察|品质革命再出发:调研五个集群,我们在佛山发现了什么

【作者】 林东云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 客户端

来源:南方 - 创造更多价值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