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端午节的由来和习俗(潮汕人的端午节原来是这样过的)
潮汕端午节的由来和习俗(潮汕人的端午节原来是这样过的)潮汕民歌《保贺儿婿抢头标》:“潮汕水乡,江河交错,池塘遍布。岁逢端午,龙舟竞渡。锣鼓喧天,旌旗招展,划桨如翼, 竞夺锦标, 万人空巷, 泼水助威, 热闹非凡”,形象生动地反映民间端午节赛龙舟的民俗风情。潮诗《端午赛龙舟》:“端午云开阵雨收,万人江上赛龙争。心随鼓点声声急,忘却屈原当日愁。”是诗人描写人们观看赛龙舟的真实情景。有些地方(如澄海),人们在赛龙舟后,要饮“龙舟水”,吃“龙舟饭”,祷求平安健康。潮汕有韩江、榕江、练江三条主要河流,支流河溪交错,水流平缓,是赛龙舟的黄金水域。端午节期间潮汕人赛的龙舟一般有三种,一种是大型龙舟,长20—30米,宽1.4—1.6米,设20—30对桨,周身彩绘鱼龙图案。另外两种是彩头船(饶平、南澳一带)和龙船仔。更喜龙舟竞渡处,锣频鼓急桨花开。”端 午 话 民 俗赛 龙 舟
风俗浓厚的潮汕小城里
在诉说着一个独具魅力的五月节
就像古诗词里描绘的那样
“家家插艾望消灾,欲食粽球兴满怀。
更喜龙舟竞渡处,锣频鼓急桨花开。”
端 午 话 民 俗
赛 龙 舟
潮汕有韩江、榕江、练江三条主要河流,支流河溪交错,水流平缓,是赛龙舟的黄金水域。端午节期间潮汕人赛的龙舟一般有三种,一种是大型龙舟,长20—30米,宽1.4—1.6米,设20—30对桨,周身彩绘鱼龙图案。另外两种是彩头船(饶平、南澳一带)和龙船仔。
潮汕民歌《保贺儿婿抢头标》:“潮汕水乡,江河交错,池塘遍布。岁逢端午,龙舟竞渡。锣鼓喧天,旌旗招展,划桨如翼, 竞夺锦标, 万人空巷, 泼水助威, 热闹非凡”,形象生动地反映民间端午节赛龙舟的民俗风情。潮诗《端午赛龙舟》:“端午云开阵雨收,万人江上赛龙争。心随鼓点声声急,忘却屈原当日愁。”是诗人描写人们观看赛龙舟的真实情景。有些地方(如澄海),人们在赛龙舟后,要饮“龙舟水”,吃“龙舟饭”,祷求平安健康。
端 午 话 民 俗
插艾花浴(吃)药汤
潮汕“端午节”的另一主要习俗是插艾花、浴或喝药汤。这一天, 各家各户门上要插艾(或有些地方是炙艾),“艾虎形以辟邪秽”,驱瘟辟邪。另外,这一天称作“圣日”,吃药最有效。
潮人早餐有吃“五果汤”的习俗。“五果汤”由莲子、玉米、 白果、黄豆、淮山等煮成。还有,人们都把栽在庭院或门外的使君子花摘下来做菜吃,自己没有栽种的,就到街上买。澄海、潮安等一带,中午有吃真珠花菜煮猪血汤的习俗,据说有除去腹中毒质的功能。小孩子吃君子炒蛋,消疳去积。老人服用谷精子瘦猪肉汤,有明目的作用。
端午话民俗
吃 端 午 粽
潮汕人俗称“粽”为“粽球”潮汕话“粽”与“壮”同音,所以端午节男女老少都吃粽求个“壮”的彩头。潮人世代相沿端午吃粽,是祭吊屈原遗风之一。民间有句“未食五月粽,破裘晤甘放”的气象谚语。
潮人食粽与全国其他方相比,其特色是粽球(粽子)是以糯米掺以猪肉、虾米、蛋、花生仁、香菇及香料为馅,有的一半为咸馅一半为甜豆沙,称为双粽球;还有山里人尤其喜爱制作“大糯粽”。事先上山砍下杉尾、三丫苦、五指胶烂煅,泡水取出有效成分浸出液,澄清后用它泡糯米,再把糯米包进竹叶里,用开水煮熟,象小枕头的“大糯粽”,剥开竹叶就像一块晶莹的羊脂玉。吃时用纱线切割成小片,蘸砂糖吃,吃起来柔润滑腻,有一种特殊的香味,具有健胃、去湿、清热等效果,是人们十分喜爱的药效食品。
端午话民俗
吃 栀 粿
在潮汕地区,栀粿一年里仅有在端午节时才有销售。潮汕人家端午食栀粿,希望清热祛疫助消化。
制作栀粿需将采摘下的栀子洗净捣碎,浸泡滤渣成为黄色汁液,后与糯米浆搓匀,放入专用粿帕,装入蒸笼蒸熟。蒸熟后的栀粿呈棕黄色。放凉后食用,食用时不用刀切,而用纱线牵拉切成小片,蘸着白砂糖吃。
端午话民俗
吃 真 珠 花 菜
潮汕人有时还干脆将端午节称为“漏屎(拉稀)节”。在这时节,除了要服食圣甘枳和朴籽粿,用凉粉草做成的草粿,还吃食真珠花菜(白花艾)。
还记得那一晚滚烫香浓的真珠花菜猪血汤吗?那个记忆中熟悉的味道,只有潮汕人才懂。
端午话民俗
悬 插 “ 五 瑞 ”
潮汕人家,端午相沿要在门楣、门环以至屋檐下,悬挂一束束用“红头绳”系扎着的艾草、菖蒲、榴花、蒜头、龙船花共合为五种称“五瑞”。
旧俗传为“合五”以招屈原之魂,其实,古代潮人先贤是针对“恶月”瘟疫猖獗而采取的防疫保健措施,意在驱瘟辟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