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巴特塔(乐赏析特克拉巴达捷夫斯卡-巴拉诺夫斯卡的祈祷)
拉巴特塔(乐赏析特克拉巴达捷夫斯卡-巴拉诺夫斯卡的祈祷)回到曲目本身,《少女的祈祷》是一首结构简单的变奏曲式作品。与一般变奏曲不同的是,《少女的祈祷》并没有一个严格意义上的主题,只是将一个动机以四种相似但不同的手段展现给听众。整曲由一个引子和五个变奏组成,一个八度演奏的降E大调下行音阶配合一个终止式为我们拉开了整曲的序幕。(《爱之梦》赏析请参见乐赏析|弗朗茨·李斯特《爱之梦(Liebesträume)S.541》)被误解为现代流行作品的古典音乐有很多,比如莫扎特奏鸣曲kv331第三乐章“土耳其进行曲”,比如贝多芬第八号奏鸣曲op.13“悲怆”。值得庆幸的是,当类似的误导性言论出现的时候,总会有热心的古典爱好者加以指正,一番交流下来,往往能引发一些人对古典音乐的兴趣。而今天我们所探讨的巴拉诺夫斯卡的《少女的祈祷》却没有这份运气。作为有史以来最为畅销的钢琴曲之一,这首曲子真实的作者与创作年份却鲜为人知。许多人误将《少女的祈祷》归入流行音乐的范畴,其
乐邻,“乐”在身边!音乐信息共享&交流平台
编辑 / 落雨
校对 / Luna
被误解为现代流行作品的古典音乐有很多,比如莫扎特奏鸣曲kv331第三乐章“土耳其进行曲”,比如贝多芬第八号奏鸣曲op.13“悲怆”。值得庆幸的是,当类似的误导性言论出现的时候,总会有热心的古典爱好者加以指正,一番交流下来,往往能引发一些人对古典音乐的兴趣。而今天我们所探讨的巴拉诺夫斯卡的《少女的祈祷》却没有这份运气。作为有史以来最为畅销的钢琴曲之一,这首曲子真实的作者与创作年份却鲜为人知。许多人误将《少女的祈祷》归入流行音乐的范畴,其朗朗上口的旋律和简单易懂的和声进行似乎也佐证了这一点。事实上,若按照曲目完成并发表的时间来看,出版于1856年的《少女的祈祷》是一部不折不扣的浪漫派作品。
巴拉诺夫斯卡这个名字却逐渐被人忘却,并未有幸因《少女的祈祷》而以浪漫派作曲家的名号流传于世。巴洛诺夫斯卡并未接受过系统的钢琴或音乐教育,而是由自身兴趣与爱好驱动活跃于华沙的音乐沙龙舞台上。巴洛诺夫斯卡一生作有30余首作品,绝大多数为钢琴独奏作品,也曾改编长笛、小提琴与声乐的版本。在此之中仅有《少女的祈祷》一曲得以保存,其余作品皆消逝在时间的长河之中。
正因为“天然”的作曲风格,《少女的祈祷》在百余年间频遭非议。这一首形象单纯、手法朴素且几乎没有任何技巧难度的曲子时常被人认为是“多愁善感的沙龙音乐”,甚至有音乐学者兼钢琴家将其描述为“肮脏无能的产物”。然而这并不能阻挡这首曲子的成功与流行。时至今日,《少女的祈祷》在业余钢琴爱好者们心中的地位可以比肩李斯特《爱之梦》在专业钢琴演奏者们心中的地位,这首在19世纪中期创作完成时以“流行音乐”身份出版的作品已成功流行了150余年,在可以预见的将来还将继续流行下去。
(《爱之梦》赏析请参见乐赏析|弗朗茨·李斯特《爱之梦(Liebesträume)S.541》)
回到曲目本身,《少女的祈祷》是一首结构简单的变奏曲式作品。与一般变奏曲不同的是,《少女的祈祷》并没有一个严格意义上的主题,只是将一个动机以四种相似但不同的手段展现给听众。整曲由一个引子和五个变奏组成,一个八度演奏的降E大调下行音阶配合一个终止式为我们拉开了整曲的序幕。
(引子)
第一个变奏将主题旋律完整地呈现给听众。这一饱受争议的弦律沿用了之前的八度奏法,以引子结尾处出现过的降E大调的终止式为基础创作而成。第一变奏中的两个乐句除结尾处的小变动外几乎没有差别,在一次反复后进入了第二变奏。
(第一变奏,第一与第二变奏交界)
第二变奏中将右手的八度旋律改为快速的分解和弦,但人们还是能通过最高点开始的下行音轻而易举地分辨出这一醒目的主题。第二变奏与第一变奏的和声相比没有任何变化,但快速的音型跑动,特别是第二变奏后段出现的10连音还是让听众们耳目一新。与第一变奏不同的是,第二变奏在结尾处并不是完全反复,而是引入了一个二房子,为第三变奏的沉稳平和打下了基础。
(第二变奏,第二与第三变奏交界)
第三变奏将主题旋律置于中间,将持续了两个变奏的左手和弦伴奏移至高声部,高声部时隐时现的和声配合中音区沉稳迷人的旋律为这个变奏添加了一丝厚重感。与前两个变奏相比,第三变奏仅保留了必要的主题枝干,将多余音符全部省去,大幅减少了音符的密度。同时,第三变奏也是全曲唯一一个结尾处低音伴奏由属音(五级音)向下解决至主音(一级音)的变奏。
(第三变奏)
第四变奏为第二变奏的翻版,和第二变奏的乐思如出一辙。与第二变奏不同的是,第四变奏将第一句的起始音由弱起调整为正拍并加上了颤音,这或许是为了凸显起始音的重要性,让听众不要将注意力过多地放在其后的快速跑动中。随后,起始音回到了自己原本的位置,但之后的跑动却不再如第二变奏中的十连音那样急促。一个与第二变奏相同的二房子结尾将我们引入整曲的尾声——第五变奏。
(第四变奏,第四与第五变奏交界)
相较“第五变奏”这个名称,“尾声”似乎更适合这一段落。之前征服了无数听众的旋律进行在这一变奏几乎消失了,除了左手和声照旧外,所剩的仅有八度的恒定音程律动。虽然我们依稀能够通过八度进行找到之前旋律的影子,但它们主要是为了烘托结尾的氛围。随着八度的不断推进,整曲结束在一个高潮之中,保持了整曲的反复记号却消失不见,让期待着八度段落再次进行的听众的希望落了个空。这也从侧面证明了这一段落实为尾声的安排。
(尾声)
这一首久经追捧却又饱含争议的曲子成功战胜了绝大多数质疑它的人,并在世间不断流传着。俄罗斯作曲家德米特里·肖斯塔科维奇在听到对该曲的针对性言论时评论道:“按照所有的规则来衡量,它都应该属于不好的音乐,但是我每次听它的时候,泪水就涌上眼眶”。这句话几近完美地概括了这首矛盾的曲目,和对它又爱又恨的矛盾的人们。
文:墨噗
|想进一步了解“宝藏”乐邻?
下载乐邻APP!“解锁”更多互动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