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胡同早晨的鸽子声(朝阳楼上的风铃声)
北京胡同早晨的鸽子声(朝阳楼上的风铃声)更为主要的,是它们那清脆悦耳的声音,每天将“贪睡”的朝阳唤醒,让东边的第一缕霞光,首先映照到朝阳楼上,使这座古楼在阳光的滋润与辉映下,充满生机活力与娇美风姿。12个风铃,12种汇聚在一起的和声。它们与楼为伍,以风作伴,同样在这里待了六百余年。虽然有古楼檐角的庇护,但它们娇小的身躯却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经受着烈日的爆嗮和风雨的洗礼,也许在多次古楼的维护与修缮中,它们曾经被更换过,但它们的名字不改,声音不变,不厌其烦地吟咏出比轻风还要耐听的妙音,为朝阳楼,这座饱经沧桑的古楼增添了一份灵动、一种绝无仅有的悠长魅力。那它们,到底是什么物件呢?——风铃!分别悬挂于朝阳楼南北两面、三层共12个檐角下的12个风铃。
不少人都知道建水朝阳楼(迎晖门、俗称东门楼)有600余年历史。
它雄踞高岸,像一位英俊魁梧、勒住缰绳驻留的骑手,经历了风云变幻的历史风烟,而岿然不动。
朝阳楼的东西两面,悬挂于顶层檐下的“雄镇东南” “飞霞流云” 八个牌匾大字,分别出自清代书法家涂晫和唐代草圣张旭之手。再有,悬挂于朝阳楼西南角底层檐下的明洪武大钟,也给多数到朝阳楼游览的游客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然而,朝阳楼上还有一种小物件,也许你看得清它们的模样,听得到它们的声音,但你未必能将它们留在记忆深处。因为它们,“寄生”于伟岸雄俊的朝阳楼上,虽然相貌娇俏可人,“话音”甜美动听,但矮小的个头、飘摇不定的影姿,除有心人会多看它们几眼外,大多数人一般只会忽略它们的存在。
那它们,到底是什么物件呢?
——风铃!
分别悬挂于朝阳楼南北两面、三层共12个檐角下的12个风铃。
12个风铃,12种汇聚在一起的和声。它们与楼为伍,以风作伴,同样在这里待了六百余年。虽然有古楼檐角的庇护,但它们娇小的身躯却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经受着烈日的爆嗮和风雨的洗礼,也许在多次古楼的维护与修缮中,它们曾经被更换过,但它们的名字不改,声音不变,不厌其烦地吟咏出比轻风还要耐听的妙音,为朝阳楼,这座饱经沧桑的古楼增添了一份灵动、一种绝无仅有的悠长魅力。
更为主要的,是它们那清脆悦耳的声音,每天将“贪睡”的朝阳唤醒,让东边的第一缕霞光,首先映照到朝阳楼上,使这座古楼在阳光的滋润与辉映下,充满生机活力与娇美风姿。
于我来说,朝阳楼上的风铃声,不仅是我最熟悉的声音,而它们又是我印象深刻且十分钟爱的小精灵。
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我便留意并喜欢上了这些小精灵。不说它们玲珑可爱的俏模样,单说它们悦耳的声音,就让我为之陶醉、魂牵梦萦。
记得第一次见到它们时,是父亲从部队转业,被安排到建水县城南郊一家工厂工作的时候。刚读初一的我,利用假期来父亲工作的地方小住。有次父亲利用星期天带我进城玩,第一站就是朝阳楼。首次进城,看到巍峨的朝阳楼,心情格外激动,好奇的问题使父亲回答到口干舌燥。
那时候,城里车子虽不多,但朝阳楼一直起着“环岛”的作用。星期天的早晨不是人最多的时候,除骑自行车以及赶小马车拉西门水的人偶尔经过外,就只有零星的行人和傲立于高岸的东门古城楼了。由于车稀人少,也不十分喧闹,朝阳楼周围显得有些宁静,唯有三层楼宇檐角的一个个风铃在风中轻轻摇摆,一串串脆如笛音的风铃声亦随之传来,在耳畔回响,久久萦回于脑际,心也随之飞扬。
我自诩在山区林子里,听闻过野画眉甜润嗓音的啭鸣;在深山箐沟间,聆听过小溪流淌的婉约清吟;在邻居花影摇曳的小窗下,听到过穿透心灵的竹笛声,但此时,伫立在朝阳楼前的我,却被这清过溪流声、脆过竹笛鸣、甜过画眉叫的天籁之音——风铃声给陶醉和迷住了。也至于父亲喊我并伸手拽我的时候,这才回过神来,恋恋不舍地离开。
一年后,我从山区小学附中,转学到位于建水县城关帝庙街的老六中读书。住在城外的我,每周一的清晨,可以搭上州民族师范学校进城拉米线的拖拉机上学。几乎每次,我都在东门老新华书店门口下车,这个时候天刚灰灰亮,朝阳楼的影姿掩在熹微的辉光里,显得还有些模糊,但檐角下的小小风铃们,它们娇小的身影却异常清晰,只是此时几乎无风,它们显得很“安分”。或是刚刚睡醒,想在“被窝里”再捂一下,所以没声音;或是惺忪的睡眼刚刚睁开,冷不丁的伸个懒腰,也只有在这个时候,才会发出一两声“叮当”的声响。
不过,这种声响也很好听,有点像没吃饱的布谷鸟在叫,偶尔的拉长嗓音叫上一两下,有些清冷。使我觉得离上课的时间尚早,脚步也在这清冷的风铃声中,变得慢慢悠悠。
到了正午或正午过后的这段时间里,尤其是春风劲吹的时候,境况就大不同了。风铃们转瞬间来了个“大变脸”,像调皮的小男孩,欲挣脱小挂钩的束缚,在风中蹦蹦跳跳。发出的声音也是急促和十分不耐烦的。不过这倒提醒了我,急促的风铃声好似催促上课的铃声,让我从心底里发慌,不由加快了脚步。
初中毕业后,在父亲工作的工厂上班,进城的机会少了。即便是偶尔进城,成天在车间忙碌、还要轮流上夜班的我,累得浑身酸痛、哈欠连天,哪有心思静静地站到朝阳楼下,去倾听风铃的声音。
两年后我入伍参军,与新兵战友们,从位于指林寺内的老县委党校列队前往“新火车站”。途经朝阳楼,本想在离开建水时,好好听一听朝阳楼上的风铃声,但因夹道欢送新兵的人太多、噪音大,风铃的声音被淹没了,只好抬头瞅了瞅高挂朝阳楼檐角下,随风晃动的风铃,在脑海里搜寻它们悦耳动听的声音。
不过,这种听不到朝阳楼上风铃声的日子倒没多久。三年的服役期满后,我又回到建水,可以常常光顾朝阳楼,随四季不同的风,变幻着节奏聆听朝阳楼上、风铃摆动发出的悦耳铃音。
尤其是当年,县文化馆办了张文学小报《飞霞》,编辑老师经常邀我们这些爱好写作的业余作者,利用晚上时间搞“文学沙龙”活动,地点就在朝阳楼正殿里。
朱红色大柱子、铺了毡子模样桌布的长条桌,暗红色的灯光、冒着热气、泡出香茶的白瓷茶缸,散发着油墨香味的《飞霞》报,及一张张兴奋得通红的脸,便是当时“文学沙龙”的温馨浪漫场景。这时候,也是朝阳楼上极其安静的时候。“沙龙活动”结束时,朝阳楼下灯火万家,夜风中,“叮叮当当”的风铃声响个不停,在这寂静的夜晚格外清脆,如旋律优美的小夜曲般让人痴迷沉醉。
这些个夜晚里,朝阳楼上的风铃声,多半是清脆而舒缓的,风大些的时候,急促中也会带着短促的尖啸,但并不让人觉得刺耳,反而使人觉得这小小的风铃很有个性;风小了呢,这些风铃又会慢下性子婉转地低吟,如月光泄泻凡间,如泣如诉,如诗般婉曲柔美,摄人心魄;而当微风的时候,风铃的声音便是轻吟浅唱的呢喃了,像淙淙的清泉,和缓而舒曼,柔细而低回,听得耳鼓里痒酥酥的,两眼盯着风铃的身影发呆。
后来认识了个曲江女孩,清秀纯净的模样像小溪,说话的声音清亮得跟风铃一样悦耳。首次相约出行,见面地点就在朝阳楼旁的“的士酒楼”街边,可过了约定时间大半天也不见其踪影。
那时候去哪里找手机,单位唯一的一部电话,也是笨重难看的黑色手摇电话。心情焦躁的我根本听不到朝阳楼上风铃的声响,即便风刮大了,也嫌其发出的声音烦躁极了。正准备离开时,身着一件浅灰色风衣的她来了。没有解释、也无需解释的我和她,搭上每人一元钱乘车费的“微型的士”,去黄龙寺玩耍。回来后在鸡市街一家小饭馆用餐。等着上菜的时候,我似乎听到了朝阳楼上传过来的风铃声音,问她时,她说也听到了。
此时风铃的声音虽时断时续,模模糊糊不清晰,但我感觉此刻回旋在耳畔的风铃声,是柔绵、和缓、轻漾、而又富有暖意的,有轻叩心扉般的灵动,极其醉人。
因她喜欢看电影,又住在东门下边的迎晖路上(原东正路),所以首选影院便是老电影院。去看电影往返都须经过朝阳楼。这些日子听到的风铃声,似清风拂弄发丝的柔美、又如水波荡漾激起的温柔和小雨飘洒般的润洁清新。
后来有了“港田车”,乖巧可爱的女儿也出生了,白天忙工作,晚上忙带女儿。好几次,年幼的女儿半夜生病发高烧,住东门下迎晖路某单位宿舍的我们,常常搭上“港田车”,带女儿跑老中医院和老人民医院去看病。这时候,朝阳楼上风铃的声音再悦耳、再动听,我们也听不进去,也无暇顾及去听,只有女儿病好了的时候,带她去朝阳楼前面的小广场玩耍、或夏季的傍晚,登上朝阳楼乘凉赏景的时候,看到的风铃倩影才是最美的,风铃发出的声音也是最入耳入心、最为动听的。
当然,有些情况下,是听不到朝阳楼上风铃声的。譬如越完冬的白腰雨燕返回建水时,朝阳楼前万燕齐集、燕群翻飞,燕子鸣叫的声音似乎盖过了一切,风铃吟唱的声音于是让人无法听清了。再后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大卡车、农用车、尤其是私家车、摩托车等交通工具多起来之后,机械鸣响的噪音,完全淹没了朝阳楼上风铃发出的声音。
今年1月,随着建水文化旅游的发展,为调整全域旅游业态,朝阳楼西面的临安路改成了步行街,朝阳楼上“叮叮当当”的风铃声又能够清晰地听到了。
直到此时,我才想到要去了解一下风铃的寓意。
其实,我们生活中的风铃,大多是用来装点生活的。这些用合金、贝壳、陶瓷、甚至彩色纸张等材料做成的风铃千姿百态、发出的声音虽各有千秋,但皆异曲同工。甚至如今,有做紫陶的建水人,用建水陶土烧制而成的风铃,也很精妙耐品,给我们的生活增添了不少雅趣。
想起当年跟妻子相识不久,有天她忽然送给我一个管状风铃,这个表面泛着荧光,拎在手里会发出“叮当”声响的风铃我很喜欢。殊不知她后来告诉我,当时送风铃给我,是欲分手的信号,意思是相识一场,留个念想(响)。
还有一说,风铃是情侣之间的信物,代表恋情和想(响)念。送风铃的寓意是她(他)的心一直因你而灵动,希望不能相聚相守的日子里,能够通过风铃的声音,聆听到对方的心跳。
对于朋友之间,是想让对方由风铃发出的清脆声响而常常惦念,相知不相忘。
另外,风铃好像还有许愿的寓意。把它挂在窗边,当你许了个愿望的时候,如果风铃响了,代表天使听到你的声音,愿望就能实现。
风铃还被作为风水里面的常用工具来使用,有着很多的风水讲究。由于其发出的声音韵律十分动听,因此有“好运”的吉祥寓意。我想,朝阳楼上的风铃,也是寓意天下人少灾难、多好运吧。
听说在日本还有个“风铃节”。据说风铃清脆的叮咚声会使人感觉到风的吹拂,从而产生一丝丝凉意,达到避暑的效果。
其实风铃是源自于中国古代的,原本用于占卜吉凶,称作“占风铎”,大约在平安时代随同佛教一起传入日本。当时,贵族社会将风铃视作辟邪物,喜欢将其悬挂于房前屋后,既用来测吉凶,也用于夏日驱逐暑气。
这个疫情和缓后的仲春时节,我迎着春日渐渐炽烈的阳光,又一次站在朝阳楼前,由于改成了步行街,朝阳楼西面楼前,建起了一个大花坛,临安路口、朝阳楼右侧,也新建了一个有建水古城于2019年9月,被云南省人民政府命名为“云南特色小镇”牌匾的花坛。
鲜花盛开,绿意盎然。春风吹拂,风铃叮咚。我从不同的角度,用手机拍摄了朝阳楼檐角下的风铃,发现它们是那样的玲珑、那样的精致和那样的惹人怜爱。
尤其在西面左侧的朝阳楼一角,以大仰角的角度一眼望去,登楼阶梯高高的斜坡挡墙上,一丛仙人掌映衬着雄姿不减的朝阳楼,三层檐角下的风铃泛着荧光,风铃燕尾式的尾翼与金钟状的铃身紧紧相连,在时而“呼呼”吹、时而又轻轻拂的春风里,摇荡着轻盈的身姿,曼妙动人,美艳无比。
此时朝阳楼上的风铃声,是如此的清脆悦耳而又声声入心,让人春风满面,激情满怀,陡生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憧憬。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责编:李红芬
记者:吴劲华
编辑:卢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