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形意少年15(形意少年04)

形意少年15(形意少年04)前膝向前顶劲,前胯向后抽劲坐劲。前肘下锤,向内裹劲,前手微向前下塌劲,食指挑劲;后小臂沉劲,后手塌劲,后手食指上挑将劲指向前肘,两条手臂之劲路连同背部形成环路。老师特别强调对称劲与螺旋劲,认为这是形意拳能够练出强大内劲的主要因素之一。只见少年头向上顶起,微微收起下巴;尾闾下垂,向前勾起,整条脊柱都拉撑起来,隐约像一张待而不发的垂直大弓。前肩极力向前撑劲,后肩也随之向前,劲路回环,整个背部仿佛拉起一张水平大弓。

形意少年15(形意少年04)(1)

刘殿琛起势

一段时日后。

少年三体式渐入佳境。

他慢慢度过了疲劳期,开始循着老师的教诲找起劲儿来。

老师特别强调对称劲与螺旋劲,认为这是形意拳能够练出强大内劲的主要因素之一。

只见少年头向上顶起,微微收起下巴;尾闾下垂,向前勾起,整条脊柱都拉撑起来,隐约像一张待而不发的垂直大弓。

前肩极力向前撑劲,后肩也随之向前,劲路回环,整个背部仿佛拉起一张水平大弓。

前肘下锤,向内裹劲,前手微向前下塌劲,食指挑劲;后小臂沉劲,后手塌劲,后手食指上挑将劲指向前肘,两条手臂之劲路连同背部形成环路。

前膝向前顶劲,前胯向后抽劲坐劲。

后脚蹬劲,前脚踩劲……

这时,老师走过来,对少年说,从现在开始,要有起势和收势。

有始有终,周而复始,这是拳术的仪式感。

起势先将身体立正,面向前,两手下垂,两足90度,此为无极式。

半面向右转,左足转向前,右足不动,两足跟相靠。呈45度之姿势。

双手抱拳于丹田,拳心朝上,拳眼朝前。

右拳沿任脉上提,右肘下沉,向内裹劲;同时,身体下沉,腰塌劲,头顶劲,两膝并紧夹劲;右拳在下巴处下榻,向前钻出,拳从口出。

至此成两仪式,身体螺旋拧成麻花状。

双手变掌,如托二碗,后手顺前手肘钻出;双手落翻,后手变前手劈出,前手变后手捉回,同时左脚向前趟出,成三体式。

收势将三体式三七步重心前移,至前脚膝盖与脚尖垂直,后脚蹬直,成弓箭步。前手腕复平,成掌刀状内扣,前肘微向外掤劲。后手同时向前外侧划一道弧,至与左手对称同形。

双手握拳,后脚收至与前脚并拢,身体微蹲。

双臂向下压劲至丹田处,同时身体立直。

这时,口中津液分三次吞下,被双臂压入丹田。

写成文字似乎很复杂,其实就那么两三个动作,很简单,是不是?

没有其他门派六合式,提篮式等的复杂动作。

就连常见起势的双手托起,然后下压的动作也没有。

就直接抱拳、起钻落翻了。

然而少年一时半会却做不好。

细节太多了!

比如抱拳,成形之后,还有个勒腰的动作,类似系裤腰带的动作。初学不要求呼吸,后期这里需要配合一个胎息。后来少年考证,这个动作来源于《易筋经》。

由静到动天壤之别。

哪还顾得上什么仪式感。

少年想起了李仲轩老人在《逝去的武林》书中说起李存义祖师不常站桩。

是啊,如果动起来能把拳势要领都做到,能把九数八字的规矩都做到,那确实不需要站桩了。

搏击本就是在运动的过程中完成的。

老师可能认为少年素质还不错,早早就开始教这些动作了。

少年却诚惶诚恐,为了达到老师的期许,他需要更加努力练习了。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