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冬至吃汤圆的吉利话(莆田人的冬至瞑)
莆田冬至吃汤圆的吉利话(莆田人的冬至瞑)“三春”是一枝贴着2个鲜艳的胖大娃娃的红纸片,福禄寿齐全,插在大柑橘上,“橘”和“吉”同音,福橘寓意福星高照、吉祥平安。搓汤圆还有许多讲究,奶奶先会准备一个圆竹匾,搁在自家厅堂正中间的桌子上,并摆放福橘,橘上插一支“福禄寿”红花三春。自我记事起,奶奶毎逢佳节都要沐浴更衣,换上干净整洁的红衣服,在大厅祖宗牌位前摆满各种供品,然后祭拜、祈福,之后再到坪埕燃放鞭炮。冬至前一夜,当地俗称“冬至瞑”。这天下午每家每户都会做祭祀的仪式,称“做祭瞑”。我家自然不例外,何况奶奶做这些是格外用心的。等该做的都做了,吃过晚饭后,一家人便开始围坐一起“搓丸子”。那场景情形至今我都记忆犹新。丸子即汤圆,是冬至必备的食品,是用糯米粉制作,然后用手工搓成圆形甜品,“圆”象征着“团圆”“圆满”。
窗外北风呼啸,匆匆又一冬。
冬天里最隆重最盛大的节日莫过于“冬至”,这个认知是打从我很小的时候有的。长大后才知道,莆仙有句谚语:
冬至瞑(夜)大过三十瞑(夜),
冬至早大过初一早”。
自我记事起,奶奶毎逢佳节都要沐浴更衣,换上干净整洁的红衣服,在大厅祖宗牌位前摆满各种供品,然后祭拜、祈福,之后再到坪埕燃放鞭炮。
冬至前一夜,当地俗称“冬至瞑”。这天下午每家每户都会做祭祀的仪式,称“做祭瞑”。我家自然不例外,何况奶奶做这些是格外用心的。等该做的都做了,吃过晚饭后,一家人便开始围坐一起“搓丸子”。
那场景情形至今我都记忆犹新。丸子即汤圆,是冬至必备的食品,是用糯米粉制作,然后用手工搓成圆形甜品,“圆”象征着“团圆”“圆满”。
搓汤圆还有许多讲究,奶奶先会准备一个圆竹匾,搁在自家厅堂正中间的桌子上,并摆放福橘,橘上插一支“福禄寿”红花三春。
“三春”是一枝贴着2个鲜艳的胖大娃娃的红纸片,福禄寿齐全,插在大柑橘上,“橘”和“吉”同音,福橘寓意福星高照、吉祥平安。
然后再在匾中摆上红纸封好的一副十双的筷子、大生姜、红糖,这些物品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寓意,生姜取“旺盛”之意,要越大越好,红糖寓意生活甜美幸福,10双新筷子则象征“十全十美”。
备好这些物品,接下来才开始和面搓汤圆。记忆中奶奶烧水和好面后,才招呼我姐弟围在圆竹匾旁搓汤圆,奶奶手巧极了,还会捏金元宝、舂臼工具和小狗等动物形状的“汤圆”来祈福。
据说捏金元宝和金钱饼(银元),是祈求家运通达财源广进;捏舂米杵和舂米石臼,祈求五谷丰登;捏小狗、小猫、小兔,表示家业六畜兴旺,看宅护院守财保平安。
最难忘的是,奶奶每次都要嘱咐我们姐弟说不要把糯米团掉地上了,不然脸上会长白斑,为了不使自己变成小花猫,于是我们就捧着糯米团轻轻揉搓,小心翼翼地生怕掉了。
其实那应该是旧时劳动人民的朴素传统,希望我们爱惜食物,别造成浪费。《朱子家训》有云“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那时候我们总等不及要吃“丸仔汤”,没法安心睡觉,心里惦记着天快亮,感觉“冬至暝”夜真长,长大后才知道原来是真的最长。
冬至早上俗称“冬至早”,清晨,虔诚的奶奶就起床,下锅烧水,切姜母薄片和少量板糖一起投入锅里,等水烧开后将搓好的汤圆下锅里,煮熟后,先供神祭祖,焚香叩拜。
等到这些都完成之后,清香扑鼻、美味可口的汤圆就供一家人津津有味地享用了。
吃完汤圆,奶奶让我们把备好的已煮过的汤圆,或者小狗状的用香枝穿好,插在门缝上,表示看家护院。
所有这一切经由奶奶的言传身教,我们都铭记在心,同时也在往后余生承传着融合进自己的生活中。
又是一年冬至时,每逢佳节倍思亲,对奶奶的思念在心中愈加强烈和浓郁。
六年前的冬至前一日,我正好回娘家,傍晚时分准备返程时,奶奶说要不留下一起搓丸子后再回去,我欣然答应了,没想到那竟是我和奶奶度过的最后一个冬至暝。
好在当时兴致盎然,和弟媳一起用相机定格美好,一幕幕皆是永恒的欢乐颂。
愿四季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