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梆子名家唱段精品展示(新片放眼瞧六年磨一剑)
山东梆子名家唱段精品展示(新片放眼瞧六年磨一剑)齐鲁晚报记者 倪自放这也是近几十年来,我省招生规模最大、教学体系最完善的山东梆子人才班,就此探索出了山东地方戏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实现学校与院团协同育人、共同发展,为山东梆子寻找“新台柱子”。2013级学生吴皓在此次演出的剧目中担当“将”的角色,每场表演几乎都有他的身影。他说,现在喜欢戏曲的大都是老年人,年轻人不多。“戏曲行业缺乏人才,希望更多年轻人投身到戏曲的学习与传承中来。”2013年,经过前期广泛深入的调研摸底,山东省文化艺术学校首次开设山东梆子专业,并招收了60名学生,学制6年,分“表演”、“音乐伴奏”两个学习方向,山东省文化艺术学校相关负责人介绍,结合戏曲人才培养的特点,山东梆子专业的招生对象要求是小学在校及毕业生,年龄在10岁至13岁之间,有一定戏曲表演、演奏基础。此次的汇报演出,是“青春梆子班”六年磨一剑的展示。一个“青春梆子班”是怎样炼成的?山东省戏剧家协会常务副主席柴心记介
甩水袖、翻跟斗、吹胡子、瞪眼睛……1月18日晚,山东省文化艺术学校山东梆子专业汇报演出在济南百花剧院举行,《太庙惊魂》《失子惊疯》《闯幽州》《老羊山》等经典剧目轮番上演。本报记者获悉,除了部分老艺术家助阵,整场演出的其他60名演员,年龄在16岁至19岁之间,这个青春版山东梆子阵容,来自数十年最大规模的山东梆子专业人才班。
18日晚的汇报演出中,《太庙惊魂》选段的主演是山东梆子专业学生赵泽旺。这名只有18岁的小“老生”,如今演起山东梆子已有板有眼。他告诉记者,自己小学毕业后就来到山东省文化艺术学校学习山东梆子。“那时候就是心里喜欢,想来学表演,家人也非常支持。通过几年的学习,对这一剧种更喜欢了。”赵泽旺说,他希望毕业后能在山东梆子专业继续深造,继续跟着名师学习,不断提高表演水平。
山东梆子旧称“高调梆子”,简称“高调”或“高梆”,因其定弦、调门都比较高而得名。山东梆子自清代初年传入山东,广泛流传于鲁西、鲁南广大地区,是山东最具代表性的地方剧种之一,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2008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根据有关统计,1953年,山东共有43家山东梆子专业剧团。20世纪80年代以来,伴随民众文化娱乐选择的多元化等原因,包括山东梆子在内的地方戏曲传承发展进入低谷期,山东多家山东梆子剧团被合并或撤销,山东梆子人才队伍的培养、剧种的传承等受到严峻挑战。
2013年,经过前期广泛深入的调研摸底,山东省文化艺术学校首次开设山东梆子专业,并招收了60名学生,学制6年,分“表演”、“音乐伴奏”两个学习方向,山东省文化艺术学校相关负责人介绍,结合戏曲人才培养的特点,山东梆子专业的招生对象要求是小学在校及毕业生,年龄在10岁至13岁之间,有一定戏曲表演、演奏基础。此次的汇报演出,是“青春梆子班”六年磨一剑的展示。
一个“青春梆子班”是怎样炼成的?山东省戏剧家协会常务副主席柴心记介绍,以往地方戏曲人才的培养,都是传统的“团带班”、“团办班”的人才培养模式,即师父口传心授带徒弟的方式,山东省文化艺术学校的山东梆子专业有言传身教的成分,但更注重人才的全面培养,“在授课教师方面,山东省文化艺术学校通过多方努力,从省直及部分市的专业文艺院团聘请名师,现场为学生们言传身教。”
山东省文化艺术学校党委书记安立元介绍,学校与院团一起,开展戏曲职业教育领域的校团合作,学生们在校近6年的学习期间,既学习语文、数学、外语等公共基础课程,也学习台词、中国戏曲简史、文艺学基础等专业基础课;同时根据学习方向的不同,“表演”类学生学习基功、武功、身段等专业及实训课,“音乐伴奏”类学生则学习视唱练耳、管乐曲牌、剧目合奏等专业及实训课。
这也是近几十年来,我省招生规模最大、教学体系最完善的山东梆子人才班,就此探索出了山东地方戏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实现学校与院团协同育人、共同发展,为山东梆子寻找“新台柱子”。2013级学生吴皓在此次演出的剧目中担当“将”的角色,每场表演几乎都有他的身影。他说,现在喜欢戏曲的大都是老年人,年轻人不多。“戏曲行业缺乏人才,希望更多年轻人投身到戏曲的学习与传承中来。”
齐鲁晚报记者 倪自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