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玩乐中学习增加记忆力(让孩子从玩乐中学习)
让孩子玩乐中学习增加记忆力(让孩子从玩乐中学习)临床上有这么个现象──不少孩子有语言发展愈来愈慢的趋势,进一步了解会发现,现代人孩子生的少所以格外呵护,养成孩子茶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习惯,一个小动作大人就能猜出他的想法,不常表达因而造成语言发展缓慢。开始发展沟通的重要关键「语言能力」,约1岁半能有意义的喊出「爸爸」、「妈妈」,甚至会说少数名词「车车」、「球球」等。「脑」是人体的控制中心。对婴幼儿来说,脑部发育也和语言、肢体等能力发展的关系密不可分。因此,当我们谈到0至3岁的婴幼儿身心发展历程,主要会同时从「脑部和心智发育」以及「肢体发展」这两大面向来看。1至2岁前脑部&心智发育
从怀中强褓的小婴孩,再到学会坐、爬、站、走,孩子令人欣喜的成长轨迹,倚靠的正是脑部和肢体协调运作。3岁以前是孩子脑神经发育的黄金期,想帮助孩子更有效率的学习,透过玩乐是个很不错的方法,家长陪孩子一起动动脑,学习也可以是件很快乐的事情!
脑部发育+肢体协调
才刚满7个月大的荳荳,已经能够自己坐得很稳。最近妈妈新发现,荳荳似乎开始有学爬的趋势,有时翘着小屁股在地上扭呀扭的,模样真是可爱极了!但这也不免让妈妈有些担心,以前的人说「七坐八爬九发牙」,像荳荳这样发育领先其他孩子,究竟是好还是坏呢?
宝贝0至3岁身心发展
「脑」是人体的控制中心。对婴幼儿来说,脑部发育也和语言、肢体等能力发展的关系密不可分。因此,当我们谈到0至3岁的婴幼儿身心发展历程,主要会同时从「脑部和心智发育」以及「肢体发展」这两大面向来看。
1至2岁前
脑部&心智发育
开始发展沟通的重要关键「语言能力」,约1岁半能有意义的喊出「爸爸」、「妈妈」,甚至会说少数名词「车车」、「球球」等。
临床上有这么个现象──不少孩子有语言发展愈来愈慢的趋势,进一步了解会发现,现代人孩子生的少所以格外呵护,养成孩子茶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习惯,一个小动作大人就能猜出他的想法,不常表达因而造成语言发展缓慢。
对此,建议家长提供孩子更多练习机会,当孩子提出要求时,不要立刻猜测他的需求,让他自己练习如何用语言表达心中想法,累积了成功的经验,孩子会明白开口说话的表达效率更高。
肢体发展
宝宝已经开始学习走路,全身协调性比1岁前进步许多,大肢体能力发展已经从「转位」进步到「移位」,此阶段首要的协调重点是双脚,从走得稳到开始小跑步、双脚跳跃,也有比以前更佳的平衡能力,家长更应着重提供孩子充足的探索空间、更多接触不同环境刺激的机会。
虽然有些儿童健康手册上注明各年龄的发展量表,让家长了解孩子何时会发展哪些身心能力,但有时家长却误以为「时候到了能力就自然会出现」,真正的事实却不然,每个发展阶段都是连续而动态的,孩子需要从小拥有练习的机会,肢体协调性才会有更好的呈现。
2至3岁前
脑部&心智发育
学者们认为:「3岁定终生。」从科学的角度解释,此时是另一个神经连结加强期,也可说是神经发展的黄金期,脑部神经元正大量且密切的沟通连结,充分刺激会让脑神经网络更加繁茂,并非指3岁就能够看出孩子未来的成就。
在语言表达上,2至3岁的孩子喜欢节奏明快、歌词简短易懂的歌曲,有时也会跟着哼唱几句。孩子的叙述方式就像解读图卡,可以片段说出简单的短句,但串联的组织能力仍在建构。能理解生活中多数的情境,开始学习发问、会使用否定句拒绝、有简单的因果概念,比方说:「因为糖果掉到地上好脏,所以不能吃了!」。
肢体发展
孩子在2至3岁时,肢体发展进步到精细动作,手指的操控与协调有明显的进步,对体积小的物品能抓握得更稳。
此时家长可利用「骑三轮车」观察大动作发展,因为孩子腿部伸直的肌肉张力较强,刚开始会学着踢腿让车向后退,接下来会发现,曲膝踩小碎步能让车子前进,最后才踩上踏板,由大人从后面推车让孩子感受踏板带动双脚的律动,多练习几次就能学会骑三轮车。
也因为此一阶段的孩子是精力旺盛的好奇宝宝,家长要主动营造让孩子学习的动机,闲暇时常到公园、餐厅、书店、展览等体验不同的情境刺激,孩子也从中会发现学习的乐趣。
3至4岁前
脑部&心智发育
大脑进入认知强化期,懂得创作不一样的语汇,脑部在接收学习刺激之余能同时整合,懂得将短句连结成长句,口语表达完整度增加、说话流畅度增进,还能理解复杂的指令句。
除此,孩子对生活周遭的大小事都觉得有趣,喜欢主动描述经验,能理解形状、数字、数量、早晚等抽象概念,对每件事都展现十足的好奇心,总有接二连三的疑惑要爸妈解答。
肢体发展
此时发展重点在于手部精细动作的操作,应提供孩子玩具车、积木等可组装的玩具,一来有助练习精细动作,再者,自由组装让创意有更多发挥空间。
即便孩子对玩具的使用方式超乎常理,只要没有安全顾虑不妨顺着他的想法,就连画画也一样,谁说香蕉一定是黄色、苹果一定是红色呢?
其实从小在各方面拥有许多空间发挥创造力的孩子,进入小学后,无论从美术作品、科学展览等方面来看创意发挥,都会比一般人有更好的表现,偶尔陪孩子发挥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也很不赖呢!
用点心 学习更快乐
人的一生中,会被工作、休闲娱乐、自我照顾这三大要素占据。壮年者会将多数时间分配给工作,而小宝宝还不需要工作,大人又会把他的生活起居照料好,所以对孩子来说,认真玩乐是每天最重要也最快乐的事。既然如此,该怎么玩乐又不失教育意义,最好还能同时建立亲子关系,是每位家长都要面对的重要课题。
掌握各阶段玩乐诀窍
你家的宝宝喜欢和别人互动吗?每次到公园,孩子是否总是蹲在角落独自玩耍呢?身为爸妈,一定要了解各阶段孩子的发展历程和玩乐重点,才能更了解孩子的需求,帮助他玩得更开心。
1岁前》无目的玩乐
从脑部的发展过程来看,1岁前大脑内各领域仍独自发展,在还没有协调整合的状态下,孩子无法与别人保持密切良好的互动。举例来说,接球必须先使用视觉能力判读球的距离,再决定何时伸手接球,1岁前的孩子还无法办到良好的视动协调,所以总是无目的独自玩耍。建议,此一阶段爸爸妈妈可以化身成孩子的大玩具,不管是扮鬼脸、拿浴巾玩躲猫猫,简简单单就可以玩得很开心。
2岁前》粗动作发展
从社会化的面向来看,这个阶段的孩子常因为害怕落单喜欢跟着别人的脚步,却还不太懂该如何和照顾者以外不熟悉的人互动。孩子从爬行进阶到会走路,眼睛开始接收不同高度的视野,对所有事物也分外好奇。这阶段的孩子需要练习大肌肉的运作,家长可以提供海滩球、跳跳马等玩具,协助孩子练习肢体协调性。
陪孩子探索十万个为什么
「爸爸,为什么鞋子是两只不是一只?」、「大象的鼻子为什么这么长?」……每个孩子都会度过这段「十万个为什么」的日子,孩子发问的当下,家长不用立刻给答案,而是要引导孩子思考,合力挖掘出真正的解答。
如果爸妈常对孩子的「为什么」显露不耐烦的态度,可能会发生下列两种后果:第一,个性积极的孩子会转而自己寻求答案;第二,个性退缩的孩子会因为求助过程受挫而不敢再发问。爸妈的无心拒绝,很可能使孩子产生学习动机下降的影响。
3岁前》细动作发展
已经能投入喜爱的活动中,玩自己喜欢的玩具,因为这个阶段的孩子正在发展手部的精细动作,可以选择黏土、积木、串珠珠、拼图等玩具让孩子尝试。不过,2~3岁的孩子还不太懂得分享,会觉得眼前的玩具都是自己的,可以逐渐导入分享的观念,但不要强迫孩子一定要跟别人分享。
4岁前》丰富生活的经验
孩子已经很会说话了,大动作和精细动作也发展到一定的程度,愿意和其他同龄小朋友一起玩,也可以看出孩子的兴趣取向。建议家长要多丰富孩子的生活经验,比方说今天到公园玩,孩子随手抓了一把沙说是炒饭,这正是创造力展现的一面,回家后妈妈就可以做一盘炒饭让孩子吃,告诉孩子里面加了哪些美味的配料,生活中俯拾即是的大小元素,都可以成为丰富生活经验和知识的原料。
适龄加入辅助道具
既然要从玩乐中学习,适时增添一些辅助的道具,通常对学习的效果有加乘的作用。但这里所指的学习道具,并不意谓要买最新、最好的教材,而是要依据孩子当下的年龄调整游戏方法。
以几乎每个家庭都有的积木为例,使用方法从散乱、直线、平面再到立体排列组合,依孩子正值的年龄阶段会发展出不一样的玩法,家长不用刻意时常更新玩具,虽然适龄的玩具最符合孩子当时的发展需求,但家长陪孩子挖掘不一样的新玩法,一样可以达到适龄的效果。
许多家长会发现,孩子对崭新的玩具通常能维持1~2天的好奇,几天后却好像失去兴趣,又跑回去玩最熟悉的旧玩具,这是因为孩子的大脑需要一点时间适应学习,家长只要每天带孩子摸一摸新玩具,同时间脑部也会演练着新玩具的玩法,过一段时间孩子重燃对新玩具的兴趣了。
玩乐中学习效果加倍
有的家长拿着字卡要求孩子练习辨识数字,但对于孩子而言,他无法理解为什么这个图案是「1」,另一张却又叫「2」,因此,我们应该在玩乐的过程中带入学习观念,才能帮助孩子顺利学会。
建议,家长可以找几个篮子,上头贴了大大的数字1、2、3……,再让孩子玩丢球游戏,投中了就鼓励:「好棒喔!你丢中了1号!」下次孩子再接触数字,就会回忆起:「这个上次玩丢球的时候有看过!」有了开心的经验,能提高孩子对数字的接受度、抛开恐惧的心情,孩子更愿意进一步认识数字,而且会觉得学习好好玩,之后也更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