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子晚报作文竞赛(扬子晚报杯作文大赛完美收官)
扬子晚报作文竞赛(扬子晚报杯作文大赛完美收官)新颖!大赛直播邀请评委解析作文题大赛迄今为止已经成功举办了四届,累计30多万学生参赛。尤其2017年、2018年两届比赛的海选、复赛全部转移到扬子读写网进行,新颖便捷的参赛方式带火了大赛,使得报名人数再创新高。扬子晚报副总编戴平表示,“扬子读写网的创建与举办大赛的初衷是一脉相承的,一切从孩子出发,为他们锻炼与展示提供平台,出品优质的课程,发掘中小学生的核心竞争力。”本届大赛自2018年9月启动以来,吸引全国10万余名中小学生踊跃参赛,覆盖全国十多个省市,此外,江苏省内近80所扬子读写网联盟学校和支持学校更是组团参加、集体投稿,大赛在中小学生中掀起一阵写作热潮。经过由省内知名中小学语文专家、名师以及高校教授的专业评审,从海选和在线作文两轮PK中脱颖而出的800余名写作能手于1月26日在南京参加现场决赛。大赛不只是一次比赛,更重要的是为选手搭建展示和交流的平台。在海选环节,大赛推出“导师推荐奖
10万余名中小学生参与海选,比赛历时4个多月,800余名学生闯进现场决赛,超30万人围观、参与“大赛人气奖”评选......这个周末很“燃”!第四届扬子晚报杯作文大赛迎来现场决赛并于今天举行了盛大的颁奖典礼。著名作家、高校教授、著名主编、中小学校长领衔的“大咖团”来到现场给获奖选手颁奖并与同学们亲切互动。选手登录扬子读写网及扬子读写网微信公众号即可查询完整版的获奖名单。
扬子晚报记者 李晨 杨甜子 王雪瑞 王璟 新华报业视觉中心记者 刘莉 摄
【回顾大赛】
很燃!10万选手决出104个特一二三等奖
本届大赛自2018年9月启动以来,吸引全国10万余名中小学生踊跃参赛,覆盖全国十多个省市,此外,江苏省内近80所扬子读写网联盟学校和支持学校更是组团参加、集体投稿,大赛在中小学生中掀起一阵写作热潮。经过由省内知名中小学语文专家、名师以及高校教授的专业评审,从海选和在线作文两轮PK中脱颖而出的800余名写作能手于1月26日在南京参加现场决赛。
大赛不只是一次比赛,更重要的是为选手搭建展示和交流的平台。在海选环节,大赛推出“导师推荐奖”,邀请一线语文名师推荐、点评海选佳作超过100篇,并在扬子读写网微信号以及扬子晚报《成长周刊》作文版展示、刊登,这波走心的操作获得家长盛赞。除了“导师推荐奖”,本次大赛海选与复赛皆推出“人气奖PK”,在线复赛还特别增设了“场外赛”,为更多积极参赛的同学提供了平台和机会。
最终,104人获得特等奖和一二三等奖,600余人获得优秀奖。随着决赛获奖名单出炉,本届扬子晚报杯作文大赛完美收官。选手获奖名单以及“先进老师指导奖”、“优秀指导老师奖”名单将在扬子读写网及扬子读写网微信公布。
大赛迄今为止已经成功举办了四届,累计30多万学生参赛。尤其2017年、2018年两届比赛的海选、复赛全部转移到扬子读写网进行,新颖便捷的参赛方式带火了大赛,使得报名人数再创新高。扬子晚报副总编戴平表示,“扬子读写网的创建与举办大赛的初衷是一脉相承的,一切从孩子出发,为他们锻炼与展示提供平台,出品优质的课程,发掘中小学生的核心竞争力。”
新颖!大赛直播邀请评委解析作文题
这场中小学生的写作“巅峰对决”考了哪些内容?1月26日当天,扬子晚报对决赛进行了直播,并在开赛后邀请评委解析考题。小学三四年级组要求选手以“我猜风是进来避雨的”写一篇想象作文。大赛评委、原鼓楼区小学语文教研员朱廷梅老师表示,这是一道拟人化的题目。“风为什么要避雨?风和雨之间发生了哪些故事?这道题给选手们很大的想象空间,平时爱读书、爱幻想的孩子往往能带来令人惊喜的作文。”
小学五六年级组的作文题是《灯》,大赛评委、江苏省中小学教研室小学语文教硏员李亮博士直言,这道题想写得出彩,有一定难度。“灯和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但是要从这一具象的事物中找出新颖的切入点,就需要靠学生平时的积累以及出奇制胜的思维了。”
初中组的作文题是《在想象中张开眼睛》。“面对这道题目,学生要处理好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的关系。”大赛评委、江苏省特级教师、南京第十七中校长袁爱国提示,选手在叙事角度上也可以展开创意,比如以一个外星人的视角玩一次穿越,或选一个名著中的人物带入等,都会产生新的亮点。”
高中组的作文题为《鸡同鸭讲》。大赛评委,南师大文学院教授、博导,江苏省写作学会会长骆冬青点评道,这道题目实际上包含着抽象的思考,学生在写作的时候可以大开脑洞,展开思考。比方说,鸡和鸭这两种不同的动物能否沟通情感?有没有一种语言能够让它们顺利交流?通过这些问题的思考让学生产生一种平等、共生的意识。
【见证荣誉】
精彩!文学大咖与写作小能人现场碰撞智慧
大赛颁奖典礼的大轴环节,是到场嘉宾与参赛选手的问题互动。小选手们纷纷提出了困扰在心中的疑惑:怎样才能把澎湃的内心用作文表达出来?生活实际和想象应该怎样把握比重?嘉宾们一一作答,赢得阵阵掌声。
“如何克服写作中的困难”由儿童文学作家沈石溪挑头回答。沈石溪表示,作家最忌讳的便是“重复”,每一篇文字对于作家来说都是新的考验,因此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非常重要。灵感枯竭时,沈石溪会选择买一张机票,到云南去体验新生活,从而点亮全新的创作灵感。
获得灵感后的下一步便是表达。内心想太多,但下笔却十分枯竭,个中原因,作家祁智做了解析。专家表示,让文章生动起来,细节必不可少。文字里的真情实感便来自生活中的细节,只有将细节写好,才能让文章丰富起来。自己写的作文,首先要感动自己,才能感动别人。
大赛作文不同于考场,考生不需要遵循应试作文的技巧,可以实现一定程度上的自由写作。南大文学院教授许结认为,文学的本质是自由的抒发,但技巧也很重要,写作技巧的训练从隋唐开始就非常注重了,有一定的技法和规章。其实无论任何时候写作,都是在写自己。
本次大赛小学组的一道作文题“我不知道风是来避雨的”,引发了一定的社会关注度。这道颇具浪漫主义色彩的作文题该如何解题?活动现场,小选手直接将问题抛给了本次大赛评委之一、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校长孙双金。“小朋友说,风和雨打架打不过,所以来‘避雨’,这样的想象就很奇妙。”孙双金建议,处理这道作文题时,小朋友们要学会将风“人物化”,注重自然景物的拟人化,展开反复的想象力。
花絮!意犹未尽的选手向嘉宾“求拥抱”
沟通环节结束后,意犹未尽的小选手还将嘉宾团团围住,签名、提问、合影,颁奖典礼现场顿时成为了一个小型的“粉丝见面会”会场。沈石溪的粉丝普遍来自小学,得知喜欢的儿童文学作家要来现场颁奖,小选手们还特地从家里带来了沈石溪的作品集,现场请沈石溪签名。
骆冬青老师对写作技巧的解读,让中学生和家长崇拜不已。来自海门中学的一位男生不仅掏出了自己带来的本子,让骆老师现场签名,还向骆冬青额外提出了一个小请求,“我能抱您一下吗?”骆冬青欣然应允,大方拥抱。另一位女生没能提前准备签名本,灵机一动拿出了自己刚刚获得的扬子读写网笔袋,请骆老师在笔袋上签名。拿到珍贵的签名版笔袋,小姑娘相当兴奋,“回家我要好好珍藏!”
励志!大赛为“轮椅姑娘”颁发特别奖
记者在决赛当天采访时发现一位坐着轮椅来参赛的姑娘。经过交流,记者了解到,这位同学是来自湖北荆州区滩桥高级中学的汤紫妍。汤同学患有先天性的“脆骨症”,需要经常手术,一个半月前还在医院接受治疗。这次闯进决赛,她非常高兴,在妈妈的陪伴下,乘坐7个小时的高铁来到南京参加比赛。
虽然身体不便,但是汤紫妍没有丝毫悲观,回答任何问题都笑眯眯的。“一位以前认识的病友姐姐帮我报名参加了扬子晚报杯作文大赛,并协助我参赛。不过,能进决赛是在意料之外,因为很多同学参加,竞争很激烈。” 汤紫妍告诉记者,她看到复赛题目《从暮到旦》后有感而发,就写出了自己手术过程中的所见所感,可能这段真实的经历打动了评委老师,使得自己最终能来到南京参加比赛。
汤紫妍同学努力追梦、奋力拼搏的精神感动了大赛组委会。于是,颁奖现场出现了暖心的一幕:扬子晚报副总编辑刘大颖代表大赛组委会为汤紫妍颁发了“特别参与奖”。汤紫妍现场为大家分享了她一边与疾病斗争一边努力学习的经历,现场所有人都被深深感动了。
【分享秘笈】
四位特等奖选手胜在爱阅读、会思考
现场,获得特等奖的4名“写作高手”也向扬子晚报记者分享了他们的获奖心得。记者发现,这些“小作家”们在很多方面竟然神相似。南京市鼓楼区第二实验小学的彭嘉璐获得本次大赛小学三四年级组的特等奖。去年她也参加了本报作文大赛,很可惜止步第一轮。今年再次参赛竟一举夺得特等奖,彭嘉璐连连表示太惊喜。彭嘉璐喜爱阅读,《中华五千年》、《长袜子皮皮》、《窗边的小豆豆》等都是她推荐的书单。
小学五六年级组特等奖得主、泰兴襟江小学六年级学生匡郭妍以灯为线索写了单元楼里五户不同人家的幸福生活。“我写的故事就是平时从生活中观察到的,还加了一点想象。”匡郭妍曾被评委泰州市的“阅读之星”,她读书很杂,喜爱的书籍包括《三体》、《哈利·波特》、林清玄散文等。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树人学校刘抒涵的作文获得了本次大赛初中组的特等奖。刘抒涵谦虚地表示,“我的作文能力并不强,我写不出很多优美的句子,我只是在写作时将自己完全沉浸进去,描述自己感受到的东西。”
“去年参赛了,但是连海选都没过。”高中组特等奖选手朱凯文表示,这次得奖实在是意料之外。虽然学的是理科,但朱凯文同学一直重视阅读,从中积累写作素材。比如他在构思《鸡同鸭讲》时,就联想到了告子和孟子的对话,“性犹湍水也......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朱凯文认为,“其实历史上有很多和孟子一样的人,他们不厌其烦表达自己的观点,才使得文明得以进步。”
提醒:
大赛优秀作品集开始预售啦!
现场有很多家长提问,第三届大赛的精彩作品给孩子提供了很多写作方面的启发,第四届大赛的获奖作品还出优秀作品集吗?记者从大赛组委会了解到,今年组委会已经开始筹备,准备将海选、复赛以及决赛的优秀作文结集出版,有兴趣购买的选手可以关注扬子读写网微店。扫码就能预购作品集。
【扬子晚报杯作文大赛获奖名单】
小学三四年级组
特等奖 | |
彭嘉璐 |
南京市鼓楼区第二实验小学 |
一等奖 | |
彭子豪 |
南京市致远外国语小学 |
张宇涵 |
南京市凤凰花园城小学 |
陈子墨 |
南京市金陵汇文小学 |
姚熙然 |
南京市银城小学 |
郭悠晗 |
南京外国语学校仙林分校小学部 |
二等奖 | |
张亦弛 |
南京市汉江路小学 |
朱文逸 |
南京市凤凰花园城小学 |
沈天佑 |
南京市凤凰花园城小学 |
郭馨予 |
南京市力学小学 |
陈果 |
靖江外国语学校 |
许珈源 |
靖江外国语学校 |
肖嘉颖 |
苏州市相城实验小学 |
李心洲 |
南师附中江宁分校小学部 |
陈芊妤 |
南京市力学小学 |
万佳纯 |
南京市汉江路小学 |
三等奖 | |
朱乾恺 |
靖江外国语小学 |
孟凡熙 |
南京市金陵汇文小学 |
腊欣悦 |
南京市中山小学 |
沈欣欣 |
南京市拉萨路小学 |
姜亦岚 |
丹阳市华南实验学校 |
杨悦彤 |
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 |
俞越 |
吴江区盛泽实验小学 |
常文涵 |
南京外国语学校仙林分校 |
戴梓涵 |
南京市银城小学 |
蔡梦然 |
南京市琅琊路小学 |
小学五六年级组
特等奖 | |
匡郭妍 |
泰兴市襟江小学教育集团 |
一等奖 | |
刘鸿羽 |
泰兴市襟江小学教育集团 |
王梓嘉 |
泰州市靖江外国语学校 |
王灵玥 |
南京市汉口路小学 |
周甜安 |
江阴市要塞实验小学 |
徐瑗 |
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 |
二等奖 | |
黄铮 |
常州市觅渡桥小学 |
胡钰莹 |
南京市力学小学 |
张轩睿 |
南京市芳草园小学 |
王玺轩 |
南京市力学小学 |
张书瑜 |
南京市力学小学 |
肖怡然 |
泰州市靖江外国语学校 |
张鞠然 |
泰州市靖江外国语学校 |
张皓轩 |
南京市力学小学 |
朱天瑜 |
南京市金陵中学实验小学 |
陈瀚森 |
南京市力学小学 |
三等奖 | |
郑静瑄 |
南京市力学小学 |
江培琳 |
靖江市实验小学 |
张馨予 |
泰州市靖江外国语学校 |
仲馨如 |
常州市第二实验小学教育集团 |
郭逸舟 |
靖江市实验学校 |
顾歆妍 |
泰兴市襟江小学教育集团 |
冯熙恬 |
南京市瑞金北村小学 |
周宁玥 |
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 |
丁含宇 |
南京市力学小学 |
戴伊 |
海安市大公镇中心小学 |
初中组
特等奖 | |
刘抒涵 |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树人学校 |
一等奖 | |
朱美仪 |
丹阳市华南实验学校 |
高语恒 |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江宁分校 |
高思萌 |
淮安外国语学校 |
罗景予 |
南京市第三高级中学文昌校区 |
张可媛 |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江宁分校 |
二等奖 | |
蒋依霖 |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树人学校 |
贡詝 |
南京市中华中学 |
杭凤书 |
丹阳市华南实验学校 |
彭书瑜 |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新城初级中学 |
刘宇童 |
淮安外国语学校 |
王语嫣 |
南通市如东县茗海中学 |
王雅乐 |
南京市鼓楼实验中学 |
张骐珺 |
南京市金陵汇文学校 |
宋若溪 |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江宁分校 |
周宜 |
无锡市宜兴实验中学 |
三等奖 | |
商笑晨 |
丹阳市华南实验学校 |
刘鹤瑶 |
丹阳市华南实验学校 |
刘馨怡 |
淮安外国语学校 |
熊萱 |
淮安外国语学校 |
陈奕彤 |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树人学校 |
陈丽莲 |
南京市中华中学 |
施如意 |
丹阳市华南实验学校 |
王亦辰 |
南京市鼓楼实验中学 |
朱屹晗 |
淮安外国语学校 |
张菁菁 |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树人学校 |
高中组
特等奖 | |
朱凯文 |
江苏省宿迁中学 |
一等奖 | |
刘荣 |
江苏省盱眙中学 |
张夏怡 |
江苏省海门中学 |
陈驰宇 |
江苏省宿迁中学 |
吕张诗宜 |
南京市金陵中学 |
季思雨 |
江苏省海安高级中学 |
二等奖 | |
李恒之 |
江苏省马坝高级中学 |
虞璐瑄 |
江苏省天一中学 |
王诗璇 |
南京市第三高级中学 |
周晟樱 |
江苏省如皋中学 |
张楷 |
江苏省海安高级中学 |
邢译木 |
江苏省海门中学 |
徐思越 |
江苏省宿迁中学 |
杨宇熙 |
江苏省苏州中学 |
魏千程 |
乌鲁木齐市第70中学 |
夏添 |
江苏省苏州中学 |
三等奖 | |
毛玉辉 |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江宁分校 |
张俊彦 |
南京市中华中学 |
陶雨昂 |
江苏省盱眙中学 |
吕悦琳 |
南京市第十三中学 |
卢逸凡 |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
齐悦 |
南京市第一中学 |
解赟典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附属高级中学 |
李钶 |
江苏省南通中学 |
赵奕璇 |
南京市金陵中学 |
董秋渔 |
南京河西外国语学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