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隔千里终团圆(千里寻亲路)
相隔千里终团圆(千里寻亲路)爷爷行走不便,小叔叔一路背着挺拔的柿树矗立在院中,等到夏季一定又是活力满满这是在院门口门墩的特写,模糊不清的石雕,足以说明这座房子的年代久远。这台放置在院角的扬谷机,看起来似乎显得格外的苍老这座老房子经过岁月的洗礼,脸上已经刻出一条条深深的皱纹,但是收拾的还是仅仅有条。
记得小时候爷爷经常跟我们说,我们的老家(祖籍)在河南信阳,那里还有很多我们很多的亲人,我是传字辈、你爸是明字辈、你是德字辈、以后你的孩子是玉字辈等等一系列跟老家有关系的消息,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对老家的认识逐渐清晰。如今爷爷年岁已高,行走不便,但从他的眼中我们都能看出对家乡的思念越来越浓烈,为此我们在2019年的正月初三这一天爷孙三代一行九人,陪爷爷回到河南信阳老家,以实现他多年来的愿望。
据爷爷讲我们这一分支是在1930左右随着“一担箩筐下江南”的大潮中落户此地(泾县),同时爷爷还讲到他的父辈下江南的真正原因,也就是我的太爷爷早年间在信阳老家参加了共产党,在大革命失败后,作为一民地下党造小人举报,特务追杀,不得已才背井离乡,一路上靠着乞讨才活了下来。(听爷爷说后来共产党胜利,全国解放后,信阳当地政府还发函到泾县确认太爷爷的身份呢,作为一名新时代的年轻党员我是倍感自豪。)
大年初三的上午八点十五分我们准时出发,在经历六个半小时的长途奔波后到终于到达了白雀镇,(在如今飞速发展的21世纪,通讯的便捷给我们带了最大限度的畅通,-------微信的定位以及导航功能)。
这座建于上世纪50年代土木结构的老房子足以让我们感受到老家的感觉
这是在院门口门墩的特写,模糊不清的石雕,足以说明这座房子的年代久远。
这台放置在院角的扬谷机,看起来似乎显得格外的苍老
这座老房子经过岁月的洗礼,脸上已经刻出一条条深深的皱纹,但是收拾的还是仅仅有条。
挺拔的柿树矗立在院中,等到夏季一定又是活力满满
爷爷行走不便,小叔叔一路背着
在路边拍到一位放鸭子的老人,虽然素不相识,没准我们的血液里流淌着相同的血液
根据老家人的指引我们前往老祖宗的墓地烧烧纸钱
在老祖宗的墓地前,烧纸、放鞭炮,爷爷安排着我们一个个给老祖磕头,最后他自己颤颤巍巍的挪动了两步,噗通 一下跪在草纸上,“奶~ 后人们都回来看你了····· ” 那一瞬间我没能控制住自己的眼泪。
小叔叔拉着二位老人的手,拉着家常,邀请他们到安徽来
老人们在一起聊着天,爷爷 奶奶笑的格外开心
丰盛而又实惠的晚饭,菜肴的口味与我们家及其的相似
第二天的早晨我们被邀请到明松叔叔家,品尝着中国十大名茶之一的信阳毛尖
早饭是叔叔婶婶特意为我们包的饺子,大家一直称赞味道特别的好
为适应我们的口味,还特意准备了老干妈
早饭结束的那一刻,明常叔叔就端来了洗脸水,看起来这是招待贵客的一种方式
早饭结束的那一刻,明常叔叔就端来了洗脸水,看起来这是招待贵客的一种方式
从这个油汀取暖器就能看的出来,比之前的在屋里挖个坑洞烧蜂窝煤的年代好多了
这是在传兴爷爷家,他是目前传字辈最年轻的一位,之前在供电局就职,现在也已退休
少年强则中国强,小辈强则家族强
由于前一晚下雪的原因,担心返程途中会有积雪,计划提前返程
拍照留恋,让我们常记家的方向
盼时间的定格,望内心的荡漾
送亲千里,终有一别,这不仅仅是一路平安的问候可以描述当时大家的内心的感受。
虽然分别的场景经历的不少,但这血浓于水的送别让人内心涌动,鼻子酸酸的
上高速前几百米的路足足堵了近一个小时,再次让我们再次感受了一下老家人命的热情
进入安徽地界的小憩,我们调整好状态,填饱肚子,解除疲惫,再次踏上回家的路
进入安徽地界的小憩,我们调整好状态,填饱肚子,解除疲惫,再次踏上回家的路
进入安徽地界的小憩,我们调整好状态,填饱肚子,解除疲惫,再次踏上回家的路
由于节后返程高峰,我们再次被堵在高速上
在经历十个小时的返程路,我们终于到家,叔叔婶婶早已准备好丰盛的晚饭迎接我们回家
在经历十个小时的返程路,我们终于到家,叔叔婶婶早已准备好丰盛的晚饭迎接我们回家
为期两天一夜,跨越上千里的寻情路,暂时告一段落。这次陪爷爷奶奶回老家,是实现他们的一个愿望,更是给自己不留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