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何对于刘邦(萧何听说刘邦忌惮他德高望重)
萧何对于刘邦(萧何听说刘邦忌惮他德高望重)从领导学的角度来说,奴才,最好是不好不坏、不上不下。如果很烂,会影响做事效率。如果很好,又害怕光茫四射,喧宾夺主。所以,只有不好不坏、不上不下的人用起来顺手,更是放心。老子曰:无私,以成其私。这也就是说,萧何表面上看大公无私,正是如此,可能从另外一个方面成全了其私,那就是其个人的威望和德行。我们知道,那一年是个多事之秋。当时,英布造反,刘邦不得不带病亲征。刘邦可是人在战场,心忧庙堂啊。他忧的可不是刘盈,亦不是吕后,而是萧何。为何而忧,这恐怕是刘邦的难言之隐。萧何恪尽职守,活生生一个劳动模范,更是办事让人放得心的大管家,他还忧个屁啊。如果这样想的话,那就错了。
在汉朝初期,要说刘邦最得力的助手,应该就是丞相萧何了。
回首往事,自刘邦进入汉中以来,萧何就一直待在丞相之位上,到如今将近十四年了。十多年来,他做事如做人,做人如做事,向来都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不结党,不营私,更不结怨,只管行善积德。
可结果,他还是蹲了一回监狱。
曾让萧何蹲牢狱的人,竟然是他的老搭档和老当家刘邦。说起这事,得从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年)说起。
我们知道,那一年是个多事之秋。当时,英布造反,刘邦不得不带病亲征。刘邦可是人在战场,心忧庙堂啊。他忧的可不是刘盈,亦不是吕后,而是萧何。
为何而忧,这恐怕是刘邦的难言之隐。萧何恪尽职守,活生生一个劳动模范,更是办事让人放得心的大管家,他还忧个屁啊。
如果这样想的话,那就错了。
老子曰:无私,以成其私。这也就是说,萧何表面上看大公无私,正是如此,可能从另外一个方面成全了其私,那就是其个人的威望和德行。
从领导学的角度来说,奴才,最好是不好不坏、不上不下。如果很烂,会影响做事效率。如果很好,又害怕光茫四射,喧宾夺主。所以,只有不好不坏、不上不下的人用起来顺手,更是放心。
恰恰是,萧何是一个让刘邦怕其影响力上升的家伙。
相处了这么多年,从来没见过他出错。在漫长的人生历史中,一个从来不出错的人,他不是神,就是完人,要么就是有意为之的野心家。无论是哪种,都是让刘邦忌惮的。
事实上,心惧萧何是刘邦多年的老毛病了。
想当年,楚汉相争时,刘邦和项羽在前线拼得要死要活,仍然不忘派人过问萧何的工作。结果,萧何为了消除刘邦的顾虑,不得不把全族人送上战场效力。
事隔多年,刘邦老毛病再次复发。当他在外和英布打得天昏地暗时,亦屡屡派人问萧何最近在干嘛呢。
一个人,你心里装着魔鬼,看到外面的人会觉得通通是魔鬼。偏偏萧何做事总是问心无愧,根本就没觉察到刘邦频频派人过问他的意图。
所以在那时,不管刘邦派多少人来问,他总是那句话:皇上请放心,我还是像从前那样勤勤勉勉地工作,把全家的私财都拿出来赞助军队。
须不知,萧何这话传到刘邦耳里,就更担忧不已。
萧国相啊萧国相,谁叫你这么认真干活。你一认真,我就心慌。保不准你这个所谓完人,人间贤相,正是夺我刘氏江山的主啊。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这时,萧何的一个门客发现了刘邦那个异常的举动,他连忙对萧何说道:你离灭族的日子不远了!
门客这话像旱地惊雷一般,炸得萧何魂都出窍了。灭族?我克勤克俭,埋头苦干,一心一意管朝事,凭什么要灭我的族?
门客笑了。
他这样告诉萧何:“陛下灭的正是你这等埋头苦干的人。只要想想就可知道,你已位居相国,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不可复加。更可怕的还有,你自入关以来,得百姓心,十年有矣。陛下屡屡派人向您请安,其则是畏惧你民心所附,摇动关中啊!”
啊?萧何的嘴巴听得像缺氧的鲤鱼一般张得老大。
我欲将心向明月,谁知明月照沟渠。陛下啊陛下,多年以来,咱们君臣相伴,犹如情人相随。你是我的太阳,我是你的月亮;你是我的玫瑰,我是你的心上人。没想到的是,混到最后,竟然是同床异梦,一场空!
那时,没有任何词语能形容萧何强烈的失落感。他渴望门客是出自嫉妒而搬弄出的谎言,可是再认真想想,使者屡屡从前方回来探望他,的确很不正常。十多年的老战友了,大家都是知根知底的,刘邦这等伎俩还不是充分体现出内心焦虑不安吗?
于是乎,刘邦心慌,萧何心里更堵得慌。
萧何又紧急向门客求助道:怎么办?难道非得又落得个狡兔死,走狗烹的下场不可?
事情当然还没有那么糟,门客给萧何支了一招。
这一招正是针对萧何向来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提出来的,招数的名字就叫:损公肥私,损人利己!
具体做法有两项可以参考:一是强买民地;二是大放高利贷!
这就是赫赫有名的自诬法。
此招的妙处在于两点:首先,当事者大失民心,降低威望。威望一降,皇帝的威胁就少得多,这当然是刘邦希望看到的结果;其次,一个有政治理想和志在天下的人,是不屑于干这种贪赃枉法的事情的。
反过来,如果他贪赃枉法,就只说明他是个物质之人,而非理想之人。
世界上最可怕的,不是物质,而是理想。一个只贪图人生享乐,而没有高远理想的人,是不足为怕的。这正像当初刘邦进入咸阳城时,一反常态,不贪不抢,不嫖不霸。结果这招还不是让关中百姓感动得一塌糊涂,还铁下心来要跟随他。
实在太妙了。
那时,萧何听门客一提醒,脑袋开窍,恍然大悟。他迅速行动,赶在刘邦班师回朝之前,制造一个恶名远扬的坏名声。
好事难做,坏事可是容易多了。果不其然,当刘邦从前线归来,还没进入长安城,就有上千个百姓拦道告萧何的状!
刘邦一听说萧何贪污,一下子可乐坏了。
他一边装出主持公道的样子收下了状书,一边心里乐滋滋地哼起了小调。萧丞相啊,都说你是个好贤相,原来你也不过如此嘛。于是,刘邦便拿着一大堆状书回城,等待萧何来拜。
萧何也在等待刘邦。
当刘邦回住未央宫后,他马上进谒。这时只见刘邦抖着大堆的告状书,笑着对萧何说道:“国相,你口口声声说勤勉工作,以私财资军,难道就是这样子的吗?”
萧何听得只能装作慌忙的样子谢罪。
刘邦又笑着说道:算了。这事是你自己惹起来的,你得自己去摆平。所以,你还得亲自走一趟,向百姓谢罪。
刘邦这招就叫给台阶。
刘邦是这么一种人,只要不抢他的皇权,其他一切都好商量。况且萧何是个老好人,不能因为他犯了一次错就一棍子打死。所以说,这台阶不能不给啊。
于是,此事就不了了之。一场政治危机,就此化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