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单色釉瓷器烧制工艺(明清两代茶叶末釉瓷器的研究及其它)
明清单色釉瓷器烧制工艺(明清两代茶叶末釉瓷器的研究及其它)现在我们总结一下明代嘉万时代茶叶末釉瓷器的特点和鉴定方法:这两件葫芦瓶分别是万历年和嘉靖年的。葫芦寓意是福禄,自宋代开始有此种造型的瓶,以下元明清都有,因为它的寓意为中国各个阶层的人士所共赏,尤其是嘉靖帝信奉道教,把刚刚烧成的茶叶末釉配以葫芦造型很有特点。左边的万历瓶高17厘米,右边的嘉靖瓶高16.5厘米。细辨之造型上有点不同,左边的万历瓶中间几乎没有瓶颈;而右边嘉靖瓶中间有一小段瓶颈。万历的葫芦上段比嘉靖的要苗条些;而下半段万历比嘉靖显得更圆满,这就造成了万历瓶型的艺术效果反而不如嘉靖瓶,这当然是我个人的看法。胎质还是麻仓土,底釉也是明显的亮青釉,款字也都符合于当时款的特征。这段文字充分说明到目前为止官方还没有康熙的茶叶末釉瓷器,我们再看看古代文献关于茶叶末釉瓷器的记载,据书成于清代雍乾年间佚名《南窑笔记》有:这是明代嘉靖时期的茶叶末釉笔洗,其最大径在中间约9.5厘米,底径约4.7厘米,
现在世界上大藏家追捧的茶叶末釉瓷器大部分是清雍正、乾隆时期的,它们的拍卖价格高得让人咂舌 最少也值500万元,价高者达1500万元。如此高利必然产生仿品、赝品;同时由于全国性的拆迁扒建使得不少地下古瓷得以重见天日,而这方面至今没有权威的论证,所以我自不量力地利用自己的藏品以及网上的器物照片探讨一下明清两代茶叶末釉瓷器的特点及其辨伪方法,希望大家喜欢。
茶叶末釉是一种单一的颜色釉,据说唐代就有烧成,但按当时的烧造水平,应该是偶尔为之的,不可能大量成批的烧造。在由冯先铭先生编写的《中国陶瓷》第566页有:
“(6)茶叶末和铁锈花釉(包括鳝鱼请、鳝鱼黄、蟹壳请等)
茶叶末釉是以其釉色青中偏黄且有星星点点,如同茶叶细末而得名,它最早是从唐代黑釉烧制过程中偶然出现的,宋代已烧制这一特殊品种,明代所谓的“厂官釉”就是指此而言。《景德镇陶录》称康熙官窑有“蛇皮绿、鳝鱼黄、吉翠、黄斑点四种,但都未见确切可靠的实物传世。”
这段文字充分说明到目前为止官方还没有康熙的茶叶末釉瓷器,我们再看看古代文献关于茶叶末釉瓷器的记载,据书成于清代雍乾年间佚名《南窑笔记》有:
这是明代嘉靖时期的茶叶末釉笔洗,其最大径在中间约9.5厘米,底径约4.7厘米,上口径6厘米,整个器型看起来像一个飞碟,十分招人喜爱。整器由两个部分粘合而成,在中间结合处由于釉薄而呈现米黄色口边,在整体上显得平衡。由于上下部分都是手工拉坯而成的,所以器虽小但很有分量感。底部露胎显微粉红色,这是麻仓土的特点加上底釉的亮青釉都明白无误地说明了笔洗的年代。这种年款写法与以前常见嘉靖年款略有不同,靖字左边的立字的最后一笔还是回到青字的上半部,这也是嘉靖颜色釉款的特点。从施釉来看,嘉靖的茶叶末釉应该是高温釉,属于釉中彩即将发色剂与石灰碱釉混在一起在强还原气氛中一次烧成,其底面的亮青釉也说明了确实如此。
这件万历笔洗,其最大径在中间偏上的位置,所以从造型上看不如嘉靖的耐看敦实。笔洗也是9.5厘米上口径稍大为6.5厘米,底径4.5厘米,底部露胎处也如嘉靖时代一样显示出是由麻仓土制造的,而其款字基本上符合当时官款。底部的亮青釉同样地说明万历时代是强还原焰烧成的。
这两件葫芦瓶分别是万历年和嘉靖年的。葫芦寓意是福禄,自宋代开始有此种造型的瓶,以下元明清都有,因为它的寓意为中国各个阶层的人士所共赏,尤其是嘉靖帝信奉道教,把刚刚烧成的茶叶末釉配以葫芦造型很有特点。左边的万历瓶高17厘米,右边的嘉靖瓶高16.5厘米。细辨之造型上有点不同,左边的万历瓶中间几乎没有瓶颈;而右边嘉靖瓶中间有一小段瓶颈。万历的葫芦上段比嘉靖的要苗条些;而下半段万历比嘉靖显得更圆满,这就造成了万历瓶型的艺术效果反而不如嘉靖瓶,这当然是我个人的看法。胎质还是麻仓土,底釉也是明显的亮青釉,款字也都符合于当时款的特征。
现在我们总结一下明代嘉万时代茶叶末釉瓷器的特点和鉴定方法:
1、由现存的瓷器来看,官窑开始批量生产茶叶末釉瓷器始于明代嘉靖年间。
2、明代嘉、万年间(可能包括隆庆)的茶叶末釉瓷器大多是小件,现已知有笔洗、钵、罐、葫芦瓶、渣斗、高脚托盘等。
3、嘉靖、万历时期的茶叶末釉属于高温釉,是在强还原焰气氛中烧成的,所以其底部呈明显的带有明代特征的亮青釉。胎质为景德镇麻仓土,也说明明代的厂官窑就在景德镇。
4、器底款识为青花双圈内两列竖写“大明嘉靖年制”或“大明万历年制”的青花款,其中“明”字均为日月平头,而嘉靖的靖字左边的立字的最后一笔回到右边青字的上半部。
5、不排除民窑可能也生产一些茶叶末釉瓷器。
以上四张是一对茶叶末釉葫芦瓶的照片,也是我的藏品,器高15厘米、卧足、底也施釉,从施釉方式和胎色来看,应该是二次烧成的,这就给我们断代提供了线索,因为二次烧成从工艺的角度来说更为费事,而《南窑笔记》有:
厂官窑,其色有鳝鱼黄、油绿、紫金诸色,出直隶厂窑所烧,故名厂官···
说明雍、乾以后烧茶叶末釉的厂官窑在直隶(现今河北境内),而这两个瓷器却是景德镇胎质,如此立即可以断定这是官方所不知的康熙茶叶末釉瓷器。康熙瓷有不写款的,这也许是因为试烧的缘故。从釉面上看康熙瓷有些细微的金色小点,釉色有种富贵气但我是不太喜欢,比起明代茶叶末釉色瓷,康熙瓷釉面偏软,皆因明代茶叶末釉是高温釉,而康熙的为二次烧成的低温釉。另外从造型上看,雍、乾的葫芦瓶都安有两个把柄,更讲究器物的庞大,被称为绶带葫芦瓶,很少看到这样的葫芦瓶。
这件锥把瓶是在拍卖会上卖出价格的乾隆茶叶末釉瓷器,下面有两横行大清乾隆年制的篆书刻款,从此处看到胎色为棕褐色不是景德镇瓷胎,印证《南窑笔记》的说法。
这也是拍卖行的拍品,它的薄釉处如口沿、羊头耳部都可以看到胎不是景德镇白胎,它的底款也是刻的而不是印上去的。
这是新仿的三足炉印有大清乾隆年制款,从底足瓷胎胎色与字款处不一致就可立判真伪。另外老瓷器虽然看起来很匀净但细观之毕竟还有点差异,此器釉色太过均匀,口沿也无任何薄胎的颜色变化。
我们总结一下清代茶叶末釉瓷器的特点:
1、已现存器物来看,清代茶叶末釉始于康熙,为景德镇窑所烧,是两次烧成的,应该是低温釉,没有发现有款的。
2、雍正、乾隆茶叶末釉瓷器是在直隶的厂官窑所烧,刻款露胎处成黄褐色或铁褐色,口沿等薄釉处呈淡黄色,无论康熙、雍正、还是乾隆的茶叶末釉色都呈现一种似乎金黄色的富贵味道,可能跟护胎釉及胎色有关。
微信平台ID:w15214307716←长按可复制(每天推送最新古玩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