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淮剧的魅力(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淮剧的魅力(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涟水县淮剧团之所以取得成功,最核心的是坚持将创作彰显 时代气息的作品作为立团之本,用时代主题构筑作品厚度、以群众心声体现作品温度、靠精湛艺术打磨作品精度,打开了市场、 开辟了新路、收获了观众。这启示戏曲艺术振兴必须把准时代脉搏、紧跟时代步伐,创作出与时代主题相契合的文艺作品,只有这样才能引发观众共鸣、获得市场认可,才能成就经典佳作、攀登文艺高峰。这个创办于上世纪50年代的剧团,面对澎湃的市场变革大潮,一时不知路在何方,剧目创作陷入停滞,老戏老演、老演老戏……剧团在生存的边缘苦苦挣扎。经过深入思考,他们取得这样的共识,淮剧一定要反映时代主题、体现群众生活、符合人民需求。此后,一部部反映当下身边人身边事的现代淮剧接连“新鲜出炉”。从2010年起剧团开始聚焦农业农村发展主题,用十多年时间陆续推出现代淮剧“村官三部曲”,生动塑造了三代主人公,心系农业农村农民,帮助群众增收致富的感人故事,真实呈现了

文艺紧跟时代,时代指引创作。近年来,涟水县淮剧团“十年磨一剑”,成功打造了现代淮剧“农村三部曲”“党员三部曲”(第一部),被业内誉为淮剧艺术“涟水现象”。2023年5月18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关于淮剧艺术“涟水现象”的调研与思考》的调研报告在《江苏宣传工作动态》第8期刊载,获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张爱军批示肯定。现将调研报告全文转载,以飨读者。

苔花如米小 也学牡丹开

——关于淮剧艺术“涟水现象”的调研与思考

淮剧的魅力(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1)

戏曲是中华文化的瑰宝,蕴含着中华文明的独特基因,具有深厚的历史基础、群众基础和人文基础。新时代十年,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戏曲艺术的传承和弘扬,作出一系列决策部署,为中华传统戏曲艺术振兴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近年来,仅有30余人的江苏省涟水县淮剧团靠着“十年磨一剑”的坚守、创新和拼搏,成功打造了现代淮剧“农村三部曲”“党员三部曲”,让小小的剧团从“苏北乡村小戏台”走进“首都北京大剧院”,实现了从“艰难求生”到“浴火重生”的华丽蝶变,被业内誉为淮剧艺术“涟水现象”。近日,淮安市委宣传部专题调研组赴涟水县淮剧团实地走访,深入探寻淮剧艺术“涟水现象”背后的成功密码。

密码之一:小切口展现大时代

——融入时代的文艺作品才有感召力

淮剧的魅力(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2)

“戏是一个剧团的立团之本,排演新戏,排演紧贴时代、反映社会热点和老百姓息息相关的新戏,才能让剧团杀出血路,获得新生!”这是涟水县淮剧团在“村官三部曲”第一部《鸡村蛋事》大获成功后上上下下形成的共识。

这个创办于上世纪50年代的剧团,面对澎湃的市场变革大潮,一时不知路在何方,剧目创作陷入停滞,老戏老演、老演老戏……剧团在生存的边缘苦苦挣扎。经过深入思考,他们取得这样的共识,淮剧一定要反映时代主题、体现群众生活、符合人民需求。此后,一部部反映当下身边人身边事的现代淮剧接连“新鲜出炉”。从2010年起剧团开始聚焦农业农村发展主题,用十多年时间陆续推出现代淮剧“村官三部曲”,生动塑造了三代主人公,心系农业农村农民,帮助群众增收致富的感人故事,真实呈现了苏北农村十多年的进步与变迁。这些作品赢得了社会各界肯定与干部群众喜爱,同行纷纷投来惊讶目光,惊呼“小药铺卖出了大人参”。剧团乘势而上推出“党员三部曲”,力求以生动鲜活的普通党员故事,丰富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里的先锋形象。2022年开篇之作《哎呦,我的憨哥哥》再现了基层党员王补丁临危受命带领群众抗击疫情的动人故事,在江苏大剧院演出时感染了全场观众,赢得了阵阵掌声……

涟水县淮剧团之所以取得成功,最核心的是坚持将创作彰显 时代气息的作品作为立团之本,用时代主题构筑作品厚度、以群众心声体现作品温度、靠精湛艺术打磨作品精度,打开了市场、 开辟了新路、收获了观众。这启示戏曲艺术振兴必须把准时代脉搏、紧跟时代步伐,创作出与时代主题相契合的文艺作品,只有这样才能引发观众共鸣、获得市场认可,才能成就经典佳作、攀登文艺高峰。

密码之二:小人物反映大社会

——植根生活的文艺创作才有生命力

淮剧的魅力(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3)

“我感觉这就是我们身边的事情,尤其是看到花喜鹊经过内心挣扎义无反顾地回到村里,带领大家脱贫致富的时候,真的很感动。”许多观众在观看“村官三部曲”第三部《村里来了花喜鹊》后表达自己的情感共鸣。

这种情感共鸣,源自于涟水县淮剧团长期扎根基层、深入生活。曾几何时,剧团卖力地走村串户演出,可是观众越来越少、 掌声越来越稀,一场戏下来,台下座位空荡荡的,演员的心里更 是空荡荡的。就在此时,有人找到剧团:“村里的好人好事,能不能请你们唱唱,给大伙鼓鼓劲?”剧团去了,写了一出家庭孝心戏,演真人真事,没想到赢得了满堂喝彩。经此“一役”,大家心里一亮:“农民的故事,农民最爱看。”为此,剧团每年都要到农家去体验生活、寻找故事线索。为了剧本创作更贴合实际, 他们深入一百多个村庄走访,剧本每完成一稿,都会让“村干部说真不真”“群众说像不像”。获得诸多荣誉的“村官三部曲”和“党员三部曲”第一部以及《一只袖章》《芝麻官钻笆斗》《鸡村大事》等作品都是这样“较真”出来的。正是因为这样的“接地气”“有意思”,剧中先进典型人物的塑造,成了群众的偶像、学习的榜样,无声无息中为家庭和睦、邻里和善、社会和谐,推进基层治理提供了动能。

涟水县淮剧团之所以取得成功,最关键的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演农民的事、说农民的话、唱农民的腔,让老百姓觉得好听好看、真切真实、可知可感。这启示戏曲艺术振兴必须了解人民的辛勤劳动、感知人民的喜怒哀乐、把握人民的精神需求,不断进行美的发现和美的创造,只有这样才能开出璀璨的艺术之花。

密码之三:小剧种唱出大气象

——守正创新的传统戏曲才有影响力

淮剧的魅力(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4)

“这出戏载歌载舞,通过幽默、风趣的艺术效果,发挥了淮剧深厚的历史传统和鲜明的艺术特色。”“该剧抓住生活情趣,非常自然地制造了许多笑点,在今天的戏曲舞台上显得难能可贵。” 这是2017年全国基层院团戏曲汇演后,戏曲界专家进行剧目评议时,对《留守村长留守鹅》的点评赞许。

涟水县淮剧团清楚,要想让剧团生存下去,让群众爱看爱听淮剧,需要对传统的表演程式进行创新。他们以现代戏为抓手, 以轻喜剧为突破口,在保持淮剧原有文化风味的基础上,注重借鉴其他剧种的优长,在唱词、编曲、舞美等方面吸收现代文艺元素,使淮剧艺术更加切合现代人的欣赏需求。“村官三部曲”正是剧团近年来守正创新的集大成者,轻松幽默又贴近生活的轻喜剧气质,将带着强烈时代气息和浓郁生活情趣的新农村生活展现在舞台上,塑造的农村人物形象鲜活生动,充满俚俗情调。剧团的推陈出新也收获了回报,两度代表江苏赴京参加全国基层戏曲院团汇演开幕式首演和全国脱贫攻坚题材舞台剧目展演,入选省组织的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紫金文化艺术节等重大演出活动。现在涟水县淮剧团的演出市场触角已从淮安延伸到大江南北,在淮安本土也形成了“剧团送戏、乡镇要戏”的喜人局面。

涟水县淮剧团之所以取得成功,最根本的是坚持守正创新的发展方向,注重多方面借鉴、多元化融合,丰富了淮剧原味、提高了淮剧品位、调适了淮剧口味,从而真正使得淮剧艺术立得住、长得壮、传得开。这启示戏曲艺术振兴必须既学习前人,更超越前人,推动观念和手段相结合、内容和形式相融合、各种艺术要素和技术要素相辉映,只有这样才能让传统戏曲再次迎来春天, 让热爱戏曲的观众越来越多。

密码之四:小剧团逐梦大舞台

—深化改革的地方剧团才有竞争力

淮剧的魅力(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5)

“一个剧团要想存活发展,必须靠精品力作支撑。”“一个剧团不排戏,就不可能成功。有了好戏,剧团才能翻身,演员才能挺直腰杆子。”剧团团长翟永军每每面对前来取经学习的人都发出这样的感慨体会。

江淮一带,有十多家淮剧院团,涟水县淮剧团为何能够独放异彩,精品力作不断呈现,深受百姓欢迎?除了剧团演员自身的努力,也离不开剧团在体制机制方面的改革探索。题材规划方面,每年年初召开“诸葛亮”会,每半年组织一次题材规划会,形成规划一批、储备一批、创作一批的题材梯次结构。作品创作方面, 突出农村大舞台,凸显农民主人翁,注重从老百姓生产生活中抓 取“活鱼”,用“土味”作品引发群众共鸣,吸引省内著名编剧加盟,补齐编剧的人才短板。人才培养方面,为剧团演员搭建实践锻炼的舞台,每年200多场演出中,主要角色全部由自身演员担纲,遴选学员拜资深专家为师,实行“一对一”传帮带……凭着系列的变革措施和体制机制的完善,当年人们眼中“穷得直不起腰”的涟水县淮剧团,硬是闯出了一条基层院团传承发扬传统 戏曲的当代道路。以“村官三部曲”为代表的系列淮剧作品收获了江苏紫金文化艺术节优秀剧目奖、江苏省文华奖、江苏省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等30多项大奖,剧团被中宣部、文化部联合授予“全国服务农民服务基层文化建设先进集体”、被文旅部表彰为“全国文化旅游系统先进集体”。演员们也在成长,36名团员中,现有国家一级演员3人、二级演员9人、三级演员17人,其中演员许晴获得第28届上海白玉兰奖最佳配角奖,这是全国县级剧团中为数不多获此殊荣的演员。

涟水县淮剧团之所以取得成功,最重要的是坚持将出精品和出人才作为两大基础性任务,不断完善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引导激励机制和人才梯队培养机制。这启示戏曲艺术振兴必须从实际出发,建立有利于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的体制机制,激发活力与创造力,让剧团演员真正演起来、忙起来,进而使传统戏曲焕发光彩、生生不息。

密码之五:小演员拥有大情怀

—坚守初心的文艺工作者才有创造力

淮剧的魅力(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6)

“我们不怕吃苦,就怕没戏排、没戏演。”临近退休的剧团书记张献忠这样形容剧团的一帮人;“只要在舞台上一天,就要认真的练、认真的演,这不仅是艺术的追求,也是对艺术的尊重。” 已经退休被返聘的演员许晴这样说。

涟水县淮剧团的成功不是轻轻松松的,成功的背后有一代代剧团人的努力。上世纪80年代末到21世纪初的困难时期,剧团内有人凭借贷度日,有人靠“客串”酒席司仪养家,有人无奈选择离开,即使在这种情况下,剧团的身影也一直活跃在乡村、学校、工厂。2008年在剧团近乎解散的危机时刻,全团人员破釜沉舟,以集资的方式东拼西凑60 余万元请来知名编剧,创新排演《鸡村蛋事》,一炮走红,让剧团找到了生存和发展之路。一鸣惊人后,主创主演人员不忘初心,在最广大的农村舞台坚持演出。正如他们所说:“自己来自于草根,都是从泥土中摔打锤炼出来的,没那么娇贵。”“团就是家,哪里有需要,就出现在哪里。” 正是有这么一群人的坚守,使得剧团能够在涟水乃至淮安文化发 展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涟水县淮剧团之所以取得成功,最可贵的是始终保持着对淮剧事业的初心和热情,即使是在剧团极其困难的时候,也不等不靠不要,从泥泞里为自己踩出一条翻身路。这启示戏曲艺术振兴关键在人,新时代文艺工作者必须有信仰、有情怀、有担当,能够坚守初心、耐住寂寞、潜心创作,只有这样才能在攻坚克难中走得更远更持久,走出绚丽的戏剧舞步。

密码之六:小地方亦有大未来

——戏曲艺术的传承弘扬须有保障力

淮剧的魅力(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7)

“在全县16个镇街园区选择有条件的村居社区建立126个百姓大舞台点位,推动送戏下乡重点辐射,确保送戏下乡覆盖全县所有村居社区。”这是省市宣传文化部门特别是涟水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文化事业、支持剧团发展的一个缩影。

“穷”这个字,涟水县淮剧团很多演职人员刻骨铭心。为帮助剧团摆脱困境,涟水县委县政府对接市场、引入竞争,一方面对淮剧团实行“事转企”改革,人员收入与绩效挂钩,促使剧团 变“等米下锅”为“找米下锅”“定单下菜”;另一方面鼓励社会领办、创办各类艺术团体,南集淮剧团等78个文艺团体应运而生,倒逼县淮剧团激发创造力。与此同时,设立300多万元“双名”工程专项资金,每两年组织一次“双名”典型评选评奖表彰, 通过以奖代补形式,鼓励淮剧精品创作生产。县委县政府拿出120万元委托扬州艺校、淮安艺校培养淮剧学员18名,为剧团注入新鲜血液;启动实施3200多平方米的团部及小剧场建设;通过财政补贴支持剧团常态化开展送戏下乡,对超额完成演出场次的给予每场4000元的补助。“这些年剧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演职人员的保障措施健全了、福利待遇提高了、人均收入也增加了。”剧团的人这样说到。

涟水县淮剧团之所以取得成功,最牢靠的是始终坚持发挥党对院团工作的领导核心作用,牢牢把握了淮剧事业发展的正确方向,成为院团推进淮剧事业繁荣发展的有力保障。这启示戏曲艺术振兴离不开地方党委政府的科学领导和政策支持,要不断完善团结引领、创作激励、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政策措施,充分调动起文艺工作者的创作积极性、主动性,自觉成为党的政策的宣传队、先进文化的播种机。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