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周瑜是何等人物(周瑜的真正形象被谁扭曲了)

周瑜是何等人物(周瑜的真正形象被谁扭曲了)那么周瑜的形象是如何一步步被扭曲的呢?……蒋干:雅量高致,非言辞所间。陈寿:性度恢廓,器重颇大,实奇才也。苏轼:千古风流人物,雄姿英发。

一提到周瑜,大部分人心目中的印象可能是气量狭窄甚至带有点阴险狡诈的人物,因为我们记住的是“三气周瑜”、“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

那么历史上真实的周瑜真的是气量狭窄的人物吗?

周瑜是何等人物(周瑜的真正形象被谁扭曲了)(1)

肯定不是,我们来看下历史上对周瑜的评价:

刘备:公瑾文武筹略,万人之英,器量广大。

蒋干:雅量高致,非言辞所间。

陈寿:性度恢廓,器重颇大,实奇才也。

苏轼:千古风流人物,雄姿英发。

……

那么周瑜的形象是如何一步步被扭曲的呢?

且听我从头道来。

周瑜(175年—210年),字公瑾,东汉末年名将,庐江舒(今合肥庐江舒县)人 。洛阳令周异之子,堂祖父周景、堂叔周忠,都官至太尉。

他多谋善断,胸襟广阔。后与诸葛亮、庞统、司马懿并称卧龙凤雏幼麟冢虎。

姜维是幼麒,周瑜是幼麟。一字之差,不少人因此还产生了争议。

南征北战

周瑜自幼与孙策交好,孙策初崛起时周瑜随之扫荡江东,并送钱粮物资助孙策成就大事。

周瑜和孙策的关系好到“ 登堂拜母 ”的程度。

兴平二年(195年)周瑜前去探望身为丹阳太守的从父周尚。

正好孙策率军入历阳(今安徽和县西北),将要东渡长江,于是写信给周瑜。周瑜率兵迎接孙策,给他以大力支持。

孙策十分喜悦,说:“我有了你,事就成了。”

于是,周瑜随从孙策先克横江、当利(今安徽和县东,当利水入江处),接着挥师渡江,进攻秣陵(今南京江宁秣陵关),打败了笮融、薛礼。

接着转而攻占湖孰(今南京江宁湖熟镇)、江乘,进入曲阿(今江苏丹阳),逼走刘繇。

周瑜是何等人物(周瑜的真正形象被谁扭曲了)(2)

当时孙策部众已发展到几万人。他对周瑜说:“我用这支队伍攻取吴郡、会稽郡,平定山越,已经足够了,你回去镇守丹阳。”

于是,周瑜率部回到丹阳。

不久,袁术派其堂弟袁胤取代周尚任丹阳太守,周瑜随周尚到了寿春(今安徽寿县)。

袁术发现周瑜有才,便欲收罗周瑜为已将。周瑜看出袁术最终不会有什么成就,所以只请求做居巢县长,欲借机回江东,袁术同意了周瑜的请求。

周瑜与孙策一起南征北战,为打江东基业立下汗马功劳,深受孙策信任。

周瑜在做居巢县长认识了鲁肃,认为他非同寻常,就主动与他相交,两人建立了如同春秋时公孙侨和季札那样牢不可破的朋友关系

安邦重臣

孙策遇刺身亡后,周瑜与张昭一起共同辅佐孙权,执掌军政大事。

周瑜一次对鲁肃说道:

过去马援答复光武帝说过,‘当今之世,非但君择臣,臣亦择君’。如今我的主人孙权亲信贤人智士,接纳奇才异能,我听说古代哲人的神秘论证,接承天命替代刘氏者,必定起于东南,推算历数观察形势,最终会造建起帝王基业,与天命相符合,也正在东南。现在正是有识有志之士归附英杰的时代。我正通晓此理啊!

并向孙权推荐鲁肃,说他有才干,可为辅佐之臣。建议孙权应该多方搜罗鲁肃这样的人才,以成就大业,不能让他们流散外地。

周瑜是何等人物(周瑜的真正形象被谁扭曲了)(3)

曹操消灭袁绍后,威逼孙权送儿子为人质,群臣也是众说纷纭。

孙权本意不想送人质。于是,他只带周瑜一人到母亲面前议定此事。

周瑜分析利道:

“ 当年楚君刚被封到荆山的边上时,地方不够百里。他的后辈贤能,扩张土地,开拓疆域,在郢都建立根基,占据荆扬之地,直到南海。子孙代代相传,延续九百多年。

现在将军您继承父兄的余威旧业,统御六郡,兵精粮足,战士们士气旺盛。而且,铸山为铜,煮海为盐,人心安定,士风强劲,可以说所向无敌,为什么要送质于人呢?

人质一到曹操手下,我们就不得不与曹操相呼应,也就必然受制于曹氏。

那时,我们所能得到的最大的利益,也不过就是一方侯印、十几个仆人、几辆车、几匹马罢了,哪能跟我们自己创建功业,称孤道寡相提并论呢?

为今之计,最好是不送人质,先静观曹操的动向和变化。

如果曹操能遵守道义,拯救天下,那时我们再归附也不晚;如果曹操骄纵,图谋生乱玩火必自焚,将军您只要静待天命即可,为何要送质于人呢?”

这番话说到了孙权的心里去,于是采纳了周瑜的建议。

联刘破曹

赤壁大战之时,力主抗曹,并慧眼预见到曹军的劣势和己方的优势,指挥全军在赤壁、乌林大败曹军,是以少胜多的赤壁之战的头号功臣。

刘备真应该感谢周瑜,周瑜赶走了曹操,刘备才能跟着捡些战利品。才有后来的荆州4郡。才有这个兵力去夺取益州。

其后又成功地攻克了荆州战略要地南郡,曹仁败走。

赤壁之战后,周瑜向孙权建议出兵攻取蜀地,消灭张鲁,吞并刘璋,与曹操二分天下,体现了一个军事战略家的远见卓识。

周瑜在江陵进行军事准备时死于巴陵,时年三十六岁。

周瑜去世,孙权痛哭流涕说:

公瑾有王佐之才,如今短命而死,叫我以后依赖谁呢?

他称帝后,仍念念不忘周瑜,曾对公卿们说:“没有周公瑾,我哪能称尊称帝呢?”

东吴的王图霸业,随周瑜猝死化为泡影,自此从欲染指天下转为偏安一方。

可见周瑜在东吴所起的作用是无人可替代的。

周瑜是何等人物(周瑜的真正形象被谁扭曲了)(4)

《三国志》记载:

周瑜举贤荐能可比鲍叔;折节为国可比蔺相如;谦礼忠君无人能比。雅量高致,气度恢弘。孙策初亡,孙权“是时权位为将军,诸将宾客为礼尚简,而瑜独先尽敬,便执臣节。性度恢廓,大率为得人,惟与程普不睦。诸将礼简时,周瑜对比自己年幼的孙权极为恭敬,因此有性度恢廓评语,仅与程普不和,但他折节下交,终令程普叹服。

史载,“普颇以年长,数陵侮瑜。瑜折节容下,终不与校。普后自敬服而亲重之,乃告人曰:‘与周公瑾交,若饮醇醪,不觉自醉。’时人以其谦让服人如此”。

与人相交时如饮醇酒,典故就出自程普与周瑜交往的感受。

而陈寿提到的“曲有误,周郎顾”,则成为后来的文学作品中一个常用的典故。

陈寿在《三国志·吴书·周瑜传》中记载:瑜少精意于音乐。虽三爵之后,其有阙误。瑜必知之,知之必顾,故时人谣曰:“曲有误,周郎顾。

如此一个刚柔相济的人物又有无可挑剔的优秀品格和令人赞叹的文武宏才,加之上天又特别偏爱给了他俊美的外貌,内外皆秀又风度翩翩,周瑜称得上是十分完美,像他的名字一般如瑾似瑜。

然而到了后世,周瑜的形象却开始不断地变异,甚至最后在民间变得面目全非了。

到了东晋,周瑜的厄运就来了

这个偏安江左、只拥有半壁江山的封建王朝,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开始在正统论上大做文章。

他们巧妙地选择了同样割据一方的蜀汉作为正统,开始认定,周瑜为“小人”。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习凿齿的《汉晋春秋》。

周瑜是何等人物(周瑜的真正形象被谁扭曲了)(5)

此后数百年,蜀魏正统之争纷纷扬扬。

到了唐朝,正统之争开始出现在唐诗中。

首先是杜甫,对蜀汉的诸葛亮极为推崇,对于这位忧国忧民的名相表现出了深深的同情。

再就是杜牧,这位诗人在诗中不加掩饰地调侃周瑜,历史在文学中开始出现偏差,“东风不予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到了宋朝,宋人治史之风颇盛,常常明是治史实为思想政治观的较量,文人政客间的朋党之争更是惊心触目,三国正统之争也在争斗之列,宋文坛多位大家被卷入。

最终朱熹的理学占据了历史的上风,帝蜀寇魏、尊刘贬曹渐成定局。

随后的元明清三代,史家多承朱熹的“帝蜀寇魏”论。

人物的善恶褒贬也随之潮起潮落,数度浮沉,最尴尬的当属身处其中的东吴。为了尊刘,自然就得贬曹贬孙,作为孙权集团的周瑜,其形象自然也难逃打压。

然而,在民间的话语权里,周瑜的身后命运更惨

三国故事在三国时代结束之后不久便在民间有所流传。

到了宋代,周瑜的形象已经彻底地扭曲了。如今所能找到的年代最为久远的资料,就是宋元之际出现的话本《三分事略》。

在这部为适应市民娱乐需求而产生的话本中,周瑜的形象已经是一落千丈了:

在政治上,他鼠目寸光,为一己私利而置国家安危于不顾;

在军事上,他看似颇有才华,却又似乎人皆可败;

在人格修养上,他好大喜功,心胸狭隘。

周瑜是何等人物(周瑜的真正形象被谁扭曲了)(6)

史传文学中那个雅量高致、出众人之表的周公瑾已经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一位才智碌碌、妒贤嫉能的平庸之辈。

市井间“尊刘贬曹”的观念早已有之。

在苏轼的小品《东坡志林》中,就曾对民间三国有过这样的描述,“至说三国事,闻刘玄德败,频感眉,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唱快。”

民间对人物的褒贬品评是有着自己的立足点和出发点。他们“尊刘”,拥“帝蜀”,而对于站在对立面的周瑜,自然不会有好感。

之后,罗贯中著的《三国演义》的出现,彻底把周瑜的形象钉在了自相矛盾的演义标准上。

一方面,它肯定周瑜结交孙策,开拓江东,定建霸业;举荐鲁肃,纳降甘宁,举贤任能;最后火攻破敌,建立不朽功勋。

而另一面,当遇到刘备集团的中心人物,周瑜又不得不退一射之地。对于那些中心人物,周瑜只能是陪衬。

这一切,在那句“既生瑜、何生亮”的感叹中仿佛达到了极点。

《三国演义》对周瑜的形象做了大量的扭曲贬低,在此将演义与正史不同之处进行对比,以正视听。

周瑜是何等人物(周瑜的真正形象被谁扭曲了)(7)

关于诸葛亮三气周瑜:正史记载,连刘备都评价周瑜“器量广大”,周瑜气量宽宏根本不会被气死。

从赤壁之战结束到周瑜病逝的两年间,诸葛亮正在零陵一带搞后勤工作,根本没有和周瑜见过面。

至于周瑜病逝后,送丧吊唁的是周瑜旧下属庞统,而不是诸葛亮。

关于草船借箭:草船借箭的人正史上是孙权,演义描写周瑜嫉妒诸葛亮是彻头彻尾的捏造,三国演义之祖《三国志平话》中巧计借箭的正是周瑜本人。

关于赔了夫人又折兵:历史上是孙权自己要把妹妹嫁给刘备,单纯的政治婚姻,和周瑜的计谋根本没关系。

关于智激周瑜:纯粹子虚乌有。周瑜是东吴最有力的主战派人士,正是孙权听了他的劝说才有了赤壁之战。

关于借东风:虚构,诸葛亮并未参与赤壁之战,赤壁乃周瑜等东吴将领之功。

诸葛亮在赤壁一战最大功劳是在政治上促成孙刘联盟。

周瑜是何等人物(周瑜的真正形象被谁扭曲了)(8)

关于荆州问题:实乃周瑜死后,鲁肃为了“联刘抗曹”把周瑜打下的荆州南郡地区借给刘备。

周瑜生前掌握江陵彝陵等入川水道,东吴攻打西蜀不存在和刘备借道的问题。

周瑜死后,在鲁肃的主张下把南郡地区借了刘备,此后东吴派出孙瑜伐蜀被刘备挡道,演义中可能故意把孙瑜和周瑜搞混了。

正史的影响力,远远不及永远的畅销书、拥有亿万读者的文学作品《三国演义》,明朝之后,人们对周瑜的了解主要来自于《三国演义》,周瑜的“既生瑜、何生亮”的叹息回荡在几百年来的民间话语中。

刘继兴认为,假如周瑜真地下有知,估计他会仰天长叹:“既生瑜,何生《三国演义》?”

可见真实的历史有时候会因为演义的个人褒贬而失去应有的公正。

为此,小编不得不感叹:

罗贯中老先生的妙笔生花,确实颠覆了很多人对三国的印象。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