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山越岭寻石记(丹霞山口石头城)
翻山越岭寻石记(丹霞山口石头城)文:王振武曲径通幽里,房回路转处,一座老旧的农村分销店,扑入眼帘。门面的上方,从左至右镶嵌着“发展经济,保障供给”八个宋体大字。店铺货架上,陈列的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日用百货和针头线脑。门外拐角处,随意点缀着独轮推车子、大花轿、石磨盘等一件件古旧的生产生活工具。对于我等上了年岁的人而言,旧时的场景,熟悉的物件,定然会勾起往昔艰难岁月的缕缕乡愁来。一处二层楼的拐角处,悬挂着毛主席的巨幅画像,飘荡着“知青饭店”的酒旗,我苍白而近乎麻木的心扉,仿佛在刹那间打开了一道敞亮的缝隙,将宁静的思绪放飞到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时的那种激情燃烧的青春年华中去了。石头城外的西北角,一座弧形的仿古式三层楼阁,飞檐翘角,青砖琉璃瓦,门面悬垂串串大红灯笼,窗户上装饰着戏剧人物脸谱,外观光鲜亮堂。正面纵横悬挂着“临泽县非物质遗产保护中心”“中国起源地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丹霞书院”“河西民俗博览园”“最后一个戏班”等匾牌,
如果说众仙女织就的七彩丹霞,是张掖绝冠华夏的一大自然景观的话。那么,坐拥在七彩丹霞对面的丹霞口的石头城民俗文化旅游村,就是一处充满古风雅韵的人文景观。
夏日的一天,不怎么晴朗的天空中漂浮着沙尘的气息和泥土的滋味,心理上当然会产生些许的郁闷之感。但当置身于丹霞口外石头城时,心理上萦绕的些许郁闷陡然就释怀了。丹霞口外,一座蕴含古风雅韵的石头城拔地而起。直径约莫一尺大小的灰白色河石,有规律或无规律地镶砌在平直的墙面上。远远看过去,犹如成千上万面白玉盘连缀而成似的,美丽而光鲜。高大雄伟的城门楼子上,彩旗迎风摇曳,恰似舒展长袖的飞天佳丽,在频频向游客招手示好。步入石头城门,狭长的石街巷,老式的木客栈,碧透的湖水,一览无余,尽收眼底。迈步左边的石街巷,除石头墙体外,鹅卵石铺就的小径在脚下延伸。曲径通幽处,美食街,手工作坊街,酒吧街,一字儿铺排开,仿佛时光倒回了数百年,从唐诗宋词里走来似的,处处充满了唐宋时代的市井滋味。美食街上,黄底黑字的一面面小吃招牌,释放着淡黄的光。馄饨,馅饼,蒸饼子,牛肉火烧,砂锅,油泡泡,二十多种特色小吃一应俱全,琳琅满目。单从小吃店门前的这些招牌上来衡量,就好诱人啊。真个是五步能吃鲜,十步闻浓香啊。墙面上悬挂的,或金黄的玉米棒,或暗红的辣椒串,或白里透紫的大蒜辫,或大小不一的灯笼吊,典型的乡土打扮,看起来亲切自然。步入店铺,色亮味纯的特色小吃,氤氲蒸腾的麦香肉香味儿,热情好客的迎宾笑脸,不用亲口品尝,足让你垂涎欲滴,齿颊留香。经不起诱惑地随意咬上一口,仿佛有一种才下舌尖、又上心间的感觉。若是赶上佳节庆典和赶集时日,这里定然是游人如织,寸步难行的了。走旗袍秀的半老徐娘,扭秧歌的老少男女,自然会时不时在街巷里载笑载言、飘摇而过。因为,我的多次造访,就恰逢和惊羡了这样的热闹和繁华。
美食街对面的民宿客栈,清一色的石头墙,清一色的木构房,新颖别致的客栈名,主次分明的小庭院,格外引人驻足留恋。建筑风格别具一格,明清风格的,南北气派的,徽风浙式的,在这里都能寻觅到它们的样板。干净整洁的庭院里,鲜艳的芍药花,在好不羞涩地招蜂引蝶。翠绿的爬山虎,紧贴着墙壁,很卖力地昂首向上攀爬。白瓣黄蕊的一株株雏菊,在花草丛中亭亭玉立,大有谦谦君子之风。墙角里仰卧着大大小小的坛坛罐罐和过往的犁铧、摆耧、石碾子、石磨、风匣等生产生活用具,犹如上了年岁的农村老者,正躺在南墙湾里晒太阳、谝闲传呢。看似无形,其实有神。进到厅堂,春光四泄,宽敞明亮。表象土气的家具陈设,古旧的博古架、线装书,考究的书房、古筝室,处处浸透着古香古色的老旧气息。或落座祠堂中央威风凛凛地发号施令,或在书桌前尽情挥毫泼墨,或在古筝前舒展玉腕巧手弹奏一曲《春江花月夜》,或斜躺在藤椅上边品茗边吟诗,仔细体验体验主人的生活情趣,该是何等的惬意啊。双人房、大床房、亲子间、套房、徽式古民居体验房,样式精巧,飞檐斗拱,雕梁画栋,情调各异,处处洋溢着古典而高雅的气韵,仿佛将我们招引到了远古和异域,还真有那么点儿身临其境的况味呢。
民俗村也罢,石头城也罢,其中不乏游客仔细观赏、留恋品味的好处所。一处民俗博览园里,陶器馆、瓷器馆、郑铁林纪念馆、高老庄遗址等设施,井然有序地布局其间。里面所陈列的,据说是高尔戈先生多年来收藏的数万件文物藏品。每一件古旧文物,穿越了漫长而广阔的时空隧道,寂静地蹲踞在橱柜里,供游客们触摸和观赏。每一件藏品,都倾注着和浸透着收藏家的心血和汗水。其用意是要“崇文育化,福善流于当今;藏器行教,厥功期乎后世。”处于对书法的爱好,我仔细观赏了郑铁林老先生的几幅书法墨宝,格调高古,倍感亲切。郑老先生自号铁魔居士,曾任《甘肃日报》记者和主任编辑,《甘肃日报》上曾专版登载过他的书画作品和创作业绩,我手头也有朋友送给我的老先生的小尺幅篆书作品。因故,在丹霞口民俗村里布设郑铁林纪念馆,欣赏他的篆书杰作,感觉并不陌生,反而觉得十分熟悉和亲切。如纪念馆内所悬挂的这两幅篆书对联:“饮茶可悟道,观花可悟法”“味无味为妙,法无法为极”,话语看似简单,其实蕴含着深奥的禅学哲理,禅茶之妙境由此可见一斑,至于老道的篆书技法,那就更不用妄加评论了。
曲径通幽里,房回路转处,一座老旧的农村分销店,扑入眼帘。门面的上方,从左至右镶嵌着“发展经济,保障供给”八个宋体大字。店铺货架上,陈列的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日用百货和针头线脑。门外拐角处,随意点缀着独轮推车子、大花轿、石磨盘等一件件古旧的生产生活工具。对于我等上了年岁的人而言,旧时的场景,熟悉的物件,定然会勾起往昔艰难岁月的缕缕乡愁来。一处二层楼的拐角处,悬挂着毛主席的巨幅画像,飘荡着“知青饭店”的酒旗,我苍白而近乎麻木的心扉,仿佛在刹那间打开了一道敞亮的缝隙,将宁静的思绪放飞到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时的那种激情燃烧的青春年华中去了。
石头城外的西北角,一座弧形的仿古式三层楼阁,飞檐翘角,青砖琉璃瓦,门面悬垂串串大红灯笼,窗户上装饰着戏剧人物脸谱,外观光鲜亮堂。正面纵横悬挂着“临泽县非物质遗产保护中心”“中国起源地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丹霞书院”“河西民俗博览园”“最后一个戏班”等匾牌,其内部的构造和陈设,正如一副对联所言:“传承秦腔戏曲文化,保存民间记忆乡愁。”在一处宝卷传习所里,大屏幕上正播放着乡村老艺人字正腔圆的念卷场景。一位须发半白的退休老教师身着蓝绸缎服饰,一本正经地唱念着“仙姑宝卷才展开,诸佛菩萨降临来”等等的宝卷词句,周遭的和佛者一边双手敲击着配乐铃铛,一边口中和唱着“啊阿弥陀佛”。其抑扬顿挫的腔调和摇头晃脑的神态,酷似复活了的明清古人。静心听一听可知,内容是临泽人自编的《仙姑宝卷》。门口外,一位残疾的青年人,正坐在书桌上,歪扭着上身,耷拉着头颅,用左手吃力地书写着蝇头小楷,说是在抄写河西宝卷呢。其毕恭毕敬的虔诚心态,单从那周正的楷体小字上就能判断个清楚。
移步换景,事易时移,置身民俗村的空旷处环顾四周,瑰丽奇伟的丹霞山连绵起伏,清澈碧透的人工湖荡漾着层层涟漪,颇有江南风味的石头墙木构房合理布局,行人游客自由散漫地往来穿梭。在西北这一荒凉的戈壁滩中,拥有这样一处令人流连忘返、释放紧张压抑心情的理想处所,该是何等的惬意啊。
文:王振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