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印江话语录(汪永江论印语)

印江话语录(汪永江论印语)5)分笔画比例(一个偏旁之中笔画与笔画之间所占的比例)4)分偏旁比例(一个字之中偏旁与偏旁之间所占的比例)1)大形比例(用极虚而细的线勾画出印章的外部轮廓,外形的长宽比例)2)画核心焦点 (字和字中间相聚的视觉核心参照点,以此定位字间关系)。3)写出每个字的外围处笔画(框架型笔画、字轮廓。

汪永江论印语

从书到印

印江话语录(汪永江论印语)(1)

从书法到印章的思路可以作为从印到印思维定式的补充。清代碑派书家用笔以笔代刀,从刻到书;篆刻家赵之谦同样提出了以刀代笔的用刀观念,明清及近现代印人多数是书家,有的甚至是画家。书法与篆刻本身就是一个专业,从书法家转到篆刻家的角色是非常容易的。二者之间的很多理念是极为相似相通的,异曲同工。印与书共同的媒介——文字是书与印联系的纽带。书法中蕴含着大量的篆刻信息,等待着印人的发现与吸收。如篆书的各种字体与入印文字之间,碑版的“石花”与印面残破之间,古代书法作品中线条的“乏”、斑驳与印文的残损等等是非常相似的。这种联系不仅局限于篆书,甚至也不局限于碑拓。比如,应该能够在《张迁碑》中看出汉印的风化、浸蚀;能够在《石鼓文》、《峄山碑》中看出圆朱文线质的圆润、挺健;能够在《祭侄稿》、《平复帖》中看出与涩劲、凝练 (如浙派的钱松)的线质;能够在北魏时期《张猛龙碑》、《吐谷浑墓志》中看到边款甚至是印面的刀法;从阁帖(如淳化阁帖、大观帖太清楼帖等)中看出文彭的双刀行草边款…… 针对古玺、汉印、明清流派近现代而言,封泥、元押、陶文、青花瓷印、商代象形文字印、青铜器铭文、签名画押,均可视为篆刻的“边缘”,也同样是印章风格演绎的重要资源,其中有些已经过明清及近现代印人借鉴运用,但未经开发之地仍然大量存在。这些启发点经高手发挥所激发出来的能量是难以估计的,具有较强的风格发展意义。篆刻史发展脉络的主流与分支是互相激发与互补的 就这一点而言,实验的意义与价值就在于发现所获得的启发,当然,发现之后是需要进一步完善与锤炼的,尤其是采用了一些相对非经典的素材,特别需要加以“雅化”,予以升华,不是借用了新素材就等于成功了。毕竟艺术最终要经过长期的磨练才能达到相当的深度、具有强烈的震撼力,功力、修养、智慧、能力与胆识是最终成就一个印人的根本条件。

篆刻教程——写印稿步骤

(摘自汪永江书法篆刻教材)

1)大形比例(用极虚而细的线勾画出印章的外部轮廓,外形的长宽比例)

2)画核心焦点 (字和字中间相聚的视觉核心参照点,以此定位字间关系)。

3)写出每个字的外围处笔画(框架型笔画、字轮廓。

4)分偏旁比例(一个字之中偏旁与偏旁之间所占的比例)

5)分笔画比例(一个偏旁之中笔画与笔画之间所占的比例)

6)微调(通过小心线位置的微调,逐步加宽笔画,不断校正误差)

7)烘托气氛(抓大感觉,体现宏观效果)

缪篆造型手法

(1)化圆为方 (2)化方为方 (3)化短为长 (4)增(盘曲)

(5)损(减、省) (6)化斜为正 (7)化弧为直 (8)拉伸

(9)曲折 (10)补位 (11)由纵向转为横向

(12)约定俗成(异体字、隶变前期的古隶)

逆向思维——因字生印

(摘自汪永书法篆刻教材)

印江话语录(汪永江论印语)(2)

一般制印的模式是先定诗句文字,然后再刻。如果以逆向思维来考虑,首先选择有可塑性的单字,再凑成文意的方式,合理地搭配,可以避开很多误区、僵局。(这一点与尹海龙的创作思路一致)如果没有绝对的理由,是不必非要抱定一个句子非刻不可的。当打开各种篆书字典,也许你会被其中的某个字深深地打动,那也许就是成就一方印的缘份。这种思路是需要一定的资料占有的,从中获得更多的启发。可以入印的字典种类是很多的,如:《说文解字》、《汉印分韵合编》、《缪篆分韵》、《金文编》、《古籀汇编》、《甲骨文编》、《金石大字典》、《篆刻字典》、《中国篆书大字典》、《古瓦当文编》、《古陶文编》、《秦汉魏晋篆隶字形表》、《甲骨文字释林》、《甲骨文编》、《包山楚简文这编》等,以及各种各样的篆书字帖。

这种思维的主场是从印编形式效果出发,不受文意的限制。即选出有可塑性的字做为素材,再配字组成文意。那么,可先从各种篆刻、篆书字典、字帖中选字。选字主要是选那些有可塑性的,可在整方印中充当主角的字,这些字往往是笔划较为复杂、偏旁较多、姿态奇特而生动的字、线条质感、空间可利用的,这些字可在形式上做为全印的支撑,其它与之搭配成具有文意的字可以相对出任配角,起辅助作用。既然主角已确立,再不需要喧宾夺主了。选字时应尽量避开常用字,以免通俗化。

选字时要对字典或字帖中的各种写法敏感地浏览,捕捉有可塑性的字,选字的次序不应固定先后地逐一查找,需要跳跃或思维,既可保持思维的敏感性,又可发现和取得一些意外的效果。

选择本身是知识与修养层面高度、广度的积累,需要深厚功力的前提。打破常规、通俗的思维模式是获得新生的唯一途径。创作活动往往是以类似这样的尝试,以及演绎开始的。

从临摹演绎为创作的方式一方面保障了创作的传统法度的根基,另一方面也保障了创作思维的开放性与发散性。当然,这其中包含了各方面的综合知识与技法,尤其是书法方面的,甚至是绘画等相关艺术形式的修养。

关于印章字间的变化与协调

(摘自汪永江教程)

印江话语录(汪永江论印语)(3)

印章的章法分布无论是有行有列,还是有行无列、无行无列,其字间的变化与协调始终是一对同步要求。有行有列的分布的协调体现在字的轮廓形状统一,变化在字间、偏旁、笔画、字内小空间上;有行无列的统一体现在行的轮廓统一,变化在内部空间、偏旁、笔画上。变化采用对比,不同的手法,协调采用呼应、相似的和法。无行无列的格式虽然使用较少,容易散、乱,但作为一种表现手法,如能控制印面整体,杂而不乱,亦可出奇制胜。无行无列的统一在笔画,转折处内空间形状特点的相似与呼应,变化在大处,即宏观的空白、长短、曲直等对比。除了变化与协调的手法之外,重要的是变化与协调的程度。所谓处处变化,可能杂乱;处处相同即流于平板、常规、不生动。变是作为调剂而存在的,所变处应随其自身的可塑性,不可硬性变形,削足试履。变化宜巧而恰当,方可画龙点晴、主次分明。在变化的同时又能保证其协调的一面,才是高明手段。字间的变化尤其要注意相互的过渡,以避免脱节。过渡的部分不仅在末笔与首笔处,一个字内部的偏旁及笔画与下一个字的末笔、首笔处呼应更巧妙,才能不露声色地实现协调的目的。

篆刻教程——玺印文字对篆书的启示

摘自汪永江书法篆刻教材)

印江话语录(汪永江论印语)(4)

(1)可以把一方印章当作一件书法作品的局部,比较强调相互之间的穿插合并

(2)提求我们一件金文作品中间有可能借“格”,古玺的最大可能就是组合。汉印文字对篆书的启示:

(1)汉印的文字是方整的,简约的,起收笔方起方收,黑白处方圆结合。

碑额文字对篆书的启示:

(1)北魏时期的墓志铭与汉代篆书字根相似的,但增加了大量的有装饰性笔调。

篆刻教程——修改印面的几种手法

(摘自汪永江书法篆刻教材)

印江话语录(汪永江论印语)(5)

印江话语录(汪永江论印语)(6)

(1)复刀:是在原来刀痕轨迹的重复,目的可以是对原来刀痕的肯定或局部调整,修改原来那一刀的速度、角度、力度质感。使线条产生进一步的细微变化。

(2)点:用刀尖刻石,节奏可快可慢,刻出较小的点子。

(3)敲:用刀棱击石章的边缘产生以三角形为主的、自然形为辅的刀痕。

(4)击:用方杆刻刀的刀尖或刀顶部分的某个面,用刀击石章的边缘,产生自然形为主的刀痕。

(5)砸:用刀顶部(不是刀刃部分)砸印面,产生自然形的刀痕。

(6)滚:用刀刃垂直于印面连续滚动、反复地下切,产生连续性的折线刀痕。

(7)劈削:快速、用力而薄薄地劈、削线条。

(8)磨:

a)用刀刃侧面或顶部磨印面,使原来的刀痕含糊、柔和、残破自然。

b)用棕老虎等摩擦印面,使印面光、润、圆。

以上手法不能僵化地理解,一切从视觉效果出发,从线条质感出发综合运用,随机生发。为了印面的丰富,对每种手法的速度、力度、程度、予以变化,即可化出多变的境界。当然,不是每方印均需如此,单纯的手法也是可以成立的,自有其单纯的美。

篆刻教程——线条质感的相关因素

(摘自汪永江书法篆刻教材)

印江话语录(汪永江论印语)(7)

篆刻的刀痕相当于书法的笔触、中国画的笔墨,正如没有人用生宣画工笔重彩或用熟宣画水墨淋漓的大写意一样,石质的差别直接影响到印面效果。印石的主要产地浙江青田、福建寿山、浙江昌化、内蒙巴林等,印石的质地由其硬度指数、密度指数所决定,新、旧石质地也有一些差别。一般而言,青田石较松脆,较好的无杂质的冻石密度紧,均匀细腻,适合于多种风格表现,尤以爽利、挺拨一路见长。普通青田石密度松散、粗糙,脆而嫩,不适合刻较精细一路。青田石名品主要以封门青为主。寿山石较之青田石略软而细腻。较好的冻石密度紧而涩,石性稳定,即可用于精细一路,也可以之豪放、挺健。寿山石名品较多,主要以田黄、芙蓉等为主。昌化石密度总体上较之其它石种要紧得多,比较适合于多次、反复的修改、制作。较好的冻石受刀有力,石性稳定、细腻,适应用于多种风格,尤以凝练见长。较差的则密度松散、质地不匀,阻刀败笔,不能用之于体现精细、挺健一路印风。名品主要有鸡血石、黄冻等。巴林石介乎于青田与昌化之间,细腻、松脆,密度较紧。各种风格无不胜任。较好的冻石接近吕化冻石而细、脆过之:较差的则过于松脆,不堪重刀。名品主要有鸡血石等多种冻石。石章上的石钉的硬度高于钢、铁、合金钢的刻刀硬度,大的石钉很难刻掉,有些石章整体硬度都高于刻刀,只能采用机器琢磨。对印石质地的了解需要多实验,积累一些经验感受,才能熟练地控制印面效果。铜的硬度略小于钢,基本上可以以利刀刻。用古法凿则需要把刻刀加工,再配鎯头。牛角是昂贵的印材,所用刻刀与刻石章用刀不同,角度锐利,呈斜角状,刀刃较小 阻力小便于入刀 刻制手法为剜 架一支小毛笔在印面上 利用杠杆原理助力 先重物然后剔.象牙和牛角刻法一致 这两种材料韧性极强 每刀剔除部分不可能很多.竹木类印材一般用垂直纹理做印面 纵向纹理难于切断纤维 不宜用作印面.刻制手法与象牙牛角相近.玉印要机器琢 陶印在未烧之前为泥质 硬度极低 可以直接刻然后再烧。烧完之后也可以再刻 只不过硬度高一些 钢刀可以胜任。铅、锡的硬度不及钢,钢刀同样能够胜任。刀法包括运刀、执刀两方面,切、冲是最基本的刀法,冲切结合的方法较为实用,不必死守单一刀法的教条。执刀的方法关系到发力的程度及行刀的速度,各关节角度越顺则发力越畅,较为合乎生理本能的刻法有纵向式刻法(内角、右侧、下至上)与横向式(外角、下口、右至左),两个刀角可自由交替运用。行刀的速度变化与书法的用笔速度变化的原理相近,其目的在于体现线条(刀痕)的质感、节奏、韵律。印面刀瘪的速度感是建立在多层次变化的前提下的。同样,用刀时力的轻重、入石角度的变化也相应地产生了线条质感变化,轻快的用刀与重切急转相结合,可以产生如同行草书般的对比与节奏。入石角度直、正,则线条刀痕较深,连缘圆润、柔和。刀头的角度不同、利钝不一,则刀痕质感不同。正如新笔与秃笔的存在差异一样,钝刀入石则圆浑、含蓄,不见锋芒,好似秃笔;利刃人石则锋芒外露、爽利见刀,正如新笔。利与钝各有短长,贵在兼顾,做到利刃有含蓄之笔,钝刀有锋芒可寻。北碑派书家提倡以笔代刀之法,印人亦多以刀代笔。相对而言,书法中碑帖笔法丰富多样,其中原理也较为成熟,从笔法中悟刀法不仅是可行的,而且较为实用。刀法交融、两忘之际即为大印家的化境。线条(刀痕)质感的内擫与外拓、渴与润、畅与涩、疾与徐等差别=入刀角度×刀向(顺逆)×力度×速度×刀刃(利钝角度)×石制×刀法(执刀、冲刀等)

印江话语录(汪永江论印语)(8)

汪永江,1966年4月25日出生,原籍黑龙江省呼兰县,1989年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中国画系书法篆刻专业。执教于浙江大学艺术系 讲师。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篆书委员会委员、西泠印社社员、中国教育学会书法专业委员会理事、韩·中书艺家协会中方理事长、浙江省书法家协会主席团成员、浙江省书法家协会书法创作委员会主任、浙江省青年书法家协会主席。





印江话语录(汪永江论印语)(9)

汪永江临:黄庭坚《诸上座贴》

延伸阅读:

汪永江先生培训笔记

一、准确临摹:

在书法的临摹中不可能用相同的方法解决所有的问题,所以要寻找切入点,要用不同的学习方法去训练,经过不同的训练,才能解决不同的问题。另外要进行创作与临摹之间的过渡,合上字帖不等于会了创作。

1.准确临摹是训练观察力,只有看到,才能写出。

2.准确临摹对用笔的精细能力,在相当灵活的情况下才能临出来。

3.对法帖客观性的尊重。

4.训练能力的倾向性。从临摹入手,在创作上有一个意识、总体要求和指标。从临摹渐渐寻找创作的基点。

要学习古代经典法帖书写的原则。原来的经典是什么?书法是什么?法帖风格和类型要看到,否则谈不到创作。要完全深入的认识、把握法帖。

手的灵活性很重要。要学会手要做到想要的精细的东西。在准确临摹上有很大难度。写一个字要很长时间。

强调个性是有前提的。不能认为自己临不像就是讲究个性,在准确临摹中要完全临像、临准,不能要丝毫的偏差。对临摹的理解要知道是什么?训练目的是强调全方位能力和基本知识,在学院派书法训练中不强调因材施教。需要每个人全方位去做,而不是选择,基点庞大,技法多,能力强。书法专业学的是书法,而不是篆、隶……,是全面的。要全部学会、学好。只有这样才是书法,而不是书匠。

要想获取多方面的创作能力,必须从多角度的临摹程序中来。

凡事方法是最重要的,很有可能努力的结果是走向反方向。不这样训练,不可能突破书法的学习。

印江话语录(汪永江论印语)(10)

临摹作品/杨凝式

写字的准确率:

1、字形的理解。2、章法和墨色。3、方圆笔的应用。4、节奏感。

观察字帖的细微处。临习《孔侍中》,要学会帖中的放笔和张驰感。养成习惯,不能习惯的临个大概。学习古典的方法要学会。

印江话语录(汪永江论印语)(11)

二、分析临摹。

分析的临摹实际是头脑的训练。

昨天强调的是笔画怎么写,今天是为什么这样写。通过分析要把握、化解古代经典的技法。

法→理

分析临摹是对原理的捕捉和提炼。在整个分析当中,逐渐创立自己的创作意识。看到的字帖是书写的结果,而不是全过程,没告诉你为什么这样写。这些必须通过分析临摹解决掉。对法帖的认识不能是偶然的。偶然性否定了书法这么多年的经典原则和规定性。法帖书写中有非常明确的理性因素。经典性的作品对后世有一个影响、规律。选择这样的作品是帖法之源,具有模范性,是榜样,是后世的范本,是可检验的。从字形、章法、结构上去看,这些作品是非常完美的。

准确临摹是客观的。建立技法意识,把死的帖变成活的,了解作者的思维过程。

《初月帖》:

笔法上来看,原理层面的。笔法目的是塑造点画的质量。

笔路----笔法----点画——点画本身有笔意----笔触----笔势----笔力

整个笔法建立在“点”上。准确临摹上不能凭感觉。

笔法点,完成笔画需要复杂的书写过程,体现在点画的丰富性上。

行草书的技法是相对性的,没有固定的形状,是动态的不可定因素。更应强调原理方面。

行草书是在变化的基础上追求和谐统一。

千变万化的行草书归根到底是笔法点、笔意。(点画与点画的联系)

行草书的构成:

形式感---节奏单元 段落、块面

一个节奏单元是完整的,两个节奏单元是转换的。

时间、秩序特征是节奏单元的整个过程。书法是不可逆的、不可悔改的。

起、承、转、合是过程中的组合关系。作品的合理性是检验书法家是否专业的标准。

合情、合理、合法。

当代书家的问题是是否合理性。

把握作品的合理性,在分析临摹中要理解合理。

行草书不能断章取义。

具体的一个字是在段落、环境中的。在另外一个环境中就不能这样写。主体意识下考虑点画、结构。

中锋不是笔杆很直,不是中笔杆。笔杆的调整是笔锋跟比画的对应。

“八面出锋”“山”字代表:提按只是很简单的技法。笔锋接触面对应笔触。运笔动作的立体感,要三维、纵深的准度。

一些作品的丰富性,在技法上是有备的,在运笔立体过程中体现出来,能塑造出高质量的点画。

笔意、中轴线、轮廓线是节奏关系。

在作品中一个字如何处理:

1、字法

2、上面一个字决定下面一个字 渐变

3、横向字的照应 对比

4、斜角的呼应

5、预设下面的字

6、斜向的预设呼应

草书的字型是有特征的,行和草是完全不同的。

一幅作品松散的原因不是字距散,而是意识问题。没有照顾到其他字。

中轴线的摆动是为了横向的开合,为了整体作品行与行之间的密切联系。

印江话语录(汪永江论印语)(12)

寒食帖

行的两侧轮廓:

1、字本身轮廓

2、空白的部分

在行书上空白有非常大的作用。

分析临摹要捕捉一些不可见的意识。半小时临摹《初月帖》

1、节奏单元划分,划出中轴线方向

2、每一行轮廓线

行草书首先是单元、段落关系,然后是字组关系,最后才是单个字

图示的效果预示一种关系,画完图示会感受到:笔意、中轴线、轮廓关系:

1、通临初月帖,以分析为前提,一两遍即可,是思维的训练。

2、运笔过程中以三维立体的笔锋、笔触与点画一一对应。

3、塑造点画和笔法点要求一一对应。

笔、墨、纸之间的相配、相克关系,把这三者作为敌对矛盾,互相克服。要线条的质感。

王羲之用熟宣,我们用生宣,怎么克服?

1、墨的水分含量大,摇摇墨

2、蘸墨时理毫,处理好笔锋。满蘸墨,然后用刮笔尖。是用笔,不是笔用你。

3、速度。临帖速度比原帖慢的多 临摹与创作比例为:1:4或1:3

墨多时加快速度,墨少时相应放慢。减少、克服渗化。靠手把握笔、墨。

4、对整个书写的时间。

实际书写时间尽可能果断、肯定、加快。而前提是看原帖、分析原帖。

从分析到准确:

第一阶段:从形的阶段去把握

第二阶段:从原理阶段去把握,从法到理的提升。

行草不是一点一画的积累。

1、落笔前对全局的把握

2、从一个字能看到三四个字。

印江话语录(汪永江论印语)(13)

临摹颜真卿.祭侄文稿

三、印象的临摹

通过学习对字帖的理解和提示的发挥。

笔画、间架结构、章法 用笔、结字

不同的临摹目的性不同:

在印象临摹中是对原帖的生发。打破对原帖的唯一性,是创作的启发点,寻找创作的启发点。

在一本字帖上生发多种可能性。

一件草稿可以有多种写法,是创造力启发点,带有非常明确的创作性。

原帖的生发、笔意、印象的启发创作,不是把原帖改了,是受原帖的启发。用个人风格去改造原帖是非常危险的。对原帖的把握和提炼、转化,是有针对性的。

就训练的程序本身,印象是对原帖的夸张和强化。

不能强调大感觉,要有理性,意在笔先。

强调是多层生发、多层可能性,前提是对原帖的生发,对原帖的笔法点的强化。

对比的练习:

第一行:准确

第二行:印象(想干什么?然后下笔)

第三行:印象

自解要点:

1、印象临摹是对原帖有针对性的强化、夸张,是同类型、同性质的

2、印象临摹意在打破原帖的唯一性,转化为多重可能性,其中包括创作元素的启发点

3、每组印象临摹自身的关系是完整的、合理的

4、不能简化原帖的程度(更不能省略)

5、不是对原帖“纠错”不是个人习惯的“改写”

意识层面的东西更重要

要把老师传授的东西吸收,训练程序、经典技法、法帖笔法的吸收

多重渐进的印象临摹生发点举例

1、笔意、笔势的夸张强化

2、笔势、笔意的含蓄收敛

3、线条粗细基调的强化、转化

4、笔法点的运笔动作幅度、发力程度的夸张强化

5、线条质感的强化、转化(行笔速度、发力方式、工具材料媒介调整)

6、结构中轴、取势方向强化

7、主笔夸张的结构体式重组

8、节奏幅度的夸张、强化:

高低、主次、长短

强弱、呼应、对比

开合、单元段落、层次即:笔顺、线质的三维纵深起伏

墨色深度、浓度的先后纵深空间感

9、章法款式重组后的随机对应、调整、控制

调整其一,保存其他:

不是数量、时间问题,而是纵深的展开。印象临摹中的切入点的专业性,不是随意书写,强调理性在先。相对准确的技法点作为切入点的深入。

印江话语录(汪永江论印语)(14)

四、创作阶段要求:

每个字要过关,要有出处。体现出教学,体现出专业,体现出对经典作品的把握、对形式感的把握。同时要同所学的经典和临摹中的要求联系起来,杜绝自由体。

既出效果又要有经典的原则。

操作上的策略:

边训练边思考

要求每个字字法、点画,字字过关

边临摹边创作。

提取式的临摹,有选择的临摹,不能随便写。

汪永江 :片断式的联想

——颜真卿《祭侄稿》临写随笔

印江话语录(汪永江论印语)(15)

印江话语录(汪永江论印语)(16)

印江话语录(汪永江论印语)(17)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