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也闹过文化大革命(日本也闹过文化大革命)
日本也闹过文化大革命(日本也闹过文化大革命)图1-3. 日本圣德太子所建四天王寺飞鸟时代(592年-710年),圣德太子派遣使节和留学生到隋朝学习。弥生时代(公元前300年-公元250年)中期,位于九州的奴国国王向汉朝朝贡,并获赐金印。图1-2. 熊本城堡隋朝(581年—618年):
中国和日本一衣带水,自古以来就是邻国。
两国的外交关系历史长远,可以说是千头万绪、十分复杂。
图1-1. 写有日本英文名的木牌
封建时代中日外交汉朝(公元前202年-220年):
弥生时代(公元前300年-公元250年)中期,位于九州的奴国国王向汉朝朝贡,并获赐金印。
图1-2. 熊本城堡
隋朝(581年—618年):
飞鸟时代(592年-710年),圣德太子派遣使节和留学生到隋朝学习。
图1-3. 日本圣德太子所建四天王寺
元朝(1271年—1368年):
镰仓幕府时期(1192年—1333年),元世祖忽必烈曾两次侵日未果。
图1-4. 元世祖忽必烈画像
明朝(1368年―1644年):
安土桃山时代(1573年-1603年),丰臣秀吉统一日本后,以朝鲜拒绝攻明为由侵入朝鲜,引发了万历朝鲜战争。
图1-5. 天守阁边的丰臣秀吉雕塑
图1-6. 明神宗陵寝定陵
万历朝鲜(朝鲜半岛)战争包含两次战役:
朝鲜国内的称呼分别为壬辰倭乱和丁酉再乱,也将两次合称为壬辰卫国战争;日本天皇在战争爆发的那一年改年号为文禄,日本称第一次战争为文禄之役,第二次称为庆长之役,或合称为文禄-庆长之役。
图1-7. 韩国首尔光华门
近代中日间的战争- 甲午海战
1894年(光绪二十年)7月25日丰岛海战爆发,甲午战争开始,由于日本蓄谋已久,而清朝仓皇迎战,这场战争以中国战败、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告终。中国清朝政府迫于日本军国主义的军事压力,1895年4月17日签订了《马关条约》。
图1-8. 甲午海战场景雕塑
- 抗日战争
抗日战争(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简称抗战,指20世纪中期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中国抵抗日本侵略的一场民族性的全面战争。国际上称作第二次中日战争(Second Sino-Japanese War)、 日本侵华战争(Japanese War of Aggression against China)。抗战时间从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开始算起,至1945年8月15日结束,共14年抗战。
图1-9. 虎头要塞遗址——抗日英雄雕塑
- 中日邦交正常化
1972年9月25日,日本内阁总理大臣田中角荣访问中国,双方发表《中日联合声明》,标志着中日邦交正常化。
图1-10. 世界多国语言“和平”背景
日本的文化大革命日本文化大革命,是在中国文化大革命同时期日本也发生的反对美帝国主义颂扬毛泽东思想的文化大运动,在日本被称为左翼运动。
中国的文化大革命,众所周知发生在1966年-1976年,现在国内一般称之为“十年浩劫”。
在中国进行文化大革命的同时,日本的青年受着本国内有关新闻的激励,将毛泽东思想中作为精神力量,也发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文化大革命运动。
“他们一聚就是上万人,手挽着手肩挨着肩,神情激动地高呼反美口号,行走在东京、京都、大阪和冲绳的大街小巷。” ——大江健三郎
图1-11. 东京新宿站
图1-12. 京都八坂塔
图1-13. 大阪城堡
图1-14. 日本冲绳舒里城堡
这场日本的文化大革命运动在其国内称为左翼运动,这些参与运动的青年自然也就被称为左翼青年。
但是他们和发动侵华战争的统制派军人有本质性的差别。
一般而言,左翼和右翼是激进与保守的俗称。此时,这群左翼青年身后站着的是日本共产党。
有这么一种说法,称当下在日本,右翼是指国家主义者、民族主义者,而左翼指的是共产主义者、社会主义者。
笔者觉得有些道理,就附在这里作为参考。
日本的文化大革命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1)1960年开始,和中国几乎同步进行文化大革命后,左翼运动一开始以学生运动为主;
(2)六十年代末,学生运动走向低潮后,日本赤军建立。
- 彼时的日本赤军分为“赤军派”,“联合赤军”和“日本赤军”三派,其成立时间都在1969年到1971年。1972年“联合赤军”被日本警方剿灭,幸存者加入了“日本赤军”,“赤军派”在更早的时候被警方剿灭。
(3)左翼运动持续到1979年陷入低谷。
- 中国改革开放以后,大陆文化大革命结束。日本左翼群体失去精神支柱,许多左翼青年在绝望中自杀,左翼运动由此陷入了低谷。
经过岁月的洗礼,现在在日本年轻人的眼中,曾经的斗士“日本共产党”已经俨然变成了一个保守派政党。
图1-15. 日本关于左翼和右翼的民意调查
中日间的关系在几千年的历史中几经演变,亦敌亦友。
在当下的全球大环境下,倡导和平才是主流。
疫情期间,日本政府和民间向中国送来了许多援助,中国政府和民间也在疫情平复后给与了日本许多援助以示报答。
中日和平友好的关系不仅需要外交上的努力,民间的力量也同样不容小觑。
总之,和平与友好才能构建美好的未来。希望在未来的世界史上,当下的中日外交关系能成为一段美好的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