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厦门自贸区经济发展局副调研员(厦门引进外资第一人)

厦门自贸区经济发展局副调研员(厦门引进外资第一人)闻讯赶来厦门三明、南平等地不少烟草行业的同行全国著名女企业家、“拥军奶奶”刘维灿因病去世享年90岁

厦门自贸区经济发展局副调研员(厦门引进外资第一人)(1)

昨天

厦门烟草工业有限责任公司

在《厦门日报》登了一则讣告

2018年8月27日

全国著名女企业家、“拥军奶奶”

刘维灿因病去世

享年90岁

三明、南平等地不少烟草行业的同行

闻讯赶来厦门

准备参加明天的追悼会

英雄三岛的官兵也来电

表示要为她“站好岗”

厦门自贸区经济发展局副调研员(厦门引进外资第一人)(2)

冒着炮火修建海堤

厦门引进外资的“第一人”

一生拥军被称为“拥军奶奶”……

原厦门华美卷烟厂董事长刘维灿的一生

留下了一串串感人至深的故事

刘维灿

厦门自贸区经济发展局副调研员(厦门引进外资第一人)(3)

1928年9月出生于福州,曾任华美卷烟有限公司第一届董事会董事长。先后获得厦门市劳动模范、福建省五一劳动奖章、福建省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优秀经营管理者、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优秀女企业家、全国“十大扶贫状元”等荣誉。

敢为人先

我市引进外资“第一人”

大儿子袁先生提到母亲,用这样一句话概括她的一生:“妈妈一生中的所作所为,始终无愧于她所生活的时代。”

“她是个务实的人,同时又有过人胆略,是敢为人先的特区企业家,真正‘敢吃螃蟹的人’”,厦烟公司党建部张京湘这样说。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让刘维灿强烈意识到一个崭新历史时期的到来。

1983年,她开始与美方谈判合资办厂。但是,在当时的环境背景下,有不少人视引进外资为“洪水猛兽”,认为合资办厂是“卖国”“打击民族工业”,各种议论和争论不断,让她压力重重。

在福建省和厦门市的支持和鼓励下,在中央领导的肯定下,刘维灿坚定目标,勇往直前。“经过3年多努力,辗转中央九个部委及省、市相关部门,历经30多轮谈判,形成30多万字的中英文合同书,终于,中国烟草行业的第一家合资企业——厦门华美卷烟有限责任公司被批准成立,刘维灿担任合营公司中方项目专员、首任董事长”,张京湘在她最近的一篇文章中这样回忆。

厦门自贸区经济发展局副调研员(厦门引进外资第一人)(4)

刘维灿因此被誉为厦门引进外资的“第一人”。

改革先锋

呼吁“松绑”的厂长

原厦门卷烟厂办公室主任陈大树与刘维灿在工作中有很多交集,“她果断坚定,风风火火,敢作敢当,有着快刀斩乱麻的魄力,带领同事工友勇于探索,率先垂范,一步一个脚印开拓前进。”

1984年,福建省55位国有工业企业的厂长(经理)联名写了一封要求“松绑”“放权”的呼吁信,“刘维灿就是其中一位厂长”。

事隔多年,陈大树回忆这段改革历程,仍然心潮难平,“在当时的条件下,这是摸着石头过河敢冒风险的呐喊”。这封信第一次提出废除企业干部终身制,搬掉铁交椅,给一定经营自主权分配决定权,试行厂长经理负责制。

厦门自贸区经济发展局副调研员(厦门引进外资第一人)(5)

这一声“情辞恳切”的呐喊,在全国激起千层浪,成为我国国企改革浓墨重彩的一笔。

情系厦门

海堤建设老功臣

厦门海堤于1953年正式开工,1955年9月建成通车,作为厦门第一条跨海通道,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启动建设的那年,刘维灿只有25岁。她曾接受记者采访,回忆那段冒着炮火的建设过程,“海堤的建成真是个奇迹!单块石条虽有几百斤重,但禁不起巨浪的冲击,我们把石条插砌成护坡,组成一个坚不可摧的整体,足以抗击12级以上的台风侵袭。”

厦门自贸区经济发展局副调研员(厦门引进外资第一人)(6)

作为“老海堤建设者联络组”组长,一有机会,刘维灿就和老海堤建设者们相约着到堤上走走,一起哼唱起当年的歌谣:“海堤船工真英豪,不怕风雨不怕浪,每天要赶两潮水,摇橹强渡太平洋……”

2013年6月17日,高集海堤开工60周年的纪念日。这一天,86岁的刘维灿老人,一大早便在家人的搀扶下,从医院来到施工中的高集海堤附近。

从1998年开始,老海堤建设者们就希望可以在厦门建一个海堤纪念公园。十多年来,刘维灿带着大家东奔西走,和相关部门沟通协商,“没想到在60周年的时候如愿了”。

厦门自贸区经济发展局副调研员(厦门引进外资第一人)(7)

深情拥军

令人尊敬的“拥军奶奶”

“患病后期,由于老年痴呆症,母亲忘记了很多事很多人,她没有给我们留下特别的遗言,在记忆力开始明显衰退时,她交代给我姐姐一个重要任务——坚持做好拥军工作”,大儿子袁先生这样说。

刘维灿离休后,推掉了近30个社会兼职,但一直担任拥军促进会会长。她跨越半个世纪的拥军深情,可追溯到20世纪40年代。

在白色恐怖时期,她冒着生命危险为地下党传递情报,为支援解放事业捐物筹款;厦门解放时,她率先组织学生欢迎解放军进城。

几十年来,无论岗位怎么换,她始终坚持爱国拥军不间断。

1986年春节,刘维灿第一次登上厦门的边防小岛角屿岛慰问战士。当时岛上没有水没有电,一切生活必需品全靠小舢板运载,岛上官兵每人每天只有一茶缸淡水,下雨才能洗上一回淡水澡。守岛边防官兵的艰苦,深深震撼了刘维灿,也开启了她30余载的拥军路。

她带领公司的30多名员工再次上岛,为守岛官兵送上浴巾、汗衫、大冰柜,还给冰柜配上小发电机,好让战士们能吃上新鲜肉菜。

为给驻岛部队建一艘送水船,彻底解决战士们吃水难题,刘维灿四处游说,以真诚感动了许多企业家,很快,造价20多万元的“团结号”送水船下水启航。

官兵们亲切地称她“刘妈妈”。从“拥军大妈”到“拥军奶奶”,30多年来,无论是刮风还是下雨,刘维灿最少一年上岛两次,最多一年十一次,每年一定要为部队办几件实事。

厦门自贸区经济发展局副调研员(厦门引进外资第一人)(8)

守岛官兵生活单调,她就筹资帮助建起文化活动中心,赠给守岛官兵每人一把吉他,这支全军独一无二的“百人吉他队”成为一道亮丽风景,先后12次出现在中央电视台的荧屏中。

厦门自贸区经济发展局副调研员(厦门引进外资第一人)(9)

考虑到战士退伍后的就业问题,刘维灿多方奔走,筹资40万元建起了“战士育才学校”。

2013年12月1日,86岁高龄的刘维灿还带病赶赴厦门大嶝岛某部,看望欢送退伍老兵。官兵们“刘奶奶回家啦”的喊声响彻全岛。

厦门自贸区经济发展局副调研员(厦门引进外资第一人)(10)

儿女们眼中的她

是慈母不是“虎妈”

刘维灿长期在任职单位当一把手,很多人以为她在生活中也比较严厉,事实上,她不是“虎妈”。

刘维灿育有三个子女,两个儿子一个女儿,都非常优秀。“在照顾我们时,母亲细心、耐心,给予无微不至的关爱,与工作中的果断严厉作风完全不同”,大儿子袁先生这样说。多次看望刘维灿的张京湘印象深刻,刘维灿以子女为傲,在聊天中也时不时“晒”子女,就像一个普通妈妈一样。

刘奶奶一路走好!

厦门日报社新媒体中心出品

记者:刘艳 编辑:施璐玮 值班主任:蔡萍萍

厦门日报社微信矩阵

昵称
微信号昵称微信号
厦门日报xiamenribao厦门招考xiamenzhaokao
厦门晚报xmwb597城市捷报chengshijiebao
海西晨报haixichenbao台海杂志taihaizazhi
厦门网xmnn-cn遇见婚恋网yujianw520

厦门自贸区经济发展局副调研员(厦门引进外资第一人)(11)

厦门自贸区经济发展局副调研员(厦门引进外资第一人)(12)

更多资讯请猛戳阅读原文下载厦门日报App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