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泾河新城泾干大桥(漕河泾的高速运转)

泾河新城泾干大桥(漕河泾的高速运转)漕河泾作为最后一席,招商压力大,资金短缺.早期十分艰难 也没有可参照的经验得以学习 当时中国百废待兴 老市长也发出了 不找市长找市场的愿景 创立初期甚至连与外面联络的电话都没有。中国首批经济开发区中,上海占据了三个席位,分别是闵行经济技术开发区、虹桥经济技术开发区及漕河泾经济开发区。市场化历程产业园区大多都由管委会管控。不过漕河泾与其他园区相比有所不同的一点是,漕河泾是鲜少没有管委会的开发区,漕河泾采用的是企业型管理模式。

1980年代中期上海发展战略转型,中央要求上海“利用上海科技优势、人才优势,加快中国微电子(集成电路、半导体等)产业发展,赶上全球第三次科技浪潮”。

为此1984年上海老市长汪道涵主持,副市长刘振元负责各级领导、各路专家、各方代表参加了《上海市高技术开发区研究》报告的撰写,并以11大类、39项指标、150个分值作为指标体系,在全市各大地区进行比分评选,满分为9分,漕河泾地区以8.7分最终获选,成立了当时的“上海漕河泾微电子工业区”

泾河新城泾干大桥(漕河泾的高速运转)(1)

而后1988年6月7日,国务院以国函[1988]83号文批复同意上海将漕河泾微电子工业区扩建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漕河泾开发区”),列为上海经济技术开发区,执行中央、国务院关于沿海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各项政策规定,面积由1.7平方公里扩大为5.984平方公里。

Part.01

市场化历程

产业园区大多都由管委会管控。

不过漕河泾与其他园区相比有所不同的一点是,漕河泾是鲜少没有管委会的开发区,漕河泾采用的是企业型管理模式。

中国首批经济开发区中,上海占据了三个席位,分别是闵行经济技术开发区、虹桥经济技术开发区及漕河泾经济开发区。

漕河泾作为最后一席,招商压力大,资金短缺.早期十分艰难 也没有可参照的经验得以学习 当时中国百废待兴 老市长也发出了 不找市长找市场的愿景 创立初期甚至连与外面联络的电话都没有。

泾河新城泾干大桥(漕河泾的高速运转)(2)

早期漕河泾,严格按照上海市政府的对园区的产业要求工作,着重招商高新科技产业婉拒了许多传统制造业,以“引进企业只选对的、不选贵的”作为主要方针,为入园企业营造良好的科技氛围及企业环境。

1987年,在国家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战略指导下,全球知名的孵化器专家鲁斯坦·拉卡卡为中国带来了“孵化器”,1988年上海市科技创业中心成立,漕河泾开发区在开发伊始就承载了赶上全球第三次科技浪潮的决心,为此漕河泾诞生了第一代孵化器。

漕河泾开发区使用”人大立法,政府管理,公司运作”的体系 管理模式灵活 使得漕河泾起步阶段就已经是高度市场化的思维模式。

从园区成立伊始 园区内的基础建设 资金筹集 土地开发 项目招引等等都采用了自主经营 自负盈亏的方式 按照中央对上海的要求 集聚高端产业 发展新兴产业 与其他两家开发区形成差异性发展 从而避免恶意竞争。

Part.02

孵化器发展历程

2021年年初亘喜生物宣布公开发行美国存托股份并在纳斯达克全球市场上市,这已经是漕河泾第五家已在国内外主要资本市场上上市的医药企业了。

泾河新城泾干大桥(漕河泾的高速运转)(3)

漕河泾开发区依托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复旦大学医学院、上海交大生物医学工程学院等国内顶级医学院校的科研资源,完备的政策支持、高效率孵化能力及丰富的科技金融服务为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创新生态。

打造了摩尔庄园、洛克王国等多款深受95后、00后爱戴的游戏网站的淘米网,也来自于漕河泾。

泾河新城泾干大桥(漕河泾的高速运转)(4)

漕河泾为企业提供了包括融资平台、信用借贷、知识产业质押、投资机构对接等一系列的投资、融资服务

漕河泾创业中心已累计培育了1400多家科技企业,孵化成功率高达92%。“十三五”期间,漕河泾开发区生物医药创新企业融资总金额达63.16亿元,占开发区总额的46.8%。2020年,漕河泾开发区与上交所、徐汇区三方联合成立上交所资本市场服务徐汇漕河泾开发区基地,进一步加强孵化能力。

得益于市场化、自负盈亏的影响,漕河泾开发区制定了首个孵化器行业标准。

企业创业初期可进入“苗圃”,免租金并予以资金及导师扶持。在“苗圃”阶段的企业,创业者只要有想法,创业中心可以辅助并实现技术落地,评估项目的成长性。经过一段时间的试运行,“苗圃”中的项目大概有50%可以进入到孵化器中。在这里,开发区为企业提供各类专业配套服务。经过再次评估后,有发展潜力的公司,再次进入“加速器”。此时,开发区会帮助企业扩大规模,辅助企业做大做强成为“大树”,最后成功上市。

中城新产业董事长刘爱明先生也在《上场吧!BOSS》中强调的要重视产业生态“园区就像一片森林,对于森林来说,大树固然重要但最重要的是水土,森林好就是水土好、生态好,所以才会茂密,各种动物都有。”

漕河泾科技创业中心被亚洲孵化器协会评为“亚洲最佳企业孵化器”,拥有包括科技创业苗圃、大学生创业创新园、留学生创业园、孵化器、加速器在内的接力式孵化链和全方位创新创业孵化体系。

现在,漕河泾开发区内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达423家,建成和引进国家级孵化器6家,市级孵化器6家,孵化培育企业917家,其中,开发区创业中心孵化基地培育企业440家。

Part.03

对临港的帮助

政策会对园区发展造成较大的影响

漕河泾创业初期是上海发展高科技产业的主要抓手,但是在1992年遇上了浦东大开发,上海政策的重心便被移交到浦东手中,而后又有“聚焦张江”的战略决策,上海对于漕河泾的关注日渐趋下,优质政策资源的流失。

2004年,临港集团成立并持有漕河泾开发区总公司89.62%的股权,股权变更后,漕河泾将每年利润部分交于临港集团,依旧保持自主发展的道路,逐步对外拓展。

泾河新城泾干大桥(漕河泾的高速运转)(5)

2011年,漕河泾开发区总公司的人事权和重大决策权从原来的上报国资委审批处理变成上报临港集团审批处理;临港集团从此掌握漕河泾开发区发展的大方向,逐渐将漕河泾园区开发业务资产注入上海临港,漕河泾开发区盘活园区资产的优势也成为了临港集团发展的助力。

漕河泾用 0.227% 的土地面积创造了上海市 3.91% 的 GDP,是上海中心城区高新技术产业最密集、最具规模的区域。上海临港在重组后,在上海产业贡献、就业贡献、税收贡献、高新技术发展等领域的贡献都将进一步提升。

自漕河泾入驻临港以来,临港总资产规模升至 377.8 亿元,同比增长 33.44%。归属上市公司股东净资产 136.24 亿元,同比增长 36.95%。

其中,租赁物业的面积大幅提升,增长 311.36% 至 181 万平方米,可售物业面积增长 93.94% 至 12.8 万平方米。

漕河泾优质资产重组后,漕河泾为上海临港带来了 3600 余家中外高科技企业,覆盖包括电子信息、新材料、高端装备、生物医药、环保新能源和汽车研发配套等重点产业。

泾河新城泾干大桥(漕河泾的高速运转)(6)

向好的政策以及政府的大力支持,上海临港获得了不少高科技产业行业内的龙头企业,附加上漕河泾成熟的企业孵化体系,围绕高科技产业完善产业生态,打造出各项指标皆优质的最强产业新城雏形!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