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宋瓷(古人生活的正确姿势)
唐代宋瓷(古人生活的正确姿势)汉晋以来,文人作赋、写诗称颂酒德,尤以唐人为多。于是饮酒成为一种“雅道”,而酒具也成为一种雅器。青瓷制作工艺的进步又为茶具、酒具成为雅器准备了条件。除茶具以外,注子和酒杯也大量出现。越窑青瓷茶托邢窑的茶碗,比较厚重,口沿有一道凸起的卷唇。它与越窑茶碗,“口唇不卷,底卷面浅”的作法,有明显区别。越窑除了具备“捩翠融青”的釉色之外,造型也优美精巧。唐 邢窑白釉玉璧形底碗碗托最早见于南朝青瓷,因为用以托茶碗,称为茶托,以后又称茶船。唐代越窑茶托托口一般较矮,浙江宁波市出上的一批唐代越帘青瓷器,还有带托连烧的茶碗。茶托口沿卷曲作荷叶形,茶碗则作花舞形、加以釉色青翠。
唐瓷造型特点的总的倾向,是浑圆饱满,不论大件器物还是器皿都不例外,在质最上要求更高,小中大,精巧而有气魄,单纯而有变化,表现了唐代风格特色。
这一时期陶瓷制品使用的范围更为宽广,陶瓷器类增多,唐代社会风尚和习俗对唐瓷的釉色和造型也起了相当大的影响。唐代盛行饮茶,士大夫、文人之间,更以饮茶为韵事,不仅讲究茶叶的色香味和烹茶方法,而且对茶具也非常重视。
唐代饭碗一般多是深腹、直口、平底,与现代碗的造型基本相似。而茶碗则器形较小,器身较浅,器壁呈斜直形,敞口,玉璧形碗足,器身小而轻巧,敞口浅腹,适于饮茶;加以制作精上,釉色莹润,名器如越窑和邢窑的茶碗,造型风格又各有特点。
唐 越窑青釉花瓣口碗
邢窑的茶碗,比较厚重,口沿有一道凸起的卷唇。它与越窑茶碗,“口唇不卷,底卷面浅”的作法,有明显区别。越窑除了具备“捩翠融青”的釉色之外,造型也优美精巧。
唐 邢窑白釉玉璧形底碗
碗托最早见于南朝青瓷,因为用以托茶碗,称为茶托,以后又称茶船。唐代越窑茶托托口一般较矮,浙江宁波市出上的一批唐代越帘青瓷器,还有带托连烧的茶碗。茶托口沿卷曲作荷叶形,茶碗则作花舞形、加以釉色青翠。
越窑青瓷茶托
汉晋以来,文人作赋、写诗称颂酒德,尤以唐人为多。于是饮酒成为一种“雅道”,而酒具也成为一种雅器。青瓷制作工艺的进步又为茶具、酒具成为雅器准备了条件。除茶具以外,注子和酒杯也大量出现。
唐代饮茶用煮法,即唐诗中所谓“烹茶”“惠茶”。和现代用沸水沏茶,出汁后饮用是不同的。唐人是将茶叶煮沸后倒在碗里饮的,故不用茶壶。那些习惯上称为执壶的短咀注子,不是茶壶,而是酒壶。
春字诗执壶
饮酒在唐代风行,自然要有大量的酒壶、酒杯应。根据出土实物,开元前后的唐墓中已发现有盘门短颈、鼓腹、短咀、咀作六角形或圆筒形,与咱对的一边安着曲柄的酒注。
故宫博物院所藏元和五年(810年)唐墓出土的越窑青瓷注子与早期青瓷注子造型基本相似。这种注子随着时代而演变,到了唐代晚期,壶身较高,多作瓜梭形,咀和柄也渐增长,显得更轻盈雅致。
唐代越窑青瓷注子
在宁波出土的唐代越窑瓷中,注子有五利器型,有每明、长明、变柄、百柄,腹部多成爪棒形。注子在南北各地都很流行,有青瓷的也有白瓷的,风格大致相同。在陕县刘家渠唐墓出土的一批白瓷注子,就有短咀的,制作也相当精美。
唐代白瓷注子
和注子一同使用的是酒杯。从唐人的“举杯邀明月”,“会须一饮三百杯”和“衔杯乐圣称避贤”等诗句中,可以知道当时饮酒是用杯。酒杯有高足杯、圈足直筒杯、带柄小杯、曲腹圈足小杯等,有些则和同期的金银钿工酒杯形式相似。
唐代青釉酒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