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女性文学代表人(120年前英国女作家到访潮汕时)
香港女性文学代表人(120年前英国女作家到访潮汕时)“一位8岁开始裹脚的女士,21岁的时候扔掉了裹脚布。现在三年过去了,她的脚已经慢慢恢复了正常。她感到很自豪,总是很满足地说,自己的脚跟普通人一样了。”之后,立德夫人坐船来到揭阳。在揭阳,她采访了几位女性,有一位自主停止缠足并恢复健康的24岁女孩充满自豪感,让立德夫人印象深刻:南方日报、南方 记者查阅立德夫人所写的游记《穿蓝色长袍的国度》(The land of the bule gown)一书发现,该书最后一章《反对裹脚行动(二)》记载了立德夫人在汕头和揭阳宣传反对缠足的经历。根据此章节文字,当时,立德夫人获得中国轮船招商局的特许,免费乘坐汽船,从澳门抵达汕头。考察了汕头女性缠足情况后,立德夫人写道:“汕头妇女与其他地方不同,她们裹脚的方法很特别。通常,裹脚的目的是让女孩子的脚越短越好,这个过程痛苦得很。汕头人家的孩子是要干活的,所以总是等到女孩子十二三岁时才裹脚。此时她们的脚已经发育得比
约在1900年的某一天,一艘汽船从汕头出发,沿着榕江逆流而上,经过长达4个小时的航行,终于靠岸停船。甲板上,蒸汽机发出的浓浓水雾渐渐散开,显露出一张高鼻深目的脸庞,英国女作家、“天足运动”发起人阿绮波德·立德(Archibald Little)夫人,在游历了北京、烟台、上海、重庆、武昌、香港、澳门、汕头等城市后,终于抵达她的新目的地——揭阳。在考察和对比了大半中国的缠足情况后,立德夫人不禁对揭阳女性大为称赞:“她们完全是出于自愿反对裹脚的”,“这里的很多中国妇女没有裹脚,让我感到很欣慰。”
3月8日是“国际妇女节”,也称“国际劳动妇女节”。中国妇女的解放是伴着劳动解放进行的,在晚清时期,中国妇女解放运动的重要内容就是兴办女学和“天足运动”。兴办女学让中国女性获得跟男性一样接受平等教育的机会,“天足运动”则号召女性和全社会反对缠足陋习,而立德夫人正是“天足运动”的主要发起者之一。
据相关资料,立德夫人(1845-1926)的丈夫、英国商人立德乐(Archibald John Little)曾被清朝朝廷授予从三品官衔,也是第一个驾驶轮船通过长江三峡的人,被列入大不列颠名人录和重庆历史名人录。19世纪80年代,立德夫人随丈夫从英国坐船来到中国,自此在中国生活了20年,几乎走遍了中国所有通商口岸。在游历过程中,立德夫人拜访了许多名人,拍摄各地照片,并结合亲身经历和见闻,撰写了大量著作,如《在中国的婚事》(1899)、《熟悉的中国》(1899)、《穿蓝色长袍的国度》(1901年)、《北京指南》(1904)、《李鸿章,他的生平和时代》、《北京我家花园的周围》(1905)等,将当时中国的社会文化和民风民俗介绍给西方世界,也为中国留下以外国人视角记录晚清社会的珍贵资料。
在游历中国的过程中,立德夫人亲眼看见了缠足陋习对中国女性的摧残,从此不遗余力地投入到废除缠足的活动,并获得了时任湖广总督张之洞的支持,争取到了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李鸿章的认可。19世纪末,她在上海和中国南方多城市成立“天足会”,宣传缠足的危害,号召反对缠足。在她去世后,胡适高度评价其为“中国妇女解放的一个恩人”。
南方日报、南方 记者查阅立德夫人所写的游记《穿蓝色长袍的国度》(The land of the bule gown)一书发现,该书最后一章《反对裹脚行动(二)》记载了立德夫人在汕头和揭阳宣传反对缠足的经历。
根据此章节文字,当时,立德夫人获得中国轮船招商局的特许,免费乘坐汽船,从澳门抵达汕头。考察了汕头女性缠足情况后,立德夫人写道:
“汕头妇女与其他地方不同,她们裹脚的方法很特别。通常,裹脚的目的是让女孩子的脚越短越好,这个过程痛苦得很。汕头人家的孩子是要干活的,所以总是等到女孩子十二三岁时才裹脚。此时她们的脚已经发育得比较大,如果想把脚弄小,只好把四个脚指头往脚底绑,留下大拇指。之后,让她们穿上很高的高跟鞋,把脚斜着放,以便显得更小一些。她们的鞋尖部分都有洞,所以大拇指总是露出来。不过,用这种方法裹的脚,一旦放开,痛苦会小一些。”
之后,立德夫人坐船来到揭阳。在揭阳,她采访了几位女性,有一位自主停止缠足并恢复健康的24岁女孩充满自豪感,让立德夫人印象深刻:
“一位8岁开始裹脚的女士,21岁的时候扔掉了裹脚布。现在三年过去了,她的脚已经慢慢恢复了正常。她感到很自豪,总是很满足地说,自己的脚跟普通人一样了。”
然而,还是有很多女性由于缠足的时间太久,已经无法恢复正常:“还有一位女士告诉我们,她的脚趾由于弯曲过度,已经坏死了两个。这就意味着,她的脚再也没有恢复的可能了。另外一个女士则气愤地说,恨不得剁掉一个脚指头。”
最让立德夫人惊喜的,是她发现揭阳不仅很多女性没有缠足,而且她们都是自主而为:
“……没有反对裹脚的组织,她们完全是出于自愿反对裹脚的。现在这里的传教士们也说,他们刚刚来到揭阳时,就发现这里的妇女已经不再裹脚了。”
立德夫人认为,这除了归功于揭阳女性的自强,也是受到维新运动的影响:“广东省康有为的维新运动,肯定在扔掉裹脚布的问题上起到了推动作用。”
在揭阳期间,立德夫人还遇到一件让她特别感动的事情,堪称“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当年揭阳的科举考试中,有一家人四个儿子成绩都很好,不仅全部考上了秀才,其中一个还是当时的第一名。他们家的大儿子,还中了举。如今,中了头名秀才的那个儿子,被请去皇宫里做老师了。他家的桌子上放着一本杂志,上面印着我的照片。我心里很感动,因为这表明我在这家人心里是有一定地位的。尽管在欧洲经常可以遇到这样的事,在中国我还是头一次遇到。”
结束潮汕之行,立德夫人提笔总结道:“虽然汕头的裹脚问题并不严重,可很多妇女还是被放弃裹脚的念头鼓舞。”显然,立德夫人自己也受到了揭阳女性的鼓舞。
记者手册
在广大妇女仍被封建礼教和陋习禁锢的旧社会,揭阳女性的自主觉醒和自我解放,仿佛黑夜里的一道亮光,深深触动了一位热爱中国的英国著名女作家。一方来自世界彼端,游历中国、遍访名人,见多识广;另一方深居“省尾国角”,可能一辈子也没有离开过自己所在的城市或村庄。尽管人生经历截然不同,但是双方对女性独立人格和健康体魄的追求是相同的。
历经百年,换了人间,那个时代女性的共同梦想如今早已实现,在男女平等的现代社会,妇女能顶半边天。120年前中西女性的相惜之情通过中英文字沉淀至今,成为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一笔财富,也能化成一股激励新时代揭阳女性创造人生价值的精神力量。
【记者】林捷勇
【作者】 林捷勇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 客户端
来源:南方 - 创造更多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