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白鹿原在田小娥死后谁仍要崛起(一个妇女田小娥的抗争)

白鹿原在田小娥死后谁仍要崛起(一个妇女田小娥的抗争)亲密关系的缺失,让田小娥十分渴望拥有真正的情感归属。后来,田小娥遇到了来郭举人家做麦客的“黑娃”(鹿兆谦),年轻力壮的黑娃,浑身散发着荷尔蒙的气息。两人就像干柴烈火,很快就偷偷结合在一起。嫁给郭举人的田小娥,在“吃饱穿暖”等生理需求的层次,当然是得到了满足。随着物质生活的丰盛,她渴望实现“情感与归属”上的需求,但丈夫郭举人显然无法给予她亲密关系方面的关怀。她只是郭举人的小老婆,郭举人对她没有一丝关于“爱情”方面的温存,只是把她当做一个“工具人”,每月只会进她房间2次,精神层面的交流,更是无从谈起。田小娥本是秀才之女,颇有几分姿色,远远一看就是美人胚子。令人惋惜的是,她爹唯利是图,把她嫁给了年老的郭举人,虽然田小娥在郭举人家里,吃喝不愁。但是年迈的郭举人,显然满足不了她对于亲密关系的需要。在《人类激励理论》中,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了需求层次理论,人的需求就像一个金字塔结构,从低至高,分别是

《白鹿原》是知名作家陈忠实的长篇小说,故事背景十分宏大,人物关系错综复杂,讲述的是民国时代,白鹿村两大家族在时代变迁中的势力角逐与变迁。在这个大故事框架下,作者对几个主要女性角色的刻画,集中反映了当时的语境下,妇女遭受压迫、与欲望抗争的自我觉醒之路。

其中,《白鹿原》里的田小娥,是很多读者都难以忘怀的角色。本文就从“风情万种”的田小娥说起,谈谈女性的自我觉醒之路。

白鹿原在田小娥死后谁仍要崛起(一个妇女田小娥的抗争)(1)

《白鹿原》田小娥的抗争,揭开赤裸裸的人性与欲望,结局太现实

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解读田小娥与欲望的抗争之路

田小娥是《白鹿原》里极具争议性的人物,她的经历十分坎坷。

田小娥本是秀才之女,颇有几分姿色,远远一看就是美人胚子。令人惋惜的是,她爹唯利是图,把她嫁给了年老的郭举人,虽然田小娥在郭举人家里,吃喝不愁。但是年迈的郭举人,显然满足不了她对于亲密关系的需要。

在《人类激励理论》中,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了需求层次理论,人的需求就像一个金字塔结构,从低至高,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情感和归属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该理论认为,人会随着自我精神的觉醒和生活环境的变化,逐步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而田小娥的抗争之路,基本是沿着这个需求层次框架展开的。

白鹿原在田小娥死后谁仍要崛起(一个妇女田小娥的抗争)(2)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嫁给郭举人的田小娥,在“吃饱穿暖”等生理需求的层次,当然是得到了满足。随着物质生活的丰盛,她渴望实现“情感与归属”上的需求,但丈夫郭举人显然无法给予她亲密关系方面的关怀。她只是郭举人的小老婆,郭举人对她没有一丝关于“爱情”方面的温存,只是把她当做一个“工具人”,每月只会进她房间2次,精神层面的交流,更是无从谈起。

亲密关系的缺失,让田小娥十分渴望拥有真正的情感归属。后来,田小娥遇到了来郭举人家做麦客的“黑娃”(鹿兆谦),年轻力壮的黑娃,浑身散发着荷尔蒙的气息。两人就像干柴烈火,很快就偷偷结合在一起。

田小娥当然知道郭举人家法甚严,如果她和黑娃的私情败露,两人都不会有好下场。但是她显然不后悔,她对黑娃说,“跟你有了这一遭,以后就是死也满足了”。

白鹿原在田小娥死后谁仍要崛起(一个妇女田小娥的抗争)(3)

《白鹿原》田小娥的抗争,揭开赤裸裸的人性与欲望,结局太现实

黑娃的出现,一下子激发了田小娥对情感归属的心理需求。经过这次自由爱恋,她明白,原来这个世界上,还有比“吃饱穿暖”更令人快乐的事情,那就是情感上的亲密关系。这是田小娥精神觉醒的萌芽:女人不一定是男权的附属品,女人也可以自由追求自己的幸福。从这一层面来说,田小娥敢于突破这一壁垒,在当时的时代环境下,已经算是一次可贵的抗争之举。

后来,田小娥和黑娃的事情败露,郭举人休掉了田小娥,将她赶出家门,而田小娥的爹爹又不要她。此时的田小娥无家可归,连最底层的生存需求,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威胁。

好在黑娃也是一个负责的男人,他把田小娥领回白鹿村,想娶她为妻。但是恪守“仁义礼智”的白鹿村,怎么可能愿意接纳田小娥这个“不检点的女子”?族长白嘉轩,是白鹿原的话语权拥有者,他决不允许黑娃和田小娥进祠堂成亲。按照当时的封建礼教,没有进祠堂拜过祖宗的婚事,是名不正言不顺的。

白鹿原在田小娥死后谁仍要崛起(一个妇女田小娥的抗争)(4)

《白鹿原》田小娥的抗争,揭开赤裸裸的人性与欲望,结局太现实

田小娥决定跟黑娃离开白鹿原这个“大家族”,到村口买了一个破窑洞,两人私定终身,结为夫妻。黑娃做些农活、帮人打零工,田小娥则在家养鸡养鸭,洗衣织布。两人年轻力壮,不到一年光景,便存了一些积蓄,把寒窑修缮一下,环境有所改善,生活也算自给自足。

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此时的田小娥应该是非常幸福的,她至少实现了前3个需求层次的满足:生理需求、安全需求以及情感归属需求。两人男耕女织,精力充沛,自然吃喝都不愁,而有黑娃的庇护,田小娥也处于一个相对安全的环境中,加上两人是自由恋爱的结合,真心相爱,你侬我侬。

白鹿原在田小娥死后谁仍要崛起(一个妇女田小娥的抗争)(5)

《白鹿原》田小娥的抗争,揭开赤裸裸的人性与欲望,结局太现实

从这一情节来看,田小娥不进祠堂,不顾流言蜚语,依然选择跟黑娃相爱相守,这是她与命运的第二次抗争。这背后,隐隐约约映透着一个女性在传统家长制的禁锢下,大胆追求个人自由的觉醒之路。就连白鹿村的知识青年鹿兆鹏,见到黑娃,都夸他们是白鹿原上第一对追求自由爱情的夫妇。在闭塞守旧的白鹿原,田小娥的抗争,至少存在一点突破性:冲破了封建礼教里传统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束缚,不顾家长反对与族规限制,大胆地为自由爱情结合在一起。

在那个时代,绝大多数女性终其一生,也从未跳出传统家长制的束缚与禁锢,能像田小娥这样达成前3个需求层次满足的女性,已属罕见。

白鹿原在田小娥死后谁仍要崛起(一个妇女田小娥的抗争)(6)

《白鹿原》田小娥的抗争,揭开赤裸裸的人性与欲望,结局太现实

人有欲望不可怕,可怕的是为了欲望不择手段

田小娥的幸福生活,并没有持续很长时间。黑娃闯了祸,得罪了县里的大人物,他远走高飞,留下田小娥独守窑洞。在那个旧时代,女性没有工作机会,一个没有男人的家,就像一把伞没有了“主心骨”。田小娥的世界,轰然变暗。她失去了经济来源,连吃喝都成了问题。村里的混混,见田小娥一个弱女子独居窑洞,时不时在窑洞门口对田小娥说着“轻浮之语”。

田小娥明白,赶快让黑娃回来,自己才能活下去。于是她找到白鹿村的乡约鹿子霖,请他帮忙为黑娃“说情”,这样黑娃就有回来的可能。鹿子霖一口答应帮忙想办法,几天后却来到田小娥的窑洞里,说“这事得睡下说”。已经穷得揭不开锅的田小娥,只能把鹿子霖当做最后的依靠,委身于他,以维持一时温饱。

白鹿原在田小娥死后谁仍要崛起(一个妇女田小娥的抗争)(7)

《白鹿原》田小娥的抗争,揭开赤裸裸的人性与欲望,结局太现实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只有满足了基础层次的生理需求,才有可能去追求更高层次的情感需求。此时的田小娥,解决生存问题才是她的首要需求,所以她其实没得选,我们甚至无法苛责她。因为,先活下去,是她的唯一选择。

后来,田小娥在鹿子霖的蒙骗下,去勾引族长白嘉轩的长子白孝文。鹿子霖故意把这桩丑闻揭露出来,让白孝文名誉扫地,令族长白嘉轩颜面无存。白孝文被绑在全族人面前示众,按照族规接受族长的鞭打。经此一事,白孝文丧失继承族长的资格,鹿子霖的目的达到了。

田小娥知道事情的真相后,意识到自己“做了坏人”,她恍然大悟,原来白孝文是真心对她好的,一切都是鹿子霖的“局”。田小娥愤怒地与鹿子霖决裂,狠狠地骂了鹿子霖,把他赶出了窑洞。作为一个孤苦无依的弱女子,不顾后果,敢于跟鹿子霖“闹掰”,已经是她的大突破。毕竟在当时,鹿子霖为她提供了经济来源,两人一决裂,就意味着她重新陷入生存困境。

白鹿原在田小娥死后谁仍要崛起(一个妇女田小娥的抗争)(8)

《白鹿原》田小娥的抗争,揭开赤裸裸的人性与欲望,结局太现实

后来,田小娥接纳了落魄的白孝文,两人经历了一段相依为命的时光。在某种意义上,田小娥是白孝文的启蒙者和救赎者。白孝文从小在白家严苛呆板的环境下成长,天性被长久压抑,而田小娥的出现,让他突破桎梏,实现个性的解放,这也为白孝文后来的飞黄腾达埋下了种子。

故事的结尾,黑娃的父亲鹿三,认为黑娃和白孝文的堕落,都是田小娥“作的孽”。在一个傍晚,鹿三拿起梭镖,从背后刺死了田小娥。田小娥带着遗憾与悲愤,离开了这个世界。

白鹿原在田小娥死后谁仍要崛起(一个妇女田小娥的抗争)(9)

《白鹿原》田小娥的抗争,揭开赤裸裸的人性与欲望,结局太现实

有读者说,田小娥是一个在欲望中随波逐流的人。但事实上,也许我们对田小娥苛责太多了。人类有两项基础大欲:吃和性。吃代表着生存的本能,性代表着繁衍的本能。如果基础欲望没有实现,高尚品德就如同空中楼阁。毕竟,人类是从动物进化而来的,原始的欲望根植于人类基因深处。

所以,人有欲望不可怕,可怕的是为了欲望不择手段。

田小娥从未害过任何一个好人,也从未因为欲望做过任何伤天害理的事。相比田小娥,白鹿原的那些男人们,才是虚伪与欲望的化身,他们表面上是清心寡欲的正人君子,背后却是勾心斗角、伤天害理的真小人。

白鹿原在田小娥死后谁仍要崛起(一个妇女田小娥的抗争)(10)

《白鹿原》田小娥的抗争,揭开赤裸裸的人性与欲望,结局太现实

「综评」

在与黑娃和白孝文两个男人的的情感“纠葛”中,田小娥实际上承担了“启蒙者与牺牲者”的角色。她让黑娃变得更成熟,使白孝文突破了自己的软弱。在故事的后半段,黑娃和白孝文,都经历了人生的辉煌时刻,纷纷当上了县里的大人物,黑娃新娶了出身于书香门第的妻子,重新拜祠堂,学为好人。

《白鹿原》的叙事背景在民国时代关中平原一个传统乡镇上,时代背景和地理环境决定了人文素养,在当时的生存环境中,女性处于对男性的依附地位,思想新潮尚未触及乡镇地域,“三从四德”、“内外有别”的古老教条,依然是约束妇女们的道德准则。

诚然,田小娥与黑娃、鹿子霖、白孝文的情感纠葛,仍然是绕不开人之基础大欲:生存和繁衍(性)。在内外交困的旧时代,饥荒与战乱交替袭来,物质贫瘠的生存环境,奠定了精神世界的荒芜,大多数女人能实现温饱已属不易,要实现马斯洛需求层次中的情感归属等更高层次需求,简直就是奢望。

白鹿原在田小娥死后谁仍要崛起(一个妇女田小娥的抗争)(11)

《白鹿原》田小娥的抗争,揭开赤裸裸的人性与欲望,结局太现实

绝大多数女性隐匿在男性背后,沉默、隐忍、默默付出,无声地影响着身边的男人。在古典的两性关系中,女性往往总是扮演牺牲的角色,而男性则从女性的牺牲中收获成长和觉醒。《白鹿原》中的几个女性角色,均属于“默默付出、牺牲自我”的范畴。白孝文的媳妇,用自己的死,换来了白孝文的一丝怜悯。白孝义的媳妇,则靠牺牲自己的贞节,掩盖丈夫不育的丑事,保住了白家的“脸面”。

与这几个女人相比,田小娥的抗争已经实属不易,她敢于踏出郭举人家门的那一步,就已经是她追求个人价值的突破。要知道当时,男人三妻四妾还是常态,有多少女性,一旦嫁入深宅大院后,就从未有过逃离的想法,他们一辈子和一群女人争风吃醋,只为争夺一个自己并不爱的老男人的一点点宠爱。

白鹿原在田小娥死后谁仍要崛起(一个妇女田小娥的抗争)(12)

《白鹿原》田小娥的抗争,揭开赤裸裸的人性与欲望,结局太现实

田小娥能够在这样的时代语境之下,仍葆有本能的抗争意识,追求“更好”的生存现状与个性自由,已经突破了她所在的圈层壁垒。

田小娥的抗争,最终让她走向了毁灭,《白鹿原》的作者陈忠实正是通过田小娥的悲剧,告诉我们一个真相:在物质贫瘠和男权高高在上的旧时代,个体女性的抗争,无疑是水中捞月,走向失败是必然的。但就算是失败,田小娥这个抗争角色的塑造,仍然是《白鹿原》中的一支鲜亮旗帜。因为抗争本身,就是意义,它意味着女性的自我意识已经觉醒。

所谓人性,都绕不开两项基础欲望:吃和性。在物质贫瘠的年代,对于深陷绝境的人来说,不作恶就已经是莫大的善良。

参考文献:

《欲望的演化》戴维巴斯

《白鹿原》陈忠实

《人类激励理论》马斯洛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