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传统桂剧(你是否了解过桂剧)
广西传统桂剧(你是否了解过桂剧)什么是桂剧?“桂剧” 起源让文化的传承得以延续。感受历史长河中沉淀下来的文化遗产原来这么美。
追寻文化背后的故事,
发现传统文化的价值,
我们寻找桂剧的足迹,
让更多的人了解它们,
让文化的传承得以延续。
感受历史长河中沉淀下来的文化遗产
原来这么美。
“桂剧” 起源
什么是桂剧?
桂剧用桂林方言演唱,唱腔委婉动人、清澈明亮,表演侧重做工,注重以细腻而富于生活气息的表演手法塑造人物,具有浓郁乡土气息。
图源 | 广西卫视民族文化
桂剧作为广西著名本土戏曲,流行于广西桂林市、柳州市、贺州市、河池市一带及梧州市部分官话地区,波及湖南南部地区与广东西北隅。
桂剧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广西人民的喜爱,但桂剧并不是直接从广西本土发展起来的,在其漫长历史当中,经历了数次演变和更新,最终共同形成了当前桂剧的主要形态。
图源 | 广西卫视民族文化
桂剧在明末永历年间(1650年左右)就已流行。且和徽戏的关系很大,祁剧更有密切的关联,它们不但有百分之六十以上的剧目相同,而且可以同台演出。
而又有学者认为,“最早的桂剧是由祁剧演变而来的。”清乾隆年间,大量的祁剧戏班在广西地区进行表演,逐渐演变形成桂剧,其中主要有地理、历史以及文化三方面因素。
欧阳予倩认为:“桂剧的底子是徽班戏,以后又与祁阳戏结合成了现在的形式,无论从声腔、剧目、表演等方面讲,都是可信的……”
总体来说,桂剧汲取祁剧、京剧、昆曲等剧种的声腔和表演艺术,唱做念舞俱重,尤以唱工细腻、做工传神见长。
▲桂剧《战 金 山》——
旌旗招展,金鼓雷动,战事紧急,士气高昂,梁红玉一身戎装,身手爽利,边舞边唱一支【石榴花】,尽然展现巾帼英雄的飒爽英姿。
“桂剧” 发展
晚清时期,桂剧史上公认的对桂剧编创最大贡献的是唐景崧。
唐景崧是桂林灌阳县新街乡江口村人,是清朝时期爱国英雄,中日甲午战争抗日将领、文化名人、桂剧创办人、广西第一张报纸创办人。
唐景崧,字维卿,广西灌阳人。同治年进士,授吏部主事。法越事起,自请出关赴越南招刘永福黑旗军内附。以功赏四品卿衔,中法战争爆发,张之洞令其募勇入关,编立四营,号景字军,入越参加抗法斗争。战争结束后,率军回国。以功"赏花翎,赐号迦春巴图鲁,晋二品秩,除福建台湾道。后迁布政使,署理台湾巡抚。甲午战后,拒不割弃台湾,台湾军民成立民主国,推唐为大总统领导抗日。当日军攻占台北,唐便携款内渡。此后回桂林闲居,不再出仕。
19 世纪末20世纪初,曾任台湾巡抚的唐景崧,在1895年甲午战争失败后回到家乡桂林,官场失意的他移情于桂剧,醉心于戏剧改革,在榕湖南岸建五美堂别墅,组织“桂林春班”,他亲自写剧本编曲,还组建戏班子登台演出,招收了30名女学徒,桂剧从此有了女演员,桂剧几经兴衰,流传至今,唐景崧的功劳不可抹煞。
他将在社会大舞台未演完的壮怀激烈,化作了桂剧的低吟浅唱,六、七年间先后创作了40出桂剧剧本,合称《看棋亭杂剧》,直到1903年病故。唐景崧也被誉为“桂剧第一剧作家”。
桂剧《王三打鸟》
唐景崧无疑是开启20世纪中国戏曲现代化的先驱者,他不自觉的桂剧创作实践有力地推动了清末桂剧的繁荣与发展。
唐景崧的桂剧创作不仅改变了桂剧剧目都来自其他剧种的局面,而且对桂剧编创艺术有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唐景崧桂剧创作体现在注重从主题角度增加剧情和组织戏剧结构来表达自己对主题的理解,从演出角度和效果出发创作剧本,顺应历史潮流。
如今,在唐景崧出生的灌阳县,这份传承一直延续了下来,桂剧已经成为了灌阳县一张响亮的文化名片。
在文化部公布的2014—2016年度“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名单中,灌阳县荣获“中国桂剧之乡”殊荣。经过多年的传承发展,桂剧已成为灌阳人民茶余饭后、休闲娱乐哼唱的曲调。
当地无论生日庆典、婚丧嫁娶、逢年过节等重大日子,都会请上桂剧班子唱戏。
20世纪50至80年代,灌阳桂剧发展达到了巅峰,编创出一大批新编桂剧优秀剧目,如《工农一家亲》(1972)、《战磐山》(1973)、《瑶山红梅》(1976)、《野玫瑰》(1978)、《瑶王纛(dào)》(1984),等等,多次参加桂林市桂剧调演,并到邻近广大的县(区)巡回演出。其中,尤以《瑶王纛(dào)》的影响最大,曾在桂林桂剧界引起轰动。
“桂剧” 改革
而后来到了民国时期,这个时期是桂剧的发展时期,桂剧演出兴盛,名家迭出。
抗战时期马君武和欧阳予倩的桂剧改革极大地推动了桂剧的兴盛,桂剧开始转变成注重思想性、艺术性与社会影响的地方剧种。
尤其是欧阳予倩的桂剧改革产生了积极深远的影响。20世纪30年代初,桂剧的发展就受到当时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关于桂剧前途的论争和试演活动促使马君武对桂剧进行改革。
马君武认为桂剧改革必须从整理旧本入手,他整理收集了数百种桂剧剧目,为后来桂剧旧本整理奠定了基础。
欧阳予倩先生
欧阳予倩则是全方位的改革。改革措施有整理和编创剧本,对演出形式进行革新,建设高水平剧团和现代化剧场,创办戏校和培养专门人才,清算“明星制”等。
参加西南剧展的全体戏剧工作者开幕后的合影,图源:中央广电总台中国之声
其中《木兰从军》《桃花扇》《渔夫恨》《人面桃花》被公认为抗战时期桂剧的“四大名剧”。
▲桂剧《人面桃花》——
花容粉黛,玉面郎君,云水为媒,彩蝶为引,邂逅十里花海。
桂剧发展过程中曾有过不同版本的《人面桃花》,包含着一代代桂剧前辈艺术家、包括欧阳予倩等剧作家都对这一经典题材和桂剧艺术的理解。
“桂剧” 现状
1960年至1970年末,传统戏剧遭遇禁演,让桂剧慢慢的淡出了大众的视线。
到了改革开放时期,传统戏剧恢复演出,桂剧艺人们重拾传统,桂剧才逐渐回归到了大众的视野。
▲桂 剧《拾 玉 镯》——
暖阳村居,青春正好,二八佳人,在自家门口描花绣朵,天真动人。
《拾玉镯》是桂剧最具代表性的剧目之一,桂剧大师尹曦就以一剧《拾玉镯》得到了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央领导人的接见,成为与常香玉、红线女、陈伯华齐名的“中南四大名旦”。
2006年,桂剧被录入中国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由于影视传媒技术以及数字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桂剧与其他传统剧种一样,受到了严重的冲击。
了解、喜欢桂剧的人越来越少,许多传统剧目与桂剧技艺面临失传和埋没的危机,不过近几年随着大众对非物业文化遗产的关注,以及戏曲演出的恢复,国家的大力推动下,大众对桂剧的喜爱程度和接受程度比以往有了明显的增长。
2021年5月21日,第30届中国戏剧梅花奖颁奖晚会在南京江苏大剧院举行。
桂林市戏剧创作研究中心桂剧演员伍思亭,凭借桂剧《马前泼水》荣获戏剧表演艺术最高奖“梅花奖”。
作为“中国桂剧之乡”的桂林灌阳县就十分重视桂剧的传承和发展工作,采取了许多方法和措施。
图源 | 广西卫视民族文化
▶一是组建桂剧团,定编定人定资金。
▶二是加强培训。邀请广西区、市桂剧团老师到灌阳培训,或者派人员到区、市剧院专业培训,一年至少培训四期以上。
▶三是扶持农村桂剧团队。在道具、服装、舞台维修等方面有针对性地进行补偿,并对其进行相关技术培训和指导,不断提高他们的演技。通过扶持,目前灌阳能正常开展演出的团队有8个。
▶四是鼓励编纂人员走向社会,结合灌阳特色编写桂剧剧本。结合灌阳丰厚的历史文化和建设小康社会的多姿多彩的生活进行创作;创作上不仅要保留有传统桂剧的表演风格,而且融入现代歌舞一些元素,使传统戏曲与现代戏曲兼融。
▶五是修建桂剧大剧院。桂剧大剧院建设项目,已经列入桂林市国际旅游胜地建设重大项目规划和设计。
▲新编历史桂剧《七步吟》——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一首流传千古的《七步吟》,温婉中带有悲情,刻画着一个汉末三国时期,群雄角逐的时代印记,叙说了一个扣人心弦的千古奇闻,是人性深处呼唤和谐的历史故事。
▲桂剧《花桥荣记》——
一碗碗的桂林米粉,凝聚着在台北的广西人浓浓的乡愁。
根据白先勇同名小说《花桥荣记》改编,讲述了桂林百年米粉老店“花桥荣记”在台北开张,借着一碗桂林米粉,汇聚了老板娘、李半城、覃癫子、卢先生、陈师傳等人浓郁的乡愁,他们每人将前半生的故事遗留在了大陆广西,如今只能在台北的“花桥荣记”惺惺相惜,抒发着思念和追忆。
山水有梦,广西有戏。
若有机会,
不如,
去感受一下桂剧的魅力吧~
信息来源 | 一键游广西 桂林有戏 桂剧文化 兴进·漓江壹号 桂林生活网 中央广电总台中国之声 广西卫视民族文化 青林知青 爱村游 今日灌阳
综合整理 | 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
编辑设计 | 罗琳 黄伊莹
校对 | 甘维良 凌雪丽
责编 | 雷鑫莹
总编 | 才巍 李志雄
运营 | 广西文化和旅游创新发展中心
文中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做公益分享,
如有侵权,请联系文旅君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