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之所以崇拜偶像他们是因为(当我们谈论偶像时)
我们之所以崇拜偶像他们是因为(当我们谈论偶像时)直到有一天,屠呦呦获诺得贝尔奖,钟南山院士奔赴抗疫最前线,我们才注意到,喔,原来还有科学家。后来,我们逐渐长大。我们在题海里扑腾,在大学里打闹,在社会上跌跌撞撞。我们开始崇拜富豪,崇拜球星,崇拜歌手、演员、明星,却再也想不起科学家。可是“科学家”是什么样的呢?“科学家们”都在干什么的呢?小时候的我们,并不知道。我们只知道那是一群很厉害很厉害的人,也是全世界最最聪明的人。于是,我们梦想着,有一天,我们也能成为科学家。
我们崇拜的偶像,当然可以是科学家
“长大后,我要当科学家。”
小时候,说过这样的话吗?
如果没有说过,我想你也一定听过。
可是“科学家”是什么样的呢?“科学家们”都在干什么的呢?
小时候的我们,并不知道。
我们只知道那是一群很厉害很厉害的人,也是全世界最最聪明的人。于是,我们梦想着,有一天,我们也能成为科学家。
后来,我们逐渐长大。我们在题海里扑腾,在大学里打闹,在社会上跌跌撞撞。我们开始崇拜富豪,崇拜球星,崇拜歌手、演员、明星,却再也想不起科学家。
直到有一天,屠呦呦获诺得贝尔奖,钟南山院士奔赴抗疫最前线,我们才注意到,喔,原来还有科学家。
可是,关于“科学家是什么样?”这个问题,这么多年过去了,我们还是没有答案。
他们究竟是天赋异禀,还是后天勤奋?
他们是少言寡语,还是热情开朗?
他们从小就立志要做科学家吗,还是只是碰巧成为了科学家?
他们是否都是年少成名,一路接受鲜花和掌声,还是半生艰辛,厚积薄发?
他们是否成长于书香门第,抑或来自穷乡僻壤?
他们是否也曾像我们一样,对未来迷茫,对现状无奈?
……
看完这本书,我发现,这些都是,但这些又不全是。
他们可能成长环境不同,教育背景不一,职业发展迥异,但他们一定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纯粹。
因为纯粹的专注,所以可以一天24小时投入研究;
因为纯粹的热爱,所以即便在潦倒窘迫的相当长时间内,仍旧不舍研究;
因为纯粹的好奇,所以坚持要去解决最困难最复杂的问题;
因为对真理纯粹的追寻,所以不会因困难放弃,因权威妥协,更不会因利益而作假。
他们是一群,对世界抱有强烈的好奇,用自己极致的热情,去纯粹追求真理、改变世界、探索世界、发现世界的人。
这样的一群人,当然可以是我们崇拜的偶像。
比起偶像,更应追崇偶像精神
这是一个物欲横流,充满诱惑的时代;
也是一个信息爆炸,难有秘密的时代。
在这个时代,无数明星、作家、教授、企业家昨日还在聚光灯下接受鲜花和赞美,
今日就可能成为微博头条,甚至出现在法治新闻。
他们曾经也是许多人的偶像,是许多人平凡生活中努力奋斗的精神依靠和点点星光。
可是有一天,却忽然轰塌。
于是,我们不禁要问:这个时代还需要偶像吗?
“偶像”是什么呢?
是我们想要成为的人?还是我们希望成为的人?
可是,世界上真的有那么一个“完美的人吗?”
事业、性格、性情、三观、道德品质,甚至脾气喜好都值得被追随、模仿?
即便他是科学家!
或许,比起偶像,我们更应追崇的是偶像精神。
我们不必寻找一位完美的偶像,我们寻找的是一种激励我们的精神。
正如我非常感动于书中张益唐的故事。
他在长达二十年的时光里默默无闻,甚至有点孤僻古怪,但即便事业低迷,甚至生活困顿,他也仍旧没有放弃对数学的研究。于他而言,“数学既是依靠又是梦想,既是逃离现实的手段又是最终的目的。”那时的他,应该从没想过,多年后,他会成功解决“孪生素数猜想”这一困扰人类几千年的问题。也不会想到,自己58岁时会震惊整个数学界,赢得无数的鲜花和追捧。
但是,如果你问我,想要成为他吗?
我一定会坚定地回答你:不会。
因为,我不想成为一个朋友眼中的怪的;不想成为一个住在海边三年,却只看过一次海的人;不想经历二十年黄金时光的困顿曲折。
但我却真真实实在他身上感受到了我希望自己具备的精神:纯粹。
找到自己内心纯粹的热爱,然后纯粹地去追求。
不要因为挫折而放弃,不要因为金钱而改变;不要因为无人关注而离开。结果可能会回报给你,也可能不会,但那有什么关系呢?追寻答案的这个过程,你就已经获得了依靠和幸福。
永远保持纯粹,这就是科学家带给我的偶像精神。
也许有一天,书中这十位科学家会有人爆出丑闻,会有人跌落神坛。但这份偶像精神,会一直指引我忠于内心,勇敢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