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愿你余生有一个知己真好(寻觅知己的这一生)

愿你余生有一个知己真好(寻觅知己的这一生)详实的琐碎的笔触,将一个少年的一生缓缓铺开,将延津城众生的故事娓娓道来。剃头的,杀猪的,卖豆腐的,当厨子的,教书的……一个个职业,一代代人,平静如水的岁月里,他们勤劳踏实地生活着,心中都有各自的小算计,都有各自的善良与真诚,都有各自的孤独与寂寞,每个人都独一无二,却又平凡着。他可以因现实的利益而改变信仰——本来就没有信仰。信主后,老教士老詹把杨百顺的名字改作杨摩西,倒插门后名字就变成了吴摩西,最后改为罗长礼,是为了纪念年少最为崇拜的喊丧人罗长礼,就把自己的名字改了,在陕西找到了灵魂的安宁,度过了自己的一生。上部"出延津记"讲述的是在二十世纪前期的河南延津,吴摩西为了寻找与人私奔的老婆,在路上失去唯一能够"说得上话"的养女,为了寻找她,他不得不走出延津;下部"回延津记"记述了吴摩西养女巧玲的儿子牛爱国,同样为了寻找与人私奔的老婆,走向延津的故事

《一句顶一万句》是河南作家刘震云重要作品,分为两部:《出延津记》与《回延津记》。分别讲述了吴摩西和牛爱国两个人的故事,作为吴摩西养女和牛爱国母亲的曹月娥将两个故事连在一起。吴摩西是为了找跟人跑了的老婆出延津城,牛爱国是为了找跟人跑了的老婆回延津城,一来一去,跌宕百年。

可是,说是为了找老婆,却又不是为了找老婆。吴摩西真正寻找的是自己的养女巧玲(即曹月娥),牛爱国是去找她母亲遗失在时光里的故事。他们真正寻找的,是一生都没有从生活环境和生活际遇里找到的知音。

颠沛流离的半生,就是为了寻找一个知音,排遣掩藏在时光里的孤独。可谓:芳草易见,知音难寻。

愿你余生有一个知己真好(寻觅知己的这一生)(1)

01 芳草易见,知音难寻。

上部"出延津记"讲述的是在二十世纪前期的河南延津,吴摩西为了寻找与人私奔的老婆,在路上失去唯一能够"说得上话"的养女,为了寻找她,他不得不走出延津;下部"回延津记"记述了吴摩西养女巧玲的儿子牛爱国,同样为了寻找与人私奔的老婆,走向延津的故事。

故事情节简单,却回味悠长。穿插在故事里的一个个父老乡亲与亲人朋友,身上透着一股子河南老乡的朴素味道。乡土气息的话语使得一切似乎曾经发生,书中人物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牵着我们那颗同样孤独脆弱、敏感透明的心。

吴摩西其实不叫吴摩西,他叫杨百顺,他也叫杨摩西,后来他改名叫罗长礼。杨百顺从小就不和父亲亲近,想上学却被父亲用假抓阄给骗了。他起初不知情,就开始跟他爹在家做豆腐。后来得知上学真相,与父亲彻底闹翻,离家出走。离家之后的短短几年里,剃头、杀猪、挑水、种菜、蒸馍样样都干过。他被动的被命运随意地改写着人生,没有什么必须坚守的东西。

愿你余生有一个知己真好(寻觅知己的这一生)(2)

他可以因现实的利益而改变信仰——本来就没有信仰。信主后,老教士老詹把杨百顺的名字改作杨摩西,倒插门后名字就变成了吴摩西,最后改为罗长礼,是为了纪念年少最为崇拜的喊丧人罗长礼,就把自己的名字改了,在陕西找到了灵魂的安宁,度过了自己的一生。

详实的琐碎的笔触,将一个少年的一生缓缓铺开,将延津城众生的故事娓娓道来。剃头的,杀猪的,卖豆腐的,当厨子的,教书的……一个个职业,一代代人,平静如水的岁月里,他们勤劳踏实地生活着,心中都有各自的小算计,都有各自的善良与真诚,都有各自的孤独与寂寞,每个人都独一无二,却又平凡着。

每个人身边都有亲朋好友,然而内心的独白却常常无人可说。吴摩西是孤独而寂寞的,延津城的人们也大都孤独而寂寞,寂寞是生命永恒的主题。

"我相信这不是我一个人的经历:傍晚时分,你坐在屋檐下,看着天慢慢地黑下去,心里寂寞而凄凉,感到自己的生命被剥夺了。"作家王小波在《沉默的大多数》一书中如是说。

愿你余生有一个知己真好(寻觅知己的这一生)(3)

02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孤独寂寞的人远不止延津城里的人们,还有延津城外,山西沁源的牛爱国也是一腔心意无处诉说。从前他以为,他有三个说得着的朋友:一个是冯文修,一个是杜青海,一个是陈奎一。"说得着的人"不是说仅仅是可以把私心话说与他人听,而是听到的人理解牛爱国说话的意思,能帮他把事情捋顺了,能帮他出主意。最最重要的是,能得知牛爱国自己内心深处的真实意思。牛爱国说话前是不知道自己的心意的,和朋友说完话,捋清意思,也就明白自己应该干什么,想要干什么了。

那么这三个朋友就不仅仅是朋友了,还是难觅的知音。然而知音难寻,却容易失去。牛爱国的三个知心朋友,或因为误传闲话,惹起误会;或因为境遇不同,难以再见。最后知音朋友不在知音。

吴摩西从来没有觅得知音,好不容易找到一个"说得着"的养女巧玲,却在寻妻路上不慎丢失,从此知音再难觅;牛爱国年轻时找到了三个知音,却也一一失去,知音不仅难觅,也难以保存。命运给予的偶然不幸强行抹去曾经的无话不谈,时事变迁慢慢腐蚀掉曾经的心意相同,从知音到普通朋友,再到巷陌路人;正如曾经从萍水相逢到亲密朋友,再到此生知音。

也许,我们不能找到所谓的一生一世的知音,但是人生路上,一路前行一路寻找,在人生的每处风景都有知音相伴。正如高适劝勉友人的话语:"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愿你余生有一个知己真好(寻觅知己的这一生)(4)

我们虽然孤独,但永远都在试图摆脱孤独。因此,我们在寻找知音,也是在寻找自己。孤独的灵魂与另一个孤独的灵魂紧紧相依,无话不谈,心意相通,此时我们是知音,我们是同一个人。

书中除了两个主角,还有一个人的命运也深深的牵动了我的心,那就是塾师老汪。老汪,一个教书先生,讲解《论语》因得不到知音而落泪,一生都没有遇到"说得着"的人,他只能在荒野暴走以纾解心情。老汪原以为自己不喜欢淘气的小女儿灯盏,故她掉到水缸里淹死的时候老汪也没有特别伤心,直到数日后看到灯盏留在没有吃完的月饼上那个小小的牙印,他才异常伤心,对着淹死女儿的水缸放声痛哭。

一生都没有从生活环境和生活际遇里找到知音的老汪,在他女儿死后,也就是说,从血缘这种命定的亲近关系里寻找知音的路被堵死了,他才彻底灰了心,所以他只能离开,一直向西,远走他乡,跑到甘肃,去捏小面人,捏哭泣的小媳妇面人。

愿你余生有一个知己真好(寻觅知己的这一生)(5)

《一句顶一万句》是河南作家刘震云的代表作,被誉为"中国版的《百年孤独》"。书中"出延津记"和"回延津记"表面上看主要是在讲杨百顺和牛爱国两个人的历史,但只要对之细细咀嚼与回味,便会明白实际上是在讲"孤独"的历史。 "孤独"世代相传,祖辈的故事在后辈的身上重演,祖辈的"孤独"也在后辈身上的延续。

马尔克斯在《百年孤独》里写道:"无论走到哪里,都应该记住,过去都是假的,回忆是一条没有尽头的路,一切以往的春天都不复存在,就连那最坚韧而又狂乱的爱情归根结底也不过是一种转瞬即逝的现实。"孤独是生命的常态,我们不必逃避孤独,惧怕孤独。何不与孤独做朋友,孤独地寻找知音,孤独地平淡生活,孤独地成就自我,"跟孤独签订体面的协议"。

愿你余生有一个知己真好(寻觅知己的这一生)(6)

03 一朝相知,终身知己。

读这本书,让我想到了我高三那段孤独清冷的日子,每天过着固定的程式,在学校学习,在家休息,在路上奔波。和父母有代沟,弟弟妹妹尚且年幼,心中满腔的紧张和不安,到了嘴边只能说:"妈,我今天早点睡","爸爸,最近学习挺努力的,感觉有进步",看着父母欣慰的笑容,我也艰难地附和着笑了,可是内心的孤独不减反增。

学校的闺蜜朋友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心事,或因为成绩不佳而难过,或因为失去男友而伤心,我的孤独与难言的寂寞,在真真切切的事件面前只好暂时放下。我掩饰去我眼底的悲伤与脆弱,转身拍拍朋友的肩膀,告诉她,别难过,有我在。

可是,当我放下习题,看着空无一人的教室,背上书包,行在路上,孤独感便慢慢爬上我的心头,侵蚀我的心灵,高考的压力席卷我的心头,无人可说的寂寞静静的矗立在一旁,虎视眈眈。那段艰难的岁月,至今想来,仍然心痛难忍,心疼当时的自己。然而,孤独没有打败我,它成就了我。不仅仅是令人满意的高考成绩和心仪的学校,还有再也不惧怕孤独的强大心灵。我始终相信人间的美好,会有孤独的时刻,但是风雨之后现彩虹,到了大学,我遇到了我的知己——舍友艺纯。

我与她分享那段不太明媚的时光里的故事,她与我诉说她年少时的心事,我们也憧憬未来,我们共担风雨。周国平说:"孤独是人的宿命,爱和友谊不能把它根除,但可以将它抚慰。"诚如是言。

愿你余生有一个知己真好(寻觅知己的这一生)(7)

04 结语

吴摩西、牛爱国、延津城的父老乡亲、我和千千万万孤独的人,我们没有什么不同,我们都们都生而孤独,我们亦渴望知音。"年少的时候,我觉得孤单是很酷的一件事情。 长大以后,我觉得孤单是很凄凉的一件事。 现在,我觉得孤单不是一件事。 至少,努力不让它成为一件事。"

平凡岁月里,孤独作陪,我们始终在追寻。我们追寻的是"说得着"的人,是高山流水觅知音,也是相逢知己千杯少。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