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子铺现排队狂潮 它或将是2022年最火爆的餐饮赛道
:包子铺现排队狂潮 它或将是2022年最火爆的餐饮赛道4.包子品类的创业风口来了吗?3.地产大佬为什么也开始卖包子?本文看点:1.包馔夜包子为什么能从成都“一夜爆火”到上海?2.李与白包子铺为何开业就封神?
导语
本来平平无奇的小包子,2021年竟然迎来了一波发展高潮。
夜包子、现卖现包、地产大佬跨界开包子铺……各类新锐品牌迭出,掀起了一阵阵排队狂潮。
包子品类的创业风口要来了吗?
本文看点:
1.包馔夜包子为什么能从成都“一夜爆火”到上海?
2.李与白包子铺为何开业就封神?
3.地产大佬为什么也开始卖包子?
4.包子品类的创业风口来了吗?
近半年来,不少餐饮人都明显感觉到,包子热起来了。
从夜宵摊起步的包馔夜包子,从成都“一夜爆火”到魔都上海,在上海创下排队4~5个小时的壮举,并在创立一年的时间内就开店160 。
在疫情中诞生,同样在成都起步的李与白包子铺,一间65平米的小店每天可卖出近六千个包子,其凭借着超高的人气在短时间内迅速崛起,成为当地包子品类超级代表。
地产大佬也被包子的魅力征服,跨界卖包子。前万科副总裁、优客工场创始人毛大庆在北京国贸开了家“包子铺”,主打“包子 咖啡”,名人效应让他的小店很快走红,同时他的小店还做起了团餐的生意。
为何平平无奇的包子突然有了网红属性?包子品类要爆发了吗?这些出圈的品牌新秀都做了哪些创新之举,对创业者有什么启发意义呢?
1
全国大连锁包子品牌寥寥
事实上,包子品类本身就隐藏着极大的潜力。相关数据统计,目前我国早餐市场规模可达2万亿,但虽然早餐品类众多,包子却是独占鳌头。
虽然包子在早餐场景拥趸众多,但包子并不局限于早餐场景,午餐、晚餐、夜宵都可以卖。同时,包子自带刚需属性,南北通吃,老少皆宜。最重要的是,包子容易标准化规模化生产,易于复制,连锁化、品牌化的潜力很大。
包子资本化也早有先例。此前,巴比食品上市,成为“中国包子第一股”,就给了行业从业者无数希望。
巴比创立于2003年,以早餐场景切入,主打人均4~6元的手工鲜肉包,很受上班一族的青睐。2020年,巴比以3000家门店和近10亿元人民币的年营收成功敲钟上市。截至2021年12月底,巴比门店达到了3800 ,总市值高达86亿元。
但巴比之外,包子这个优质的品类赛道跑出的全国性知名品牌却很少。导致这种状况的原因是一部分老字号品牌发展较慢,像狗不理、庆丰包子铺、鼎泰丰、小杨生煎、老盛昌汤包馆等品牌,均具有一定的知名度,但开店数都不多,最多的庆丰也才270多家门店的体量。
还有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包子品牌大都是在区域发展很好的“地头蛇”,还未成功扩张至全国。比如早阳鲜包,门店主要集中在长三角地区;三津汤包,门店1100 ,主要分布在广东区域;拥有700 店的和善园,门店主要在江苏省内。还比如青露馒头聚焦于南京,甘其食则深耕杭州。
相比较而言,1800 的老台门汤包和早阳鲜包,门店已扩展到全国多个省份,但二者在品牌建设方面的表现平平。
即便成功上市的巴比,在全国有3800 门店,但其门店也主要集中在江浙沪,第二大区域广东也只有不到300家门店。据了解,巴比2019年的收入里,有超过90%来自江浙沪,华北和华南只占收入的1%和7%。
观察君认为,包子的全国性品牌难做的主要原因,在于口味制约,各地有各地的口味偏好,所以跨区域发展有一定障碍,很多品牌能顾及到标准化,似乎就很难兼顾本地化,而兼顾好本地化,却又很难统一标准。跨区域经营对品牌的产品研发和稳定供应能力的要求比较高,这也是为什么包子品牌鲜少出现全国性连锁的重要原因。
但这一现状在2021年迎来了破局之势。观察君发现,有一些包子新秀品牌主打麻辣味型,在成都销量很好,到了上海也大受欢迎,这种味型创新就很好地打破了各地的口味壁垒;还有的品牌从团餐上做突破,把包子的零售属性发挥到极致,更是开辟了一片新蓝海。
下面观察君就来具体分析三个包子黑马品牌2021年的突出表现,为包子行业的后续发展提供一些参考思路。
2
反其道行之,早餐包子夜里卖
代表品牌:包馔·夜包子
包馔夜包子,顾名思义,是卖夜包子的,营业时间主要在晚上到凌晨。2020年国庆期间,从成都九眼桥酒吧街区一个露天夜宵摊起步,以川渝巴蜀风味, “川味麻辣小笼包”为主打产品。
但是这个品牌的爆火却不是在成都,而是2021年夏天在上海突然爆火起来的,当时上海门店创下了排队4、5个小时的纪录。在上海走红后,这个品牌就开启了加盟模式,门店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在全国各地铺开。
△包馔·夜包子,图片源于品牌官网。
红餐品牌研究院数据显示,从2020年11月到2021年12月底,13个月的时间内,已经开出了130 门店,平均下来一个月开出了10家新店,如今其门店覆盖了20省42城。
一个餐饮观察人士总结道:“夜包子的差异化很强,夜包子在这个市场上没有竞争对手,该他火。”
确实,通常大家都是早餐卖包子,包馔却反其道行之,把包子当夜宵卖,这或是它能火的最主要原因。
这个创意是怎么来的?其联合创始人赵铁军,在一次公开活动上给出了答案,首先包子本身这个品类好,历史悠久、受众广泛。当要做这个品类时,他们发现,早晨吃包子吃的其实是个寂寞,“包不出特别好吃的包子,即便包出来了,吃的人也是囫囵吞枣,吃不出个所以然,但是晚上就有足够的时间。”而成都的夜经济很繁荣,这给了品类创新不可或缺的土壤。
所以,他们就把经常出没在夜里,18-33岁的这群人作为自己的目标消费人群,然后通过产品创新、场景创新等举措吸引他们,聚焦到这个细分消费市场。
创始人姜华也有类似的说法,“看上去我们的竞品是做包子的友商,实际我们是用包子跨界拓展夜宵市场。”
△包馔·夜包子,图片源于品牌官网。
以上就是夜包子的来历,但突然爆火也是两位创始人始料未及的,刚开始进驻魔都时,也很忐忑,“上海人晚上吃不吃包子?他们不是要爱惜身材吗?”“他们吃得惯麻辣包子吗?”可没想到,最终包馔却在上海一炮打响。
除了打时间差,观察君发现,包馔还有一些经营策略也可圈可点:
(1)产品结构简单,易复制。
包馔只卖3款包子:招牌麻辣包、网红火锅包、香菇肉酱包,除此之外有番茄牛腩汤、萝卜牛腩汤两款汤,和秘制蘸料、私家泡菜。整体sku不到10个,除了包子是现包现蒸之外,其他都可以预制,而且包子的馅料也是可以预制的,易于标准化。
(2)火锅味包子独一份,差异点明显。
包馔包子主打的川味麻辣味型,已经被川菜和火锅证明非常具有侵略性,容易打开市场。而且火锅味的包子在市场很少见,有明显记忆点,再加上麻辣味型有成瘾性,也容易引发话题。
值得一提的是,不少打过卡的网友,在评论中都有提到包馔的调味料:“辣中有甜,一点都不辣,但能瞬间把口味提升几个层次”“空口吃了一只平平无奇,蘸了料就发生了突变,有火锅汤底的香气”“蘸不蘸辣椒汁,就是两个东西”……
甚至有人认为秘制辣椒油是包馔走红的秘密。观察君认为,包子里吃出了火锅香味,无疑给顾客留下了深刻的记忆点。
另外,上海的不少消费者都提到,包馔的包子,皮很软,是用发面做的而不是死面,这种包子在北方很常见,可是上海卖得最多的是用死面做的小笼包,所以这也是包馔的一个差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