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探寻石门村红色革命区(峥嵘十年陕北小镇蝶变记)

探寻石门村红色革命区(峥嵘十年陕北小镇蝶变记)11月初,毛泽东在甘泉县召开会议,发表著名的雪地讲话。他在会上特别强调,要彻底粉碎敌人发动的第三次“围剿”,使革命大本营扎根在陕北。为此,他亲自主持召开了军事会议,部署直罗镇战役,决心打一场歼灭战。1935年,中央红军胜利到达陕北,蒋介石极为不安,其调集东北军5个师的兵力,以董英斌部4个师为西路,自庆阳、合水出动,经太白镇沿葫芦河东进;以王以哲部1个师为东路,先由洛川前推,然后经羊泉镇沿葫芦河西进,企图东西对进,围歼红军于葫芦河、洛河之间地区。除了“直罗镇战役”这张红色名片,直罗镇近年还被评为陕西省级历史文化名镇、陕西省旅游特色名镇、国家卫生镇等。“直罗贡米”品牌也先后获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国家农产品生态原产地保护、有机认证产品。“红色直罗”直罗地处陕甘要冲,隋文帝开皇三年,户部尚书崔仲方在此筑城,因城枕罗水,其川平直,故名直罗城。直罗素来为兵家重地,唐高祖武德六年曾在此设关,唐太宗

金秋时节,直罗镇的水稻熟了,金灿灿的稻田连片成景,让人欢喜。这景象既不在江南水乡,也不在东北沃土,而是在陕北黄土高原——这里曾长期被外界视为干旱贫瘠之地。

探寻石门村红色革命区(峥嵘十年陕北小镇蝶变记)(1)

直罗镇的稻田综合体。直罗镇当地供图

直罗镇位于陕西延安市富县以西的子午岭中。1935年11月,国民党以5个师的兵力向陕甘革命根据地进攻,被红军击败。直罗镇战役彻底粉碎了国民党对陕甘根据地的第三次“围剿”。毛泽东同志高度评价直罗镇战役,他认为,此役“给党中央把全国革命大本营放在西北的任务,举行了一个奠基礼。”后来,这段历史成为直罗镇的一张红色名片。

近年来,直罗镇坚持“红色道路,绿色发展”的工作思路,取得了脱贫攻坚的全面胜利。借助得天独厚的天然资源,直罗大力发展水稻、烤烟等产业,将现代生态农业与旅游休闲产业深度融合,集中打造现代农业、旅游休闲、田园民居为一体的田园综合体,农民纯收入屡攀新高。十年间,农民人均纯收入从不足5000元到超过1.2万元,真正实现了“山坡有‘被子’,农民有票子”。

除了“直罗镇战役”这张红色名片,直罗镇近年还被评为陕西省级历史文化名镇、陕西省旅游特色名镇、国家卫生镇等。“直罗贡米”品牌也先后获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国家农产品生态原产地保护、有机认证产品。

“红色直罗”

直罗地处陕甘要冲,隋文帝开皇三年,户部尚书崔仲方在此筑城,因城枕罗水,其川平直,故名直罗城。直罗素来为兵家重地,唐高祖武德六年曾在此设关,唐太宗李世民征突厥经此,元代朝廷曾在此设巡检司。

1935年,中央红军胜利到达陕北,蒋介石极为不安,其调集东北军5个师的兵力,以董英斌部4个师为西路,自庆阳、合水出动,经太白镇沿葫芦河东进;以王以哲部1个师为东路,先由洛川前推,然后经羊泉镇沿葫芦河西进,企图东西对进,围歼红军于葫芦河、洛河之间地区。

11月初,毛泽东在甘泉县召开会议,发表著名的雪地讲话。他在会上特别强调,要彻底粉碎敌人发动的第三次“围剿”,使革命大本营扎根在陕北。为此,他亲自主持召开了军事会议,部署直罗镇战役,决心打一场歼灭战。

11月20日,在飞机的掩护下,敌先头部队第109师兵分三路沿葫芦河谷及南北山地向直罗镇进攻,红军以一部兵力节节抵抗,逐渐将敌诱入直罗镇,进入了红军预设的战场之内。11月21日子夜,红一方面军主力分别由待机位置向敌展开,并于拂晓时突然向敌发起进攻。第1军团从正北和西北方向,进攻直罗镇北山,断敌退路;第15军团从西南、正南和东南三个方向,进攻直罗镇南山及东南地区,阻敌东逃。激战至14时,敌第109师大部被歼,其残部500余人退入直罗镇东南土寨负隅顽抗。

此时,敌东、西两路援军已迫近直罗镇。为继续歼敌,红1方面军以少数兵力围困敌第109师残部和阻击西援之敌第117师,主力则向西迎击东援之敌第106、第111师。该两师遭我阻击后,因害怕被歼,于23日纷纷沿葫芦河西撤。红1方面军乘胜追击,在张家湾地区歼敌第106师1个团。被我军包围在直罗镇东南土寨的敌第109师残部待援无望,于23日午夜分路突围,24日上午被我军全歼,击毙敌第109师师长牛元峰。至此,直罗镇战役胜利结束。

据直罗镇战役纪念馆展墙显示,参加过直罗镇战役的开国将帅包括5名元帅、6名大将、19名上将、18名中将和9名少将。

探寻石门村红色革命区(峥嵘十年陕北小镇蝶变记)(2)

直罗镇战役烈士陵园。 本文图片除特别注明外均为澎湃新闻记者 王健 图

直罗镇战役是自红军长征以来,组织的第一次进攻性战役。毛泽东同志对于这场战役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认为此役为“党中央把全国革命大本营放在西北的任务,举行了一个奠基礼”。

此后,“直罗镇战役”成为这座千年小镇的“红色名片”,被广为传颂。

恢复水稻种植

但长期以来,直罗镇因地处偏远,交通不便,产业单一,人民生活并不富裕。“肩挑背扛毛驴驮,土窑泥路煤油灯,看病买药读书难,大雪封山足不前”,一度是这里的真实写照。

在延安南部地区的黄土高原上,台塬上地势开阔平坦,人口集中,无论是种植粮食抑或烤烟、苹果等经济作物,农民的收入总要好过地少人稀、物产单一的川道地区。有人说“宁要塬上三亩地,不要川道一条沟”,便是描述的这种差异。

截至2015年,富县仍是川塬发展不平衡,川道主导产业未形成规模,川道群众收入依然较低。2016年富县人民政府工作报告显示,该县全县61%的贫困人口分布在川道。

直罗镇胡家坡村是一个典型的川道村,胡家坡无人姓胡,古名为“护驾坡”,相传李世民北征突厥,曾路过直罗,尉迟敬德驻兵于此护驾,因而得名。虽然离镇政府不远,地理位置相对别的一些川道村落来说,也算优越,但胡家坡长期受贫穷所困。

探寻石门村红色革命区(峥嵘十年陕北小镇蝶变记)(3)

直罗镇的稻田综合体。直罗镇当地供图

至2014年,该村一千余口人中贫困人口就达208人,贫困发生率高达19.2%,贫困人口总量居全镇第4位。当时,这里主要以玉米种植为主导产业。一位村民告诉澎湃新闻,种植玉米相对简单,不费工,平常还可以外出打工,所以大多数人家都以种玉米为主。

面对这种情况,如何让农民钱袋子鼓起来,成为当地党委政府要解决的首要问题,而恢复水稻种植正是他们的破题之举。

直罗自古盛产大米,水稻种植历史达1400年。在唐朝时,直罗大米便是朝贡之物,但因种种原因,多年来很少有人再种植水稻,“直罗贡米”近乎被人淡忘。当地干部算了一笔账:一亩玉米最高产量1300斤,纯收入700元。而一亩水稻产量可达1200斤,出米70%,按市价3.5元/斤算,纯收入2940元,收入是玉米的4倍。

2015年,胡家坡村党支部委员会发动支部成员带头种植水稻,既是为大家“打个样”,也是给村民吃颗定心丸。当时没人能想到,这一改变会对村子带来怎样的影响,很多村民都是将信将疑的观望态度。

“头一年的水稻市场最好,好多人家水稻卖到了4块钱一斤以上。然后不少人找上队里,主动要求改种水稻,请求组织帮助改造家里的旱地。”时任胡家坡村主任的肖兵峰说道。

2018年,胡家坡村水稻面积增至1000亩,2019年增至1500亩,2020年增至2000多亩,稻田面积逐年递增。

打造田园综合体

为了让稻田恢复项目的红利充分发挥出来,2018年直罗镇依托稻田开始打造胡家坡田园综合体,先后建造了荷花池、稻田画、水车等景观节点,并形成稻鱼、稻蟹互养的绿色循环种养模式。同时,当地还对村里落后的基础设施、民房等一并进行改造,使过去长期“蓬头垢面”的胡家坡一改面貌,变成了如今清新秀丽的鱼米之乡。

2020年胡家坡村稻米总产量超过六百多吨,产值470余万元,种植户户均增收6000元,同时村上先后投资建成大米加工厂和酿酒厂,延伸产业链,提高稻米商品价值,通过打造田园综合体,进一步推进三产融合,助力村民增收。

探寻石门村红色革命区(峥嵘十年陕北小镇蝶变记)(4)

胡家坡村的稻田画。

2018年底,胡家坡村实现整村脱贫。2019年,该村脱贫攻坚考核进入全省优秀行列,胡家坡村被列为全国脱贫攻坚示范基地观摩点。2020年,该村入选陕西省旅游特色名镇和乡村旅游示范村。2021年,该村村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4500元。2021年,胡家坡村党支部委员会还获得了陕西省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

如今的胡家坡村,已成当地的“明星村”,在适宜旅游的季节,总有游客前来参观打卡。村民刘保楼心思活络,他在村口道旁摆了个冰箱售卖饮料,他告诉澎湃新闻,他是从2019年开始摆摊的,仅摆摊一项,旺季一个月就能收入两千五百多元。

除了胡家坡外,直罗镇真庄村是另一个主打水稻产业的村庄,该村308户988口人,耕地面积1774亩,其中水稻1374亩。

清澈的葫芦河顺着山势蜿蜒而下,在真庄描绘出一个巨大的“太极图”,这里山水秀美生态良好,常年有苍鹭、黑鹳、白鹭等国家级珍禽在此地栖息。直罗镇政府一位负责人向澎湃新闻介绍,真庄地域开阔,光照充足,土壤是最利于水稻生长的卵石沙土结构,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孕育着绿色有机、高钙的富硒大米,人工育秧、插秧、施肥(牛羊粪、豆饼、菜料油渣),人工除草,使得种出的大米短圆饱满,色泽油亮,蒸出来的米饭软滑劲道,米香四溢,口感甜润。

胡家坡、真庄只是直罗镇十年蜕变的缩影和典型。目前,直罗镇累计恢复稻田种植万余亩。同时,这里还探索发展了稻田养蟹、稻田养鱼、稻田养鸭,并已初具规模。“直罗贡米”品牌先后获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国家农产品生态原产地保护、有机认证产品等。

此外,直罗镇还因地制宜、因村制宜大力发展畜牧、蔬菜、烤烟、中蜂养殖等多种产业。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直罗镇农民人均纯收入4500元;而目前,这一数字已超过1.2万元。

直罗镇还通过举办插秧节、开镰节、溜冰节、万亩稻田乡村游、“秦直之路”杯半程马拉松赛等具有乡村特色的庆典活动和赛事,不断为这里吸引关注、凝聚人气,带来更多发展机遇。除了“直罗镇战役”这张红色名片,直罗镇近年还被评为陕西省级历史文化名镇、陕西省旅游特色名镇、国家卫生镇。

直罗——这个黄土高原上的千年小镇,如今除了红色历史外,更有金黄稻田遍布,青山绿水环绕,晶莹贡米飘香……如同一幅绚美多彩的画卷,令人难忘。

探寻石门村红色革命区(峥嵘十年陕北小镇蝶变记)(5)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