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于震人世间采访(开封电工于震的故事)

于震人世间采访(开封电工于震的故事)在家庭与事业、孝心与爱心出现对立时,于震从来都是选择后者。在他的家里,父亲去世了,母亲需要他孝顺,怀孕的妻子需要他安慰,3岁的儿子需要他教育……然而,家里的事情全落在妻子陈珊一个人的肩上。即使是半夜三更,一接到报修电话他马上就穿上衣服出门。看着他来去匆匆的样子,陈珊有时也不理解:“你都成了公家人了,在你心里根本就没有咱这个家。”今年盛夏的一天,陈姗哄儿子睡午觉,孩子在床上跳来跳去把床上给跳散了架,怀胎9月有余的陈姗扛着大肚子试了几次都撑不起蚊帐,只好给夫于震打电话,于震满口答应工作忙完就回家修蚊帐,结果等到夜里11点,于震也没有回家。看着眼前散架的蚊帐,听着蚊子在耳旁嗡嗡的叫声,陈姗气不打一处来,第二天回了娘家。所长郭玉东知道后,急忙令他去把陈珊接回家,可他却回答: “我这还有两个抢修任务,在这迎峰度夏的紧要关口,我干的活连着千家万户,干不好,百姓会有意见。陈珊是个明白人,她知道我的信条是

这是一个27的小伙子,阳光、帅气,大学生、农电工,也许有人不相信,一个名牌大学生,怎么当了一名农村电工?人们每当提及农电工时,就会想象到“夹着皮包,走东家串西家,抄电表,催缴电费”的形象,但我们讲述的这位农电工,他用平凡的坚守和默默的奉献演绎农电人的感动人生,他就是河南省通许县供电公司厉庄供电所农电工——于震。今天让我们走进于震的生活,感受一名农村电工的酸辣苦甜。

于震人世间采访(开封电工于震的故事)(1)

于震的父亲是一名电力工人,在一次电力抢修任务中,身遭车祸,意外身故。这对刚从学校毕业的于震来说,是个巨大的打击。母亲想让于震继承父亲的遗志继续从事电力行业,于震很抵触,在他心里,父亲的工作又忙又累,不分白天黑夜,一个电话就得赶赴故障现场,他才不要干这种没有节假日室外环境又差的工作。他本打算和大学女友一起考研继续深造,但母亲的期盼,身为独子的他最终忍痛选择回到那个无名小县城。“儿啊,你年轻有学问,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只要你用心,我相信你能干好它,……”母亲一有空就苦口婆心地开导于震,在母亲的鼓励下于震决定参加供电公司招聘考试,通过专业考试,于震成了一名农电工。

为了能够成为农电工作的行家里手,于震工作中峁足了劲,处处鞭策激励自己,一定要做一名为老百姓谋利益的好电工。为了尽快掌握技能,他一有空就向师傅请教,晚上,别人都休息了,他却埋首灯下学习电工知识。功夫不负有心人,平时的努力换来了高超的技艺。村里停电了、村民家用电设备坏了、村里工程建设需要电了等等,于震都会在第一时间出现。一年下来,于震凭着自己热情与执著、勤奋和忠诚,以无私的奉献,娴熟的技术和热忱的服务,一步一个脚印,执著地追求和精彩地演绎着母亲的愿望和服务好百姓的梦想。

于震人世间采访(开封电工于震的故事)(2)

刘庄村有位70多岁的刘兴俊大爷,儿子常年在外打工,平日就老人一人在家,老人性格古怪,伴有严重的耳鸣,于震第一次到刘兴俊家走访时,先自我介绍一番,说明来意后开始跟老人聊天、询问家庭情况,无论于震说什么老人就是置之不理。看到老人院内杂乱无序的用电线路和室内存在安全隐患的插座、开关,于震跟老人打个招呼就走了。

第二天,于震带着同事一起拿着工具包、工器具又来了,商量好整改方案,就忙活了起来,直到下午1点多,老旧的线路和存在安全隐患的插座、开关全部更换完毕,看着整齐有序的电力线路,于震和同事跟老人打声招呼走了。于震第三次来到刘大爷家时带着纸和笔跟老人交流。“大爷,您吃饭了吗?我今天有空来看看您!”于震把本子递给老人,老人看看没作声。于震看到老人倔强的表情笑了笑,起身拿起院里的扫把开始给老人打扫卫生,看着凌乱的院落被清扫干净,于震长出一口气,豆大的汗珠顺着脸颊滑落到衣服上,于震将扫把放回原处,拿出小本子写出“大爷,我走了,过几天我再来看你”当于震走到老人跟前准备递给老人本子的时候,一个水瓢映入于震的眼前,老人看着于震又将水瓢向前凑了凑,于震憨笑着拿起水瓢将水一饮而尽。

第三天,朴实憨厚的于震用实际行动打开了倔强头刘兴俊的“心房”,隔三差五于震就去看望老人,有时在刘兴俊家周边有施工检修任务时,于震也会检修完去看一眼老人,这一看就是6年,与老人的对话于震写了厚厚的几本。现在的刘兴俊没事就座在家门前的石凳上,有过往行人路过老人会对人家笑一笑,虽然儿子常年在外打工很少回来,但是刘兴俊心里反而有了盼头,因为他知道哪个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于震就要来了。

于震人世间采访(开封电工于震的故事)(3)

于震说,一天24小时,一年365天,都要处于待命状态,半夜三更接到客户求助电话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逢年过节,走亲戚都不能走远了,没准儿什么时候,就来电话。工具包绑在电动车上,安全帽随身带,都成了他的习惯。

于震管辖了55个台区(25个农台、30个公台)12个村庄2800户居民的用电,提起于震,厉庄、十里铺、于庄等12个村里的大人小孩,没有不知道的,不管于震走在哪个村头,总会有人热情地打招呼,喊他回家坐坐,现如今,于震已是十里八村离不开的“电保姆”。说起他的事,大家都会竖出大拇指称赞。在村里有句顺口溜“电话叫,电工到,于震修电呱呱叫”。“ 家里家外用电有问题,找于震总好使。”村民们都这样说,现在村里的电话薄,宣传栏上都有他的电话号码,都成了村民的服务热线了,他的好啊,村民们都记在心里。

在家庭与事业、孝心与爱心出现对立时,于震从来都是选择后者。在他的家里,父亲去世了,母亲需要他孝顺,怀孕的妻子需要他安慰,3岁的儿子需要他教育……然而,家里的事情全落在妻子陈珊一个人的肩上。即使是半夜三更,一接到报修电话他马上就穿上衣服出门。看着他来去匆匆的样子,陈珊有时也不理解:“你都成了公家人了,在你心里根本就没有咱这个家。”今年盛夏的一天,陈姗哄儿子睡午觉,孩子在床上跳来跳去把床上给跳散了架,怀胎9月有余的陈姗扛着大肚子试了几次都撑不起蚊帐,只好给夫于震打电话,于震满口答应工作忙完就回家修蚊帐,结果等到夜里11点,于震也没有回家。看着眼前散架的蚊帐,听着蚊子在耳旁嗡嗡的叫声,陈姗气不打一处来,第二天回了娘家。所长郭玉东知道后,急忙令他去把陈珊接回家,可他却回答: “我这还有两个抢修任务,在这迎峰度夏的紧要关口,我干的活连着千家万户,干不好,百姓会有意见。陈珊是个明白人,她知道我的信条是在‘大家’面前,‘小家’受点损失没什么。她不会为工作上的事和我生气的。”果然,过了一天陈珊带着孩子回家了。

于震人世间采访(开封电工于震的故事)(4)

转眼,于震当电工已经是第6个年头了,6年来,于震一直默默无闻、无私地奉献着自己的青春年华,日复一日,他就像一颗螺丝钉,紧紧地铆在农电工这个平凡岗位上。

供稿单位:开封供电公司

文/图:郭蕾 游岩岩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