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曾仕强谈看一个人(故事源自曾仕强)

曾仕强谈看一个人(故事源自曾仕强)还比如,这个故事本身就很具有“畅销”的特质。(关于此点,我将另文分析。)比如,央视的影响力。百家讲坛是央视10套的一个重点节目,当时的影响力非常大,观众非常多,这个故事借助这个媒介,自然能得到广泛传播。此文题目为“人本质上是孤独的,不要奢求他人的理解”如果我们往前溯源,在09年前,还真没发现哪个故事网站、民间传说网站有记载过这样的故事。或许,这个故事只是在民间口头传播,尚未有文字的形式。这个故事之所以能如此广泛传播,原因当然很多。

2009年10月7日,台湾师范大学教授曾仕强在百家讲坛《易经的奥秘》的第三期“何为太极”中,为了说明孔子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深刻含义,他讲出了“三季人”这个故事。

他说,这是他从曲阜那边听来的,也不知真假,只是觉得这个故事能说明问题,故分享出来。

曾仕强谈看一个人(故事源自曾仕强)(1)

易经的奥秘第三讲何为太极

此故事一经播出,就开始广泛传播,比如今年一个比较知名的公号还引用了这个“三季人”的故事:

曾仕强谈看一个人(故事源自曾仕强)(2)

此文题目为“人本质上是孤独的,不要奢求他人的理解”

如果我们往前溯源,在09年前,还真没发现哪个故事网站、民间传说网站有记载过这样的故事。或许,这个故事只是在民间口头传播,尚未有文字的形式。

这个故事之所以能如此广泛传播,原因当然很多。

比如,央视的影响力。百家讲坛是央视10套的一个重点节目,当时的影响力非常大,观众非常多,这个故事借助这个媒介,自然能得到广泛传播。

还比如,这个故事本身就很具有“畅销”的特质。(关于此点,我将另文分析。

但是,这个故事到底是如何传播和演变的呢?其具体的路线是什么?

我将从百度百科中这条词条的编辑历史来考察其传播情况。

截止今天为止,“三季人”词条的浏览次数有67万之多,而此条的版本也有43种。

曾仕强谈看一个人(故事源自曾仕强)(3)

三季人词条的统计情况

先来看这个词条的最早创建情况。

曾仕强谈看一个人(故事源自曾仕强)(4)

曾仕强谈看一个人(故事源自曾仕强)(5)

这个词条最早是由“hlcsj011”创建的,时间是09年10月13日,正好是曾仕强《易经的奥秘》第三讲首次播出的时间前后。

所以,很有理由推测,就是hlcsj011在看了曾的讲座之后而将故事整理成文字而创建的。唯一不同的是,这里将客人写成是“一个穿着绿色衣裤的小童”,在曾教授的版本中是没有这个说法的。

要注意的是,曾仕强是没有提是哪位孔子的弟子,这个版本的故事中也只是说“某位弟子”。

直到“明依枫”于2009-11-25添加了一条所谓的“子贡问时”的原文

曾仕强谈看一个人(故事源自曾仕强)(6)

曾仕强谈看一个人(故事源自曾仕强)(7)

此所谓的原文一经贴出,在以后各版本中就没有改动过。

此原文将弟子明确为“子贡”,这样就使此故事显得真实可信。后来的人引用这个故事时,一般都不再说某弟子了,而直接说子贡。

并且原文是古文,就更增加了此故事的可信度。尽管此处没有贴出原文出处,但是似乎并不妨碍人们对其相信。

关于这个原文,我们需要作一个分析。

首先,第一个问题,这个所谓的原文是不是真的?

第二个问题,如果不是真的,那到底是谁伪作的?

第三个问题,为什么作者将某弟子直接认定为“子贡”?是什么原因?

先看第一个问题,答案是明白的,此所谓原文一定是伪作。先看此文:

子贡问时

朝,子贡事洒扫,客至,问曰:“夫子乎?”曰:“何劳先生?”曰:“问时也。”子贡见之曰:“知也。”客曰:“年之季其几也?”笑答:“四季也。”客曰:“三季。”遂讨论不止,过午未休。子闻声而出,子贡问之,夫子初不答,察然后言:“三季也。”客乐而乐也,笑辞夫子。子贡问时,子曰:“四季也。”子贡异色。子曰:“此时非彼时,客碧服苍颜,田间蚱尔,生于春而亡于秋,何见冬也?子与之论时,三日不绝也。”子贡以为然。

其实,只要对中国古代基本文献熟悉的人都知道,四书、庄子等书也都没有这样的典故。再检索古代文献数据库还,也根本搜不到相关内容。

这篇文章很可能是现代人伪作,要知道古汉语,尤其是先秦汉语,与后世汉语的用法和含义差异其实蛮大的,只是凭现在人所谓的语感而去伪造是很难不露馅的。

此文的基本错误:

1、“季”的用法。

上古先秦,“季”最常用的含义是兄弟排行之末者,即所谓伯、仲、叔、季。传世上古文献无统称春夏秋冬为“四季”的用例,今“四季”,古称之“四时”。

2、“讨论”的含义。

在先秦不是指两个人说话辩论,而是指整理文献并研究。如:

《论语·宪问》:“为命, 禆谌草创之,世叔讨论之。”

何晏集解引马融曰:“讨,治也。 禆谌既造谋,世叔复治而论之,详而审之也。”

《书序》:“讨论《坟》《典》,断自唐虞以下讫于周 。”

孔颖达疏:“又讨整论理此三《坟》五《典》并 三代之书也。”

讨论指辩论,大约在晋代、南北朝时。如:

《南史·儒林传·顾越》:“弱冠游学都下,通儒硕学,必造门质疑,讨论无倦。”

这里的“讨论无倦”与“讨论不止”含义一致,由此,也证明此文为伪作。

3、先秦没有“蚱”这个说法。

先秦称蚱蜢叫“螽”,如《诗经·国风·周南·螽斯》:

螽斯羽,诜诜兮。宜尔子孙,振振兮。

螽斯羽,薨薨兮。宜尔子孙。绳绳兮。

螽斯羽,揖揖兮。宜尔子孙,蛰蛰兮。

陆玑诗疏云:“江南呼虴蛨又名蚱蜢。”可见,蚱蜢这个说法应该是三国时候的俗语,先秦是没有的。

4、“子”的用法。

“子”是对长辈的尊称,弟子称孔子可以为“子”,但是孔子称弟子一定不可以为“子”,这是起码的礼仪和习惯。如《论语》: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我与尔有是夫!”

所以,此文孔子说“子与之论时”,就是错的,这是连基本的常识都没有的表现。

5、将孔子妖神化。

孔子居然有孙悟空的火眼金睛,能看出人形的妖怪。“客碧服苍颜,田间蚱尔”,这分明是蚱蜢精!这完全与儒家的立场是背离的,就连汪洋恣肆的庄子也不会这样说话,他最多说:

《秋水》:“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

第二个问题,既然是伪作,那到底是谁作的呢?可不可能是这位“明依枫”自己写的呢?

2010年一个天涯名为“三季人反讽三人行”的帖子下面,有个叫“明依枫”的回帖说:“我感觉我要红了,这是我杜撰的一段。”

曾仕强谈看一个人(故事源自曾仕强)(8)

曾仕强谈看一个人(故事源自曾仕强)(9)

那么,这个天涯的“明依枫”是不是百科的那位“明依枫”呢?

1,在时间上,是可能的。因为《子贡问时》那篇文章出现于2009年,而这里他是2010年说是自己杜撰。

2,根据百科上的记录,我们可以得出两点信息,百科上这位“明依枫”可能是湖北随州人。因为随州的第一条百科词条就是此人创建的。

曾仕强谈看一个人(故事源自曾仕强)(10)

曾仕强谈看一个人(故事源自曾仕强)(11)

其次,他可能是文学爱好者,只是对文史方面是比较关注的

比如,他就参与修改以下几条关于文学的词条,且修改比较细,说明他对文学是比较熟悉的。

曾仕强谈看一个人(故事源自曾仕强)(12)

曾仕强谈看一个人(故事源自曾仕强)(13)

根据这两点,再看天涯上这位“明依枫”的相关信息。

在天涯2007的一个名为“2007年湖北高考0分作文.........”帖子下,“明依枫”回复说:“随州人啊,牛,季梁遗风!”

曾仕强谈看一个人(故事源自曾仕强)(14)

曾仕强谈看一个人(故事源自曾仕强)(15)

若这个“明依枫”不是随州人,他是不会这么夸人的,因为一般人说某文章好,不会特别关注文章作者是什么地方人,除非他们是同乡人。

其次,天涯这位“明依枫”不论主贴还是回帖,关注点和兴趣点基本就在文学上。

曾仕强谈看一个人(故事源自曾仕强)(16)

所以,可以肯定的说,这个天涯的“明依枫”就是百科的那位“明依枫”,加上他又是文学爱好者,故《子贡问时》一文就是此人所作无疑。

第三个问题,为什么作者将某弟子直接认定为“子贡”?是什么原因?

推测是受《论语》中“子贡问政”的启发,因为这段文字经常被用来作考试题目,人们熟悉度比较高。

此后,人们就将开始的曾仕强版本当成《子贡问时》的翻译版,而一切以此所谓原文为准了。

从“乔o纲吉”开始,曾仕强版三季人故事被认为是翻译有误,并开始被修改。

曾仕强谈看一个人(故事源自曾仕强)(17)

曾仕强谈看一个人(故事源自曾仕强)(18)

2012-01-09,“乔o纲吉”将“某弟子”全部改成“子贡”。

但是,这一改就引来反对。2012-03-14,“firedtoad”就将“子贡”改成“季路”,季路就是孔子弟子“子路”,以勇敢、直率著名。并说曾仕强在电视讲的就是季路,而不是子贡。这无疑是以曾仕强的权威来对抗所谓的《子贡问时》原文。并且还从人物性格角度进行分析,说明子贡的不妥。

曾仕强谈看一个人(故事源自曾仕强)(19)

没多久,2012-05-07,“最后一只野狼”对照所谓的原文,认为翻译有误,又将“季路”改成了“子贡”。

曾仕强谈看一个人(故事源自曾仕强)(20)

至此,没有人对此原文产生过怀疑,都觉得是正确无误的,直到2015-05-0 ,“注册名已被注销”才对此原文产生了怀疑,并对此词条进行的补充说明:“注:这篇短文并非出自《论语》,因为“子不语怪力乱神”,应为后人杜撰。”

曾仕强谈看一个人(故事源自曾仕强)(21)

左边是上一个版本,右边是“注册名已被注销”修改过的版本。

尽管“注册名已被注销”已经指出这个所谓的原文是后人杜撰,但是他似乎也不敢轻易将此文删除。可能是他没有认真分析此所谓原文所致。所以,这个原文还是一直被保留下来,也没有被删除。

到此,让我来简要梳理一下这个故事的传播演变情况。

“三季人”的故事,最初是曾仕强讲出来的,后来“明依枫”作了一个《子贡问时》的所谓原文,这个故事就开始朝“明依枫”所设定的版本演变,最终这个故事的最终形态就成了“明依枫”版,而不是曾仕强版。

曾仕强版的那个版本,就成了“明依枫”版的通俗演义。

严格说来,目前流传的“三季人”版本,其实已经不是曾仕强教授一开始所讲的版本了,而是“明依枫”所写的《子贡问时》这个版本。后个版本的流传也是更广的。

也就是说,“三季人”这个故事的版权,可能不能归属曾仕强了,尽管他的名气远比这个“明依枫”要大。

之所以曾仕强的版本后来逐渐被“明依枫”版替代,主要是因为人们更加相信文字,毕竟文字记载下来的更有权威性。更为关键的是,这个故事的设定是孔子时代,所以文言记载的内容就更为可信。

这让我想起,中国古代的《古文尚书》的传播过程,其实这书在晋代就已经失传了,但是豫章内史梅赜献了一部《古文尚书》,说这是家藏的书,其实就是他自己伪造的。尽管也有人不断怀疑,但是就是没人有把握确定,这个书也就一直流传至今,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这篇文章,按传统的说法,算是一个考据文章,你若觉得有启发,就点赞、转发吧!

在文章前面,我挖了一个坑,说要专门另写文章分析“三季人”故事的畅销特质,下面一篇文章,我打算从传播学、心理学的角度,着重分析这个故事,并希望提出一个所谓的故事理论。所以,那篇文章可以算是一个义理文章了。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