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歌坛公认的实力歌手(他四年只写了13首歌)
他是歌坛公认的实力歌手(他四年只写了13首歌)王立平先生与87版红楼结缘,有两个背景,其一,他本人就是铁杆红迷,从初中起就读红楼,冥冥中已注定缘分。其二,他与当时任职于央视广播电台的资深编辑王芝芙熟识,他的不少音乐作品此前都是通过央广推荐给大众的,而王芝芙是87版红楼梦导演王扶林的夫人。而广为熟知的影片的主题曲《牧羊曲》和《少林少林》的曲词作者即是王立平。还有大众广为熟知的《聊斋》的作曲,也是王立平。对于作曲王立平来说,当年为了写出能更接近曹雪芹之意,更符合红楼梦的歌曲,他几乎付出了所有的努力,用尽了毕生所有才华和心血。一、铁杆红迷,毛遂自荐出生于七八十年代的人,大多都看过李连杰主演的电影《少林寺》,这部影片当年以一毛钱的票价卖到了一个亿的票房,也是一部神作。
喜欢《红楼梦》的读者,也许多半都看过87版《红楼梦》,有的甚至看了多遍,对其中的许多歌曲也多能哼唱,可能很少人知道这些歌曲背后的故事。
87版《红楼梦》的成功,除了服装、化妆、剧本、表演、道具等功不可没外,还有一点不能不说,那就是作曲,而说到红楼梦的作曲,就不能不说王立平。
如今,87版红楼梦的许多歌曲,过去了三十多年,早已是街传巷闻,深入人心,像《枉凝眉》《晴雯歌》《红豆曲》《分骨肉》《葬花吟》《叹香菱》《题帕三绝》《紫菱洲歌》《秋窗风雨夕》《聪明累》等13首歌曲,也早已成为经典影视歌曲。
据统计显示,87版红楼的音乐专辑销量,三十多年的时间里,已经累计卖出2000多万盘,销量之高反映出了红楼梦歌曲的受欢迎程度之高,普及之广,影响之深。世人用“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来形容柳永词的传唱度之高,套用这句话,用“凡红迷到处,即能歌红曲”应该也不差。
对于作曲王立平来说,当年为了写出能更接近曹雪芹之意,更符合红楼梦的歌曲,他几乎付出了所有的努力,用尽了毕生所有才华和心血。
一、铁杆红迷,毛遂自荐
出生于七八十年代的人,大多都看过李连杰主演的电影《少林寺》,这部影片当年以一毛钱的票价卖到了一个亿的票房,也是一部神作。
而广为熟知的影片的主题曲《牧羊曲》和《少林少林》的曲词作者即是王立平。还有大众广为熟知的《聊斋》的作曲,也是王立平。
王立平先生与87版红楼结缘,有两个背景,其一,他本人就是铁杆红迷,从初中起就读红楼,冥冥中已注定缘分。其二,他与当时任职于央视广播电台的资深编辑王芝芙熟识,他的不少音乐作品此前都是通过央广推荐给大众的,而王芝芙是87版红楼梦导演王扶林的夫人。
在87版红楼梦诞生之前,王芝芙曾做过广播剧《红楼梦》,像后来贾宝玉的配音瞿佳、作曲王立平、编剧周岭,都曾分别为广播剧《红楼梦》配音、作曲和编剧。
1982年,央视准备筹拍电视剧版的《红楼梦》,王芝芙就把王立平介绍给了王扶林,因为本身对红楼的喜爱,且对作曲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后来王立平在一档访谈节目中谈到,听闻央视要拍红楼,他几乎就是毛遂自荐去的,他太爱红楼了,也太想为红楼作曲。
经过与剧组的一番“面谈”之后,剧组确定由王立平担任电视剧《红楼梦》的作曲。王立平先生后来说,为红楼梦作曲,已倾尽所有。因为红楼梦的所有曲子,全部出自他一人之手。他在四年多的时间里,一个音符一个音符地从原著里挖出了十三首曲子。
因为工作量巨大,当时剧组还有其他的作曲,但王立平得知后,就直接对王扶林导演说,“红楼梦的情需要非常个人化的体验和开掘,才能求得深切和统一,所以为这部戏作曲是不适宜合作的。”
就这样,铁杆红迷王立平一人承担了《红楼梦》的所有作曲,后来回忆起那段岁月,王立平不无动容地说,那些“天天难熬天天熬,日日难过日日过”的日子,现在看来都感慨万千,终生难忘,是最难最苦但也是最过瘾的一段岁月。
二、无中生有,十三不靠
上世纪八十年,港台流行音乐盛行,但要为大悲剧《红楼梦》作曲,流行乐曲显然都不合适,非得另辟蹊径不可。
王立平先生在自撰的《我的红楼缘》一文中也提到,他进组后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要赶紧写出主题歌,但在此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他一个音符都没有写出来,因为主题歌太关键,他反而一时不知道如何下手。
要写主题歌,首先就要确定红楼梦的曲风,为了让红楼梦有自己的独特风格,王立平“胆大妄为”了一次,准备把红楼梦曲风写成“十三不靠”的音乐风格。
当时的流行曲风,无外乎流行歌、戏曲、民歌、说唱等形式,但当时正处于创作巅峰,立志为红楼倾尽所有的王立平,偏偏要“无中生有,十三不靠”。
说“无中生有”,是因为原著里,虽然提到了十二支红楼梦曲子,也写到了宝玉等人在宴席上唱的女儿的悲愁喜乐,但也仅限于词,并没有一个音符,这一切都要全靠创作。
不像服装、美食、台词、人物心理、表情这些,原文都有非常详尽的描写,直接可以研究揣摩,而对王立平来说,既要创作出“十三不靠”的曲风,且还没有任何可以参考的东西,难度和挑战不是一般的大。
其实当年刚刚四十出头的王立平,对于这种大胆的尝试,心里也是没底的,但因为有人称“王大胆”的王扶林导演的大力支持,王立平才敢于去做这样的尝试,才能把自己满腔的音乐才华从天才的想法变为可感可触的现实。
虽说是“无中生有,十三不靠”,但毕竟是为电视剧作曲,既不能太阳春白雪,更不能流于下里巴人,既要让更多的观众都能接受,且易于传唱人人听得懂,还要有自己的风格,有中国风、古典味。
确定了曲风,紧接着就是填词,因为红楼梦太经典,无一字多余,得知王扶林要拍红楼时,甚至有人放言,“一个标点符号都不能动!”有鉴于此,且原文本身有非常好的词,所以剧组一致同意在曹雪芹的原著里选词。
确定了曲风和曲词之后,紧接着就是最难的作曲了。
三、满腔惆怅,无限感慨
王立平在最初向剧组毛遂自荐,阐述自己对红楼梦音乐的理解时,就曾表达过其音乐构想,它的基调一定是“满腔惆怅,无限感慨”的,而这八字箴言,也成为他此后四年创作红楼梦曲子的标尺。
我们知道,《红楼梦》是一出悲剧,其悲在于家族兴衰,在于世情冷暖,在于青春流逝,在于诸芳流散,在于爱情悲剧,几乎每一种都流淌着令人难以自抑的悲戚之感。
曹雪芹在开篇也感慨“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凡例中更是长叹道“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而其结局“落了片白茫茫大地一片真干净”亦是充满了大悲基调。
红楼梦的悲剧,不是简单的悲欢离合,而是作者在经历了一番人情世故,看透了世情冷暖后批阅十载增删五次写成的,所以其内心一定充满了遗憾、悔恨、愁怨、沉痛的缅怀和悼念等多种悲愁情绪。
王立平提出的“满腔惆怅,无限感慨”的基调,非常符合红楼一书的基调,这个构想也得到了剧组的一致认同,所以其创作的13首曲子,都是按照这个基调谱写而成。
一切都确定之后,王立平就开工了,最先写出的是主题歌《枉凝眉》和《序曲》,选《枉凝眉》做主题歌,因为它集中表达了宝黛钗三人的爱情悲剧,且这首曲子本身也是原著里的红楼梦曲子,歌词优美,易于传唱。
《序曲》即我们现在每次看红楼时听到的片头曲,是以一个充满幽怨的女声开头,这首曲子没有歌词,却布满了嗟叹、哀怨,悲怆,听来有空灵奇幻之感,令人为之堕泪,序曲时长2分42秒,在当时也是开了先例,因为当时的电视剧,片头曲都控制在2分钟以内。
两首带有投石问路的曲子,得到了剧组和王扶林导演的一致首肯,王立平心中一块大石落了地,此后就按照这个曲风开始了其他曲目的创作。
四、一吟泪流,落笔无悔
从1982年底开始,到1987年的元旦前后,四年多的时间里,王立平一共创作做了十三首红楼曲子,在快餐文化消费的今天,这个产量未免太低了,很多音乐人甚至一年的创作量都不止这些。
但王立平先生创作的这十三首曲子,经过岁月的沉淀和洗礼,历经三十多年的传播,却早已与87版红楼梦一起,成为难以逾越的高峰和经典,可以说每一首都传唱度极高。
三十多年的时间里,随着红楼梦被重播的一千多次,满腔惆怅,无限感慨的红楼梦音乐专辑也成为销量超过2000万盘的畅销音乐专辑,甚至有音乐人士说87版《红楼梦》音乐专辑是中国销量最高的专辑。
这13首歌曲中,王立平用时最长的是《葬花吟》,他用了一年零九个月的时间,也就是整整21个月的时间才完成,是他写的最苦的一首歌,也是十三首曲子中吟唱时间最长的一首,有5分多钟。
但很少人知道,为写出自己心目中的红楼梦曲子,王立平顶着非常大的压力,他曾一年没写一个音符,那段最煎熬的岁月,他最怕接到王扶林导演的电话。
等到后来写出曲子,他又先后两次大哭,一次是写出主题《枉凝眉》时,几乎是哭着写完;一次是写出探春远嫁的曲子《分骨肉》时,他趴在钢琴上泪流不止。
红楼梦剧组二十周年再聚首时,王立平回忆此事是说道“它打动了我的心”“在红楼梦里,我流下了非常珍贵的,一生流的不多的眼泪”。
而这些凝结了作者曹雪芹心血的文字,饱含了王立平心血和深情的曲子,也着实地打动了一代又一代红迷,乃至今天,每一次打开87版红楼,听到那些熟悉的旋律,想到宝黛钗等人物结局,都寒毛直竖,鼻酸不已。
实际上,王立平写曲子的时间很短很快,像《枉凝眉》《分骨肉》基本都是一刻钟到二十分钟就写成,但酝酿的时间却很长,短则几月,长则一年多,但也正因为长时间的酝酿,使得曲成时,几乎是一气呵成,无需改动任何音符,真可谓“笔落惊风雨,曲成泣鬼神”,“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对自己要求非常高的王立平,因为太爱红楼梦,所以一首曲子,如果还不够成熟,他是绝对不会下笔的,一旦下笔,基本也不会再改动,因为早已在脑海中酝酿哼唱了千万遍。
五、起用新人,天籁悲音
对于为《红楼梦》这样的经典名著谱曲,在很多人的眼中,一定会觉得,必须要请当时最有实力的歌手来演唱才行,但王立平却又“胆大妄为”了一次,他要用新人。
对于拍出过《敌营十八年》的王扶林导演来说,素有“王大胆”的他,在听了王立平要用业余歌手演唱的原因后,并没有立马否决,而是当即表示同意,并派人去找这个歌手,于是陈力就出场了。
陈力之前是京剧团的演员,主攻青衣,有戏曲功底的她,后来成为文工团的独唱演员,但因一次演出摔伤,从此告别舞台,成了一名化验员。
按照王立平的讲述,因为红楼梦的曲风是“十三不靠”,属于专属于红楼梦的音乐“方言”,所以能演唱这样的歌曲的人,也一定不是专业歌手,需要自己去发掘培养,于是王立平就想起了曾给他留下深刻印象的陈力。
后来的事实也证明,王扶林导演没看错王立平,王立平也没看错陈力,她特有的嗓音,清澈干净,深邃高远,有很强的穿透力,可以说是天籁悲音,一张口就征服了所有人,直到现在,每次欣赏回味这些穿越时代的经典之作时,还是不由得寒毛直竖。
有句网络流行语叫“开口跪”,形容一个人说话和唱歌太出色太精彩,令人印象深刻钦佩不已,陈力的天籁悲音正有这样的穿透力和震撼人心的感觉。
红楼梦三十周年纪念音乐会时,陈力再次开嗓,再现天籁悲音,令现在观众纷纷落泪,这些音乐在王立平的作曲下,已是高峰,而陈力的完美演绎,让这些每一个音符都流淌着无数心血的曲子,以充满空灵、幽怨、如泣如诉的震撼冲击着无数红迷的心灵。
这仿佛就是从原著里流淌出来的音乐,是最接近曹雪芹心意的曲子,它唱出了红楼梦在一代又一代国人心中延续两百多年的未完的遗憾、深切的情怀和令人难忘的心结。
作者:夕四少,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少读红楼,为你讲述不一样的名著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