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刘氏家族共建立了几个王朝(起底刘氏家族一门出了三公)

刘氏家族共建立了几个王朝(起底刘氏家族一门出了三公)天许长生,帝许长生,更闻多士祝长生,富贵百年曰寿考,请增十龄。夫作宰相,子作宰相,伫见文孙咸宰相,古今一品太夫人,能有几个?帝祝期颐,卿士祝期颐,合三朝之门下,亦共祝期颐,海内九旬真寿母;夫为宰相,哲嗣为宰相,总百官之文孙,又将为宰相,江南八座太夫人。协办大学士朱硅请人代作的寿联是:

嘉庆九年(1804),85岁高龄的刘墉,奉嘉庆之命,领着赏赐之物,从京城前往江苏,为家中九十大寿的继母颜太夫人祝寿。

这场祝寿活动,因有皇帝的参与,朝野上下格外关注。刘墉的同僚和门生,纷纷登门贺寿。

由于刘墉一再表示拒绝接受礼金、礼品等,大家只好在祝寿的对联上下工夫。

浙江巡抚阮元撰写的寿联是:

帝祝期颐,卿士祝期颐,合三朝之门下,亦共祝期颐,海内九旬真寿母;

夫为宰相,哲嗣为宰相,总百官之文孙,又将为宰相,江南八座太夫人。

协办大学士朱硅请人代作的寿联是:

夫作宰相,子作宰相,伫见文孙咸宰相,古今一品太夫人,能有几个?

天许长生,帝许长生,更闻多士祝长生,富贵百年曰寿考,请增十龄。

这些寿联可不仅仅是对九旬老太表达祝福,里面宰相前宰相后的,更是对这个赓续大清多朝的仕宦家族表达尊崇和恭维。

那么,刘墉背后到底是一个怎样的家族?

刘氏家族共建立了几个王朝(起底刘氏家族一门出了三公)(1)

刘墉,民间称其为“刘罗锅”。图源:影视剧截图

刘氏家族共建立了几个王朝(起底刘氏家族一门出了三公)(2)

刘墉,即老百姓口中的宰相刘罗锅,为乾嘉两朝名臣,因清话本《刘公案》的盛传而名满天下。但实际上,刘墉出身的山东诸城刘氏,身负才学和盛名的人远不止他一个。

诸城刘氏,是清朝年间著名的科举家族,从顺治朝至道光朝,两百年间,共出了39位举人、11位进士、8位三品以上高官。其中,以刘棨、刘统勋、刘墉和刘鐶之声名最盛,后来有“一门三公,父子同宰”之说。

在清朝,“科甲出身”是汉人进入仕途的主要渠道,而汉人官僚反过来成为满清王朝巩固政权的重要支撑。因此,集结了众多举人、进士的科举家族,深入到帝国权力体系当中,成为一股非常重要的政治力量。

开启诸城刘氏家族清朝仕宦生涯的人,是刘墉的曾祖父刘必显。刘必显晚年留下一则家训:“当官清廉,积德行善,官显莫夸,不立碑传,勤俭持家,丧事从简,耕读创业,忠孝祖传。”此训一出,刘氏子孙莫不遵行。

但往上追溯,刘氏家族在诸城扎根,该始于明朝天顺年间的一场大火。

彼时,刘氏始祖刘思源在明初的政府移民行动中,从江南徐州砀山(今属安徽砀山)迁移至山东日照喜雀窝。然而,不久天降大火,烧毁了刘家人扎根的村庄,于是,刘氏迁到了不远处的草涧庄。但随后,许是出于生计考虑,刘思源就让儿子们各自迁居,自行谋生了。因此,刘福一支,为躲避匪祸,一路奔波,最后来到了诸城逄哥庄(今属山东高密),成为诸城刘氏的始祖。

刘氏家族共建立了几个王朝(起底刘氏家族一门出了三公)(3)

今山东诸城。图源:图虫创意

诸城是一个怎样的地方?据乾隆《诸城县志》载:“诸邑介青徐之交,南北境皆平壤,中为古长城。自西至东山势绵亘不绝,西北为潍,东南抵海,故山川原隰之利皆可撮而言之。”很明显,诸城有肥沃丰饶的平原和绵延不断的山丘,有潍河穿流而过,是一处天然的农耕宝地。

刘福到达诸城后,起先为人做帮工,后来,他也投入到农耕之中,并以此为生,积累财富。

但,农耕并不能满足家族的壮大和发展。而诸城,不仅是一处农耕宝地,还是一处文化宝地。

北宋苏辙曾写诗称赞这里,说“至今东鲁遗风在,十万人家尽读书”。诸城最早为春秋时鲁国之诸邑,在漫长的历史脉络中,孕育出齐鲁文化传统。

春秋时期,有一个名叫公冶长的文人,锲而不舍地攻读经书,是孔子七十二高徒之一。然其久居不仕,只是在境内讲学施教,如此,便让诸城成为儒学最早的传播地之一。推崇仁孝、礼仪、道德的儒学,在诸城生根发芽。到了明清时期,诸城继续保持成熟的文教氛围,“清初青齐、海岱间,人文之盛,足与大江南相匹敌”

刘氏一族也走上了读书科考之路。明末,四世祖刘思智补为诸生,这是诸城刘氏从农耕家庭跨入书香门第的转折点。随后,五世祖刘通通过日夜苦读,也考上了诸生。但真正让诸城刘氏走上科举仕宦道路的,是上面提到的六世祖刘必显。

刘氏家族共建立了几个王朝(起底刘氏家族一门出了三公)(4)

刘必显,字微之,号西水,明朝天启四年(1624)高中举人,年仅24岁。但后来屡试不中进士。

明末,由于战乱连连,刘必显时常要跟大伙一起到山中避乱。烦躁不安的环境中,人人喧闹,唯有刘必显经常打开书本进行朗读,如入无人之境。

朝代更替,到了顺治九年(1652),刘必显终于考中进士,授官户部广西员外郎,成为诸城刘氏家族中第一个由科举入仕的人才。

似乎有种莫名的巧合,刘氏一族,从刘必显开始“必显”。

刘必显有四个儿子,二子刘果与三子刘棨,相继考中进士,并担任了有品位的官职。两人为官十余载,始终兢兢业业,勤政爱民,均受到皇帝赏识,为诸城刘氏创下了“清廉爱民”的名声。

刘果,顺治十五年(1658)考中进士,康熙三年(1664)授太原府推官,三年后又改任地近帝都的直隶河间县知县。在河间任职期间,刘果以安定为目标,施行仁政,成效极好,深受百姓好评。

康熙九年(1670),康熙南巡路过时,特地召见刘果进行褒奖。那会儿,刘果也是“大胆”,竟向皇帝讨起了御书。不过,康熙很爽快地答应了,提笔写下“清爱堂”。从此,“清爱堂”成为诸城刘氏的象征

刘果后来升任刑部江南司主事,并参与到《大清律》的修订之中。由于曾任推官,对讼狱之事了解颇多,刘果在刑律制定上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颇有建树。

康熙十八年(1679),刘果以母死辞职归籍,此后不再为官。

六年后,康熙二十四年(1685),25岁的刘棨考中进士,居家尽孝数年后,才出任湖南长沙县知县。尽管只是个小知县,刘棨为政同样毫不马虎,力行有益百姓之事。他曾大力禁止溺毙女婴的陋习,以维持人口平衡。

刘氏家族共建立了几个王朝(起底刘氏家族一门出了三公)(5)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