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时花溅泪别时鸟惊心(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感时花溅泪别时鸟惊心(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的一生最终没有脱离贫困痛苦,但他的心从来也没有低下尘埃过,就在离去的不久前,他的《朱凤行》仍然以朱凤自喻。闻一多先生曾经也说过,杜甫是四千年文化中最庄严,最瑰丽,最永久的一道光彩,杜甫当之无愧,对于命运给杜甫的不平和磨难,我们只有相信凡高说的:生命是播种的季节,收获是不在这里的!杜甫是唐诗中的一座山,凝重沉郁,山的一边,是开元盛世;山的另一边,是安史之乱以及其后的生灵涂炭,民不聊生,这两边的劲风吹拂他,锻造他,磨折他,成就他,杜甫是凤凰,这尘世于他如同修罗场,他更加高亢长鸣,欲火而起,千百年后,我们还在细细的观摩他的歌声和落羽,便是这些不朽的诗作!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杜甫的笔,随着安史之乱的爆发,也早已经是成熟了的,杜甫的心,随着磨难的次第到来,也更加的伟大和浑厚。杜甫矢志不渝地爱着他的家国,哪怕这里已经流血涂野草,豺狼尽冠缨。这时候,这爱化作他的沉痛,是杜
唐肃宗至德元年(公元756年)六月,安禄山,史思明的叛军攻下唐都长安。杜甫听到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便把家小安顿在鄜州(今陕西富县)的羌村,然后自己去投奔肃宗,途中被叛军俘获,被带到长安,因为杜甫的官卑职微,所以未被囚禁!
在安史之乱中,杜甫辗转流离,家人离散,衣食堪忧,但是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杜甫写了很多诗,记录了这场终结盛唐的劫数,后人称之为诗史。可是我们更加应该知道,泪眼忧民方为圣,血书写尽史书来。凤凰垂翼,杜甫垂老,仿佛都是一朝一夕之间的事,那个万里可横行的人,那个时刻想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人,此时,短发萧骚襟袖冷,他的笔突然沉滞起来,因为这上边承载着国破山河,战火家山。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杜甫的笔,随着安史之乱的爆发,也早已经是成熟了的,杜甫的心,随着磨难的次第到来,也更加的伟大和浑厚。杜甫矢志不渝地爱着他的家国,哪怕这里已经流血涂野草,豺狼尽冠缨。这时候,这爱化作他的沉痛,是杜甫挥不开的迷雾和铁幕。国破了,山河空在,春天仍然回来,只是人迹寥寥,草木徒深,花鸟同悲,人何以堪?生活对于杜甫来说是“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磨难和不顺对于杜甫来说从来都是雪上加霜,一来再来,命运没有给杜甫过多的“漫卷诗书喜欲狂”的机会,安史之乱的结束,甚至没有给杜甫的生活带来好转,仍然是困顿飘零,他在那样深的那样阔的苦海里苦苦挣扎,“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穷苦,辗转,老妻稚儿随之忍饥挨冻,他的身世“飘飘何所似”,可是他的诗文愈发的凝重,一字千钧,像是给命运的还击,这只凤凰仍然在唱,这声音穿过荆棘,穿过乌云,如黄钟大吕,野火燃云,永远响彻在历史和诗歌的上空!
杜甫是唐诗中的一座山,凝重沉郁,山的一边,是开元盛世;山的另一边,是安史之乱以及其后的生灵涂炭,民不聊生,这两边的劲风吹拂他,锻造他,磨折他,成就他,杜甫是凤凰,这尘世于他如同修罗场,他更加高亢长鸣,欲火而起,千百年后,我们还在细细的观摩他的歌声和落羽,便是这些不朽的诗作!
杜甫的一生最终没有脱离贫困痛苦,但他的心从来也没有低下尘埃过,就在离去的不久前,他的《朱凤行》仍然以朱凤自喻。闻一多先生曾经也说过,杜甫是四千年文化中最庄严,最瑰丽,最永久的一道光彩,杜甫当之无愧,对于命运给杜甫的不平和磨难,我们只有相信凡高说的:生命是播种的季节,收获是不在这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