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昧无知顽固不化口是心非的人(常须隐恶扬善不可口是心非)
愚昧无知顽固不化口是心非的人(常须隐恶扬善不可口是心非)“扬人恶,即是恶,疾之甚,祸且作”。“扬”是宣扬、传播,“疾”是批评、指责,“甚”是过分。宣扬他人的过失或缺点,这是最坏、最恶的一件事,是最大的过失;如果指责批评过分了,还会给自己和他人招来灾祸。俗话说“祸从口出”,一个人刚开始扬人恶的时候,可能是出于一念之私,即扬人之恶,显己之长。久而久之习惯成自然,可能就在你谈笑之间,自己都没有察觉的时候就把人的恶给扬了,就和人结怨了,最后等别人报复的时候,自己都不知道是怎么回事,还大声为自己喊冤。所以古人才有“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来惕厉自己,实因口过之患、扬恶之害足以酿成滔天大祸,不可不慎。祸从口出“道人善”赞美他人是一种善举,既养口德还养掌德,能产生一举三得之功效,实是功德无量之举。对被赞美者是“人知之,愈思勉”,当人们得到赞美时,往往会变得更加勤勉,甚至会将自己身上的优点一直发扬下去,这样会使自己变得更加优秀。一个能发现他人优点,不吝赞美
关键词: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扬人恶,即是恶,疾之甚,祸且作。善相劝,德皆建,过不规,道两亏。
在中国文化里,儒释道三家都提倡隐恶扬善,“道人善,即是善;扬人恶,即是恶”既是道德教化,也是自然真实存在的规则。隐恶扬善是中华文化的基因之一,身为中华大家庭的一员,其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或多或少的在做隐恶扬善的事。比如我们生活中常行一种拱手礼,即左手抱右拳举于胸前为礼,左手为善,右手为恶,就有隐恶扬善之寓意。
隐恶是不是不治恶?隐恶是不是要我们包庇过失、粉饰太平?当然不是,扬善就是最好的治恶。舜帝年轻的时候在山东雷泽湖畔,看到捕鱼者中年轻力壮的都在深潭厚泽的地方捕鱼,而老弱者被挤到激流浅滩的地方捕鱼。舜帝顿生怜悯之心,加入捕鱼的人群之中,看到人们在捕鱼的时候互相争执,相争不让,他一句话都不说;偶尔见有互相谦让的,他就大加赞赏、广为弘扬。一年之后大家彼此就都能够互相谦让了。以舜帝的大智慧,为什么不用言语来开导大众?其一:身教重于教言;其二:扬善即是治恶。
“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道”是说、讲、赞美;“善”是指好的行为、品行;“愈”是更加;“勉”是尽力、努力之意。这句经文是告诉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学会赞美别人,赞美别人本身就是一种善良的举动,别人会因为你的赞美而更加努力,不断地去提升完善自己。
“道人善”赞美他人是一种善举,既养口德还养掌德,能产生一举三得之功效,实是功德无量之举。对被赞美者是“人知之,愈思勉”,当人们得到赞美时,往往会变得更加勤勉,甚至会将自己身上的优点一直发扬下去,这样会使自己变得更加优秀。一个能发现他人优点,不吝赞美之词把掌声送给他人的人,一定也是知自己不足的人,掌声送给了他人,激励留给了自己。我们赞美别人的时候,如果被更多的人听见了,他人肯定也会心生羡慕,自己也想得到这样的赞美,这样会激励更多的人努力进取,所谓道一人善而治从人恶。
生活中有一种人对别人的善总是视而不见,对别人的恶却异常的敏感。有一句话叫“审心而善恶自见”,如果常这样,你得把自己的心拿出来好好晒晒,常拷问自己的心就知道是别人恶,还是自己的不善。如何常道人善?了凡老夫子在《了凡四训》是这样教我们的,“见人有微长可取,小善可录,翻然舍己而从之,且为艳称而广述之”。见到人家哪怕是很小的长处、有很小的善行,我们都应该立即舍己而从之,全心全力去帮助他、成就他,这才是真正的道人善、与人为善。与人为善多了,善的侵染多了,自己的心慢慢就变得纯善了。
道人善我们也不能理解的太字面化,经典要学活才有生命力。比如我们学弟子规、解弟子规、行弟子规,学习传播圣贤的经典是不是道人善?当然是道人善,而且还是大善。又比如我们在教育孩子、学生的时候,多使用正面语境,多传播正能量,说话做事把关注点多放在积极正面的事情上等等,是不是道人善?有心为善处处是善。就像孩子端碗水,提示孩子的时候就有两种语境,有人会说“当心,别洒了”,有人会说“嗯端的不错,慢慢过来”。细细琢磨,“当心,别洒了”就是一种负面语境,有意思的是,你刚说完孩子大概率就会真洒了。你后面可能马上会补一句“教你别洒,看看还是洒了”这就是更负面的语境了。你不信因果,但心理暗示你应该信吧,语境对人的心理暗示是很大的,这也是我们为什么要处处“道人善”的原因。
祸从口出
“扬人恶,即是恶,疾之甚,祸且作”。“扬”是宣扬、传播,“疾”是批评、指责,“甚”是过分。宣扬他人的过失或缺点,这是最坏、最恶的一件事,是最大的过失;如果指责批评过分了,还会给自己和他人招来灾祸。俗话说“祸从口出”,一个人刚开始扬人恶的时候,可能是出于一念之私,即扬人之恶,显己之长。久而久之习惯成自然,可能就在你谈笑之间,自己都没有察觉的时候就把人的恶给扬了,就和人结怨了,最后等别人报复的时候,自己都不知道是怎么回事,还大声为自己喊冤。所以古人才有“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来惕厉自己,实因口过之患、扬恶之害足以酿成滔天大祸,不可不慎。
不扬人恶,隐恶是不是说恶人就让他恶去?当然不是,但扬恶决不是治恶,扬人恶别人的恶有没有治好先不说,自己就先恶了。扬人恶一定是想通过扬人恶来显己善,满足自己的一己之私,这就是大恶,他要的不是治恶而是显己善。如果说恶是垃圾,扬恶就是有意把垃圾塞到每个人的心里。俗话说“破邪显正”,治恶最好的方法莫过于扬善,善立起来了,恶自然就治了,隐恶扬善才能真正做到正本清源。
现代社会媒体发达,而很多的媒体为了吸引眼球,为了流量不惜“隐善扬恶”,这是一个大问题。哪个地区的媒体报道的恶事越多,那个地方一定越混乱。打败美国的一定是美国自己,电视、媒体虽没有善恶,但他每天播放的内容却充斥着谎言、色情、暴力、凶杀等等。常言道“近墨者黑,近朱者赤”,当人们每天面对这些污染,认为谎言、色情、暴力、凶杀等是最正常不过的事情的时候,就是国家、民族没落的时候。隐恶扬善也不是说只报喜不报忧,报喜也罢,报忧也罢还是在一个正面的语境上,用正面的语境来谈恶,还是扬善。
“善相劝,德皆建,过不规,道两亏”。朋友之间要懂得互相劝善规过,共同铸就良好的品德修养,如果有过错不能互相规劝,那么两个人的品德都会有亏损。劝善规过不同于扬恶,其一在存心不同,扬人恶之心重在用他人的恶来显摆自己的善;劝善规过则重在真心希望他人能改过,真心希望他人能变得更好。
荀子在《荀子·修身》篇中把劝善规过就说的得一清二楚了。荀子曰:“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意思是说,指出我过失而且恰如其分的人,是我的老师;肯定我优点而且赞扬得恰当的人,是我的朋友;阿谀奉承我的人,是害我的敌人和贼子。其二是方式和时间不一样,扬恶重在一个扬字,规过则重在一个隐字。曾国藩说“扬善于公堂,规过于私室”,我们赞美别人的时候大可以在人前、在公共场所,但我们在规劝他人的时候却要选择合适的时机和场合。
如果说前面隐恶扬善重在与人为善,这里则重在劝人为善。纵观《弟子规》通篇都是在劝人为善,为何要劝人为善,《了凡四训》中有精辟的论述。“何谓劝人为善?生为人类,孰无良心;世路役役,最易没溺;凡与人相处,当方便提撕,开其迷惑。譬犹长夜大梦,而令之一觉。”我们生而为人,谁都有良心、良知,就像《三字经》开篇所说“人之初,性本善”,“性本善”就是天理良心。然而“世路役役”,人一生忙忙碌碌,最容易由忙至盲,最后则茫然“没溺”。
尤其是现代社会,各种诱惑实在是太大、太多了,稍忘初心就会沉沦。所以我们在与人相处时要心存仁爱,时时刻刻要不忘帮助别人、提醒别人,让他破迷开悟,回头是岸。劝人为善就好像一个人正在做长夜大梦,你给他一副清凉济,让他清醒过来。劝人为善还像良医看病,你要能把准脉,找对病根对症下药,否则就会失言失人。所谓“失言失人”,你不该说的说了,该说的没有说就失言失人了。就好比《弟子规》通篇都是在劝人为善,但那毕竟是三百多年前的药方了,那个时候人的病和现代人不一样,如果我们不能融会贯通,死学、照搬过来,拿明清的药方治现代人的病,可能就会适得其反,甚至失言失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