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夏商周断代工程为何失败(夏商周断代工程为何会遭到许多质疑)

夏商周断代工程为何失败(夏商周断代工程为何会遭到许多质疑)国人暴动的第二年起,西周由共伯和摄政并代行天子事,号“共和元年”。自此开始,我国才有了准确的纪年,共和元年就是公元前841年。 事实上,我国的确没有夏、商、周的确切纪年,长久以来只是依照司马迁《史记·十二诸侯年表》进行了大致的推算而已。而且,也只能向上推算到公元前842年,那时已经到了西周的晚期。由于厉王暴虐,从而导致发生了“国人暴动”,将周厉王赶离了镐京。 尤其是关于夏朝,我们一般都认为这是中国的第一个奴隶制国家,也是我国文明社会的开端。虽然,《史记》中的确记载过夏朝的存在,不过司马迁距离夏朝的时间跨度,并不比我们今天距离西汉的时间跨度更小。 而司马迁当时的考古手段和技术手段,更是严重落后于现代社会,他在《史记》中也仅仅记录了夏商周各王的世系,并无具体在位的年代。所以,很多人都质疑司马迁所记载的夏朝,更多也是来源于民间的流传而已。 本着还原历史真相的态度,后世对于“三代”即夏、商、周提出

夏商周断代工程为何失败(夏商周断代工程为何会遭到许多质疑)(1)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

古中国古埃及、古印度、古巴比伦并称为“四大文明古国”。其中,中国更是以璀璨五千年的文明史,而且没有中断过的文明史而著称于世。

因为从懵懂时期就开始接受这样的历史传统教育,所以这些记忆已经镌刻在了我的脑海中,并且深深地以此为荣。

随着对于历史更多的接触和认识,文史不假逐渐发现,因为缺乏有效的文字记载和考古发掘,所谓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不仅在国际上不被认同,就连国内的史学界也存在诸多质疑的声音。

尤其是关于夏朝,我们一般都认为这是中国的第一个奴隶制国家,也是我国文明社会的开端。虽然,《史记》中的确记载过夏朝的存在,不过司马迁距离夏朝的时间跨度,并不比我们今天距离西汉的时间跨度更小。

而司马迁当时的考古手段和技术手段,更是严重落后于现代社会,他在《史记》中也仅仅记录了夏商周各王的世系,并无具体在位的年代。所以,很多人都质疑司马迁所记载的夏朝,更多也是来源于民间的流传而已。

本着还原历史真相的态度,后世对于“三代”夏、商、周提出了自己很多的见解和主张,甚至还对于夏朝的真实性提出了一些质疑。

事实上,我国的确没有夏、商、周的确切纪年,长久以来只是依照司马迁《史记·十二诸侯年表》进行了大致的推算而已。而且,也只能向上推算到公元前842年,那时已经到了西周的晚期。由于厉王暴虐,从而导致发生了“国人暴动”,将周厉王赶离了镐京。

国人暴动的第二年起,西周由共伯和摄政并代行天子事,号“共和元年”。自此开始,我国才有了准确的纪年,共和元年就是公元前841年。

这样,在共和元年之前的历史就多以神化和传说的形式存在,以至于出现了“五千年文明,三千年历史”的尴尬境地。

1995年,原国家科委(今科技部)主任宋健邀请在北京的部分学者召开了专门的学术座谈会,第一次提出推动“夏商周断代工程”这一宏大的设想。

夏商周断代工程为何失败(夏商周断代工程为何会遭到许多质疑)(2)

夏商周断代工程相关专家

1996年,这一工程正式启动,成为了国家“九五”科技攻关的重点项目,旨在研究和确定中国“三代”的确切年份,并为此寻找理论和实物依据。期望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已有相关成果与研究手段相结合,具体设置了9个课题和44个专题,组织抽调了来自国内历史学、考古学、古文字学、文献学、地理学、天文学和测年技术学等多个不同领域的200多名专家学者,在科委的主导下进行联合攻关。

2000年9月,原国家科委正式公布了《夏商周年表》,作为夏商周断代工程的阶段性成果。其中,推定夏王朝起于公元前2070年,止于公元前1600年。而对于商周时期的几个大型历史事件也做出了断代,比如盘庚迁都大致发生于公元前1300年,比如商周的分界即牧野之战发生于公元前1046年。

但是,这些结论一经公布,立即就引起了国外学者的纷纷质疑,除了美国的亚洲研究协会、斯坦福大学等国际机构外,斯坦福大学的退休教授倪德卫更是在《纽约时报》上撰文,并同时言之凿凿地提出了质疑:

国际学术界将把工程报告撕成碎片。

夏商周断代工程为何失败(夏商周断代工程为何会遭到许多质疑)(3)

张忠培

与此同时,就连国内的很多专家学者也提出了自己的异议。故宫博物院院长和考古专家张忠培就曾对夏商周断代工程的结论,提出了自己不同的意见:

搞三代纪年,动机无疑很好,热情可嘉,但这是否科学,则完全是另一回事。

文史不假个人认为,对于夏商周断代工程的质疑,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断代的年份全都是整数年

夏朝的建立是公元前2070年,商朝的建立是公元前1600年,周朝的建立是公元前1300年……。在夏商周断代工程的年鉴中,出现了非常有意思的一幕,那就是“取整数”

文史不假个人窃以为,这种“取整数”的方法,似乎既不科学,也不严谨,是专家组对历史的不负责,还是对结论的不自信?

我们姑且相信,其中所有的专家组成员都本着对社会负责任的态度来从事这场科学研究。那么,就只剩下了唯一的一种可能,那就是他们对于自己的结论并不自信。或者说,他们内部也没有形成了统一的共识,因此只能以取整数的方式进行相互的妥协。

但是,历史领域和科学领域一样,完全不同于政治领域,可以相互进行妥协和谈判。出现了这种取整数的结论,明显就缺乏一种去伪存真的科学精神。

二、夏朝在历史上是否真实存在

夏商周断代工程为何失败(夏商周断代工程为何会遭到许多质疑)(4)

殷商出土文物

我国发现了很多殷商时期的遗址,从中也出土了大量的青铜器、玉器和甲骨文等珍贵文物。但是,在这些甲骨文和铭文中,仅对于商朝进行了大量的描述,对于之前的夏朝却没有任何的记载。

即便在豫西和晋南一带发现的“二里头文化”中,其出土的文物和所处的地理位置,基本具备了夏朝文化的特质。但是,依然没能从中找出类似于殷墟甲骨卜辞的同时期的文字记载。

而且,遗址内发现的卷沿鬲、陶豆等器物,反而说明了当时社会与氏族和族群之间,存在着非常密切的联系。

如果说,夏朝在历史上不存在,那这里完全有可能是更早前的商人遗迹,是属于在商汤之前的先商遗址。

夏商周断代工程为何失败(夏商周断代工程为何会遭到许多质疑)(5)

二里头遗址

换句话说,“二里头遗址”非但没有证明夏朝是奴隶社会的开端,反而更倾向于证实了它是中国原始社会的末端。

具备了属于夏朝文化的年代和地理位置的基本条件,却一直未能出土类似殷墟甲骨卜辞的同时期文字记载,这显然是不合理的。于是,质疑夏朝的声音反而更大了。

直到从西周时期的出土文物中,才发现了对夏朝只言片语的描述。而西汉的司马迁,也很可能是依据这些只言片语的残缺记录,才在《史记·夏本纪》中记载:

夏禹,名曰文命。禹之父曰鲧,鲧之父曰帝颛顼,颛顼之父曰昌意,昌意之父曰黄帝。

以上记载,是在中国的正史中,第一次对夏朝进行的详尽记载。

三、夏朝的开国之君究竟是谁

据春秋战国时期的《竹书纪年》记载:

自禹至桀十七世。

在夏商周断代工程中,确立了夏朝存在的同时,就究竟是由禹建立夏朝,还是由启建立夏朝,没有像以往一样徘徊摇摆,而是第一次旗帜鲜明地提出了夏朝的世系。

在这次明确的夏朝世系中,将禹置于了首位,明确夏朝自禹开始,至桀终结,共历经了十七代。显然,这是完全采信了《竹书纪年》说法的结果。

虽然,相较于之前史学界含糊其辞的说法有所进步,但似乎也没有太大的突破。因为,夏商周断代工程中,对禹的身份并没有太过详细的解释或者说明。

夏商周断代工程为何失败(夏商周断代工程为何会遭到许多质疑)(6)

大禹雕像

比如,禹的准确身份究竟是什么,他的这个开国之君,是自己亲手建立或者打造了夏朝,还是由后世君王所追认的,夏商周断代工程对此并没有明确提及,我们也不得而知。

四、关于断代纪年的检测方法

在夏商周断代工程中,他们所采用的“碳-14”测年、树轮测年天文测年,都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和不确定性。

(一)“碳-14”测年

据目前的实际比对,碳-14测年会比实际年代要晚一些,它的数值基本只能作为一种参照而已,只有68%的置信区间。

其实,考古中的地层划分和出土器物,都不能成为确定实际年代的直接依据,即使在测试的过程中再精确也不行。

(二)天文测年

由于受到观测者所处地理位置的局限和影响,天文测年具有鲜明的特点,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观测北斗以及它周围的星座。

在黄河流域的纬度,北斗位居恒显圈,而且由于岁差的原因,几千年前它的位置较今日应该更接近于北天极,所以导致常显不隐。随着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这种测年方法虽有科学性,但是误差也很大。

而且,仅凭着延续数千年的混乱和残缺记载,这种测年方法很值得商榷。

(三)树轮测年

树轮测年是利用树木形成层向内侧分化过程中由于生长速度的周期性和季节性变化,而在木质的横切面上形成的层层同心轮状结构。

利用树轮进行测年,对于树木生长年代的精确度要求甚高,如果能正确判断当时所处的极端气候和地理环境,测年的精确度可以达到数年。

不过,这种测年方法只能测算两百年左右的日期。如果测算上千年的日期,就必须和碳-14测年结合使用。也就是说,除了它自身的弊端外,还得将碳-14的弊端和误差也计算在内。

综上所述,文史不假个人认为,虽然夏商周断代工程中明确提出夏朝不仅存在,而且还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和文明社会的发端。但是,他们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似乎并不能完全令人信服。

夏商周断代工程为何失败(夏商周断代工程为何会遭到许多质疑)(7)

中华文明四千年

退十万步讲,即便夏商周断代工程所做的结论完全正确,公元前2070年就的确是夏朝的开始,夏朝也的确是中国的第一个文明社会。那么,“中华文明五千年”的提法也是不科学的,尽管不情愿,但本着对历史负责的态度,我还是只能遗憾的承认“中华文明四千年”的历史。

文史不假:“点赞不如关注,多谢支持!”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