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公认的十大油画作品(当代著名油画大师许江三十六幅经典绘画作品赏析)
全球公认的十大油画作品(当代著名油画大师许江三十六幅经典绘画作品赏析)许江,男,中共党员,1955年8月出生于福建,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1982年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曾任中国美术学院院长。今天我们来分享当代著名油画家大师许江经的绘画作品。50年代中期,李可染、傅抱石、石鲁、赵望云、关山月等艺术名家外出写生,在全国美术界掀起写生热潮,创造了许多反映祖国山河面貌的新作品,促进了中国画的前进步伐。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美术受到西方现代主义美术的冲击,美术界开展的关于中国艺术如何走向现代的学术讨论,使大家认识到,西方艺术的现代创新之路值得我们研究,其中某些观念和技巧可以适当借鉴,但它反传统的激进思想和一些违背艺术规律的实践,不应该成为我们学习的范本,中国现代艺术应该以传统文化为基础,从现实社会人们审美需求出发,参照国际视野,探求自己的前行之路。中国艺术家以平和、镇定的心态对待之,关注和吸收其利用新信息媒介丰富艺术创造手段的一些新成果,为我所用。
重读新中国成立以来一幅幅熟悉的、带有经典意义的作品,欣赏改革开放时期成长起来的艺术新锐们的创作,使我们不由自主地产生了文化自信而感到骄傲和自豪。
——题记
20世纪初,中国社会发生巨大社会变革,美术如何适应社会进步,满足广大人民的审美需求。毛泽东同志1942年发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关于艺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艺术服务于人民大众,在普及基础上提高、在提高指导下普及,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等论述,才为中国现代美术发展指明了方向。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党中央制定的艺术“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是推动艺术发展的基本原则。50年代,为了使包括亿万文盲和半文盲的人民大众享用美术,遵照党中央指示精神,美术界和出版部门经过调查研究,决定大力发展在群众中易于传播的连环画、年画和宣传画艺术。其中以图为主、辅以文字, 既能传播文化知识,又能普及美育的连环画,尤其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
50年代中期,李可染、傅抱石、石鲁、赵望云、关山月等艺术名家外出写生,在全国美术界掀起写生热潮,创造了许多反映祖国山河面貌的新作品,促进了中国画的前进步伐。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美术受到西方现代主义美术的冲击,美术界开展的关于中国艺术如何走向现代的学术讨论,使大家认识到,西方艺术的现代创新之路值得我们研究,其中某些观念和技巧可以适当借鉴,但它反传统的激进思想和一些违背艺术规律的实践,不应该成为我们学习的范本,中国现代艺术应该以传统文化为基础,从现实社会人们审美需求出发,参照国际视野,探求自己的前行之路。中国艺术家以平和、镇定的心态对待之,关注和吸收其利用新信息媒介丰富艺术创造手段的一些新成果,为我所用。他们坚信兼重理性和感情的传统艺术表现形式更具有永恒价值。属于视觉艺术的美术创造,乃依靠形式承载思想感情,刺激人们的视觉和感动人们的心灵,只有创作者运用心、眼、手合作的创造,作品才能有动人肺腑的艺术感染力。
新中国美术之所以能在世界艺坛独树一帜,正是由于艺术家有对艺术发展历史的深刻认识,有以雄厚中国传统文化为傍依的民族文化自信心。我国几千年的优秀美术传统,是培育有中华民族和时代特色美术的沃土,只要我们扎根于民族传统,面向澎湃的现实生活,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我国新时代的美术理论研究和创作实践将会取得更大的成就。
今天我们来分享当代著名油画家大师许江经的绘画作品。
许江,男,中共党员,1955年8月出生于福建,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1982年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曾任中国美术学院院长。
毕业后曾在福建省文联《福建文学》编辑部任美编。1984年回到母校中国美术学院工作,历任讲师、教授、系主任等职,1997年任副院长,2001年8月起任副院长,先后被评为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全国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省特级专家、浙江省功勋教师、浙江省教学名师。
现任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油画家学会主席、中国油画学会会长、全国人大教科文卫专门委员会委员、浙江省文学艺术家联合会主席,中国文联第十一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作为中国当代艺术的重要推动者,许江倡导创建了上海双年展、杭州中国画双年展、中国油画双年展等中国最重要的国际学术展事;组织策划了 「天地之缘:当代艺术的迁徙与亚洲地缘政治」等多项重大展览和艺术活动。
许江是一位才华横溢,集诗人的遐思、画家的激情、理论家的敏锐、演说家的风采集于一身的当代油画大师。
当代著名油画大师许江主要绘画作品有:《春霏(四联幅)》《夏雨》《苏州河》《满地都是向日葵》《葵园十二景-花田错》《葵园十二景-回春堂》《葵园十二景-西风瘦》《葵园十二景-安公子》《葵源》《葵瀑》 《大北京故宫冬雪之一》《大上海老南京路》《柏林》《山水的谐音之三》《大上海·浦江远眺》《逝去的和将要逝去的风景·老村》《世纪之弈围城之一》《葵园十二景· 水云间》《葵园十二景·秋风过》《葵园十二景·斜阳红》《葵园十二景·东风破》《葵园十二景·朔风流》《葵园十二景·信天游》《葵园十二景·六叟图》《葵园十二景·落凰坡》《绿林》《美院初冬》《四季吟》《老北京》《百年沧桑》《我们的土地 我们的民族》《1937·12·南京》《红潮——五四运动》《世纪之弈之沉船》 等。
当代著名油画大师许江《春霏(四联幅)》赏析
许江画家作品 1992年作-《春霏(四联幅)》许江作品中气势恢弘的氛围除了源于场面的宏大和深厚有力的色彩和形体,更多的是由于具有重量感的空间给观者心理上造成的历史知觉,在大跨度的时空建构中隐喻了文明和精神历程中的兴衰,包含一种强烈的悲剧式的视觉震撼力。他的作品有机的融合了传统思维与现代表现方式,那颤动疾飞的笔触,那晦涩沉厚的色块,交织成生存与殇逝之间强烈对峙着的战场,在史诗般的激越与悲怆的绝唱中,令我们体验到历史和生命的情殇。
当代著名油画大师许江《夏雨》赏析
许江画家作品 1995年作-《夏雨》许江的作品以严谨的理性思维和超然的感觉方式,以高度的艺术创作激情和对艺术风格的勇敢挖掘,以对历史和当下的透彻审视,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更深层次的当代文化精神和文化批判。
当代著名油画大师许江《苏州河》赏析
许江画家作品 2000年作-历史的风景《苏州河》许江的作品既不是马远、夏圭式的寄情;也不是莫耐、塞尚的视觉印象。它已超越了艺术的界限,融汇了东西方文化中某些深刻的内涵。他从一个独特的艺术视角,向我们展示了许江艺术的无穷魅力。
当代著名油画大师许江《满地都是向日葵》赏析
许江画家作品 2005年作《满地都是向日葵》画家许江在一次展览中说道:“我画葵12年,是一段缓缓悠长的时间,48岁到60岁人生中最富经验和经历的时间。从2006年起,我几乎每一年都主办大型个展,‘葵’是我生命的一部分,我常常问自己,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在12年持续的葵园绘画中,当‘葵’成为我的肉身,这些慢慢持久的生命,转化成个性化语言或物体生命体验,而是否能让葵成为一代人的集体肉身?”
当代著名油画大师许江《葵园十二景-花田错落》赏析
许江油画作品《葵园十二景-花田错落》 180cm×200cm 2006年。葵是他持续12年的心灵家园,陪伴他12年参与葵系列创作的人也在不断在其中收到葵园的信息与耕耘。画家许江的葵与世人见面,实在九年之前。2006年,2006年,许江携《葵园十二景》首度晋京,在中国美术馆举办题为“远望”的个展,揭开了他一系列大型展览的帷幕。2014年,“葵园”系列以“东方葵”为题亮相中国国家博物馆,受到海内外艺术界同仁的广泛关注。
当代著名油画大师许江《葵园十二景-回春堂》赏析
许江油画作品 《葵园十二景-回春堂》 180cm×200cm 2005年。许江在绘画上攒积起来的成果主要是关于城市和大地的风景。城市的景物是文化符号,大地的生命是自然符号,二者的意涵本分属两种类型,在许多画家那里情各有钟,但在许江的视野中却都同属于一个存在的世界。
当代著名油画大师许江 《葵园十二景-西风瘦》赏析
许江油画作品 《葵园十二景-西风瘦》 布面油画 180cm×200cm 2005年。许江的葵,不管主题还是艺术手法,都有非常饱满的、无法概括总结的丰富意味。评论家如果想用一种明确的解读来“驯服”这些作品的多义性,几乎是不可能的。
当代著名油画大师许江《葵园十二景-安公子》赏析
许江油画作品 《葵园十二景-安公子》 布面油画 180cm×200cm 2005年。沧桑如血的葵和文字在时空中每穿梭一次,信息和图像就在他自己和观众的活动中自由地传播一次,生发新的时空画面,产生新的理解,人在此景此情中是身不由己的。
当代著名油画大师许江《葵源》赏析
许江油画作品 《葵源》 布面油画 280cm×540cm 2008年。在许江最新的《葵园》系列中,一种整合的文化意识似乎更加清晰了。可以把这个系列看成是城市主题与大地主题的迭合,茂密的葵花如生长的城市建筑,更是大地上蓬勃不息的生命;也可以看成是画家行走与守望、思考与叙述的迭合。葵花的群像交织出生命的混响;系列的画幅不是一个系列的终结,而是一种向未来延伸的开始……
当代著名油画大师许江《葵瀑》赏析
许江油画作品 《葵瀑》 布面油画 280cm×720cm 2009年。许江的作品是公共空间中具有震撼力的艺术品,他在跨越中西的美学、伦理学与历史学等多个交叠层面中建构其绘画的直接主体。他采取一种鸟瞰式的视角,穿越记忆的长河、穿越当下的时空,跃升至一种可能的交叠图式。内在含义在当代艺术作品中往往被忽略,而许江的作品则在精神品性与制作上臻于成熟。
当代著名油画大师许江《大北京故宫冬雪之一》赏析
许江油画作品 历史的风景《大北京故宫冬雪之一》 布面油画 23cm×30cm 2000年。他喜欢研究城市,把城市当作文化的肌体,尤其喜欢追寻城市的历史,把一本本城市的传记读成历史的篇章,把城市的表像视为历史的片段,因此,城市在他的笔下成为画不完的对象,大者到与天际相接的城市轮廓与建筑躯影,小者到城市的巷陌、房屋的细节乃至道路的斑记。
当代著名油画大师许江《大上海老南京路》赏析
许江油画作品 历史的风景《大上海老南京路》 布面油画 180cm×180cm 2000年。从绘画风格看,他的城市主题的作品都是史诗般雄浑和悲剧般凝重的混合体,他似乎无法为城市的现状勾画清晰的图景,反之,却像深陷在城市的梦境中感受正在消逝的存在。所以,他把自己笔下的城市风景称为“历史的风景”或“逝去与即将逝去的风景”。这种风景,与其说是“看”到的风景,不如说是“思”到的风景。而被“思”的也不仅仅是城市本身,而是作为文化集散地的历史。
当代著名油画大师许江《柏林》赏析
许江油画作品 历史的风景《柏林》 布面油画 100cm×115cm×8 2000年。在他的笔下,柏林、上海、北京等等有着深厚历史文化积淀的城市是同一种性质的存在,他描绘着不同城市的景象,表达的却是同一种感怀。在这个意义上,他的绘画是从观察“形”本身升华到关注形而“上”的精神活动过程,他笔下的城市风景也是一种文化上的抽象性景观。
当代著名油画大师许江《山水的谐音之三》赏析
许江《山水的谐音之三》1993年。从此画作看出,这种承受即“空”,这种“势”即空之聚集,它不是近代美学中的雄姿、锐势所能涵容的。这种向“空”而生的具体的“笔墨”,道说着人与自然既是相生相合的浑然,同时又是非物非我的居间的亘远位置,在如是的“承受”中,传递和聚集着博大苍远的音响。
当代著名油画大师许江《大上海·浦江远眺》赏析
许江《大上海·浦江远眺》2002年。中国传统绘画,往往利用一些有限的语言,就能够在一种宁静之中传递宏伟广大的感觉。比如,水,在中国画中以水的波纹表现水;树,主要画树的枝干和树叶的结体;山,往往把握山脊翻转重叠的情势。所有这些都传递出一种“势”的意向。领会这个“势”,我们也许就能够领会古人所要道说的东西。
当代著名油画大师许江《逝去的和将要逝去的风景·老村》赏析
许江《逝去的和将要逝去的风景·老村》1998年。在我看来,许江的画具有诗性的力量。所以他的画中总有一份沧桑感,好像是在高山上遥望,看历史的沧桑,看遥远的沧桑。他追求的是揭露人生的本质,他所呈现的是一系列研究性的作品。
当代著名油画大师许江《世纪之弈围城之一》赏析
许江《世纪之弈围城之一》布面油画纵132厘米横210厘米1997年作。许江将现代和传统结合起来,延展了艺术的话题,他把艺术扩大到社会,扩大到各个领域并形成影响。
当代著名油画大师许江《葵园十二景·水云间》赏析
许江《葵园十二景· 水云间》纵180厘米横200厘米2005年作。许江的作品是心灵的远望,是才性的脱笔而飞,也是无名惆怅的深自悸动,就像倾听一首无题的古典音乐,曲无所悲也,心自凄动耳。
当代著名油画大师许江《葵园十二景·秋风过》赏析
许江《葵园十二景·秋风过》纵180厘米横200厘米2005年作。许江绘画里的意识性,本身也是在建构着一个当代历史问题的界面。在此,他把构建本身的困惑展开,在这个意义上,他的绘画将艺术家的实践与历史研究、思想研究摆置在同一个层面上。
当代著名油画大师许江《葵园十二景·斜阳红》赏析
许江《葵园十二景·斜阳红》纵180厘米横200厘米2005年作。许江用他的绘画不但创造了一种将中国和欧洲当代绘画风格相结合的表现方式,而且扩大了西方已有的艺术和语言的范围和表现力。他不仅为当代油画的存在与发展扩大了可能性,也同时给我们带来了某些变化的前景。
当代著名油画大师许江《葵园十二景·东风破》赏析
许江《葵园十二景·东风破》纵180厘米横200厘米2006年作。许江的画是诗意的表达,是人的心灵的表述。许江处理现实形象与文化记忆的过程,是理性与感性的综合,这种综合体现为视觉的触摸。他用线条、形象、色彩来表达他的心灵激动,用形象、色彩表现出一种情感、记忆与思考的回荡交响。
当代著名油画大师许江《葵园十二景·朔风流》赏析
许江《葵园十二景·朔风流》纵180厘米横200厘米2006年作。从远眺中观照内心的辽远,观察天地万物的化育,反映画家的心境而同时得到解脱,亦可见许江逐渐摆脱历史终极观的暗影而转向天地的生机开放。
当代著名油画大师许江《葵园十二景·信天游》赏析
许江《葵园十二景·信天游》纵180厘米横200厘米2006年作。许江的葵是对象,是象征,是精神图像,也是磨砺艺术语言的载体,更是艺术家感知世界的通道。葵这个主题贯穿了油画、水彩、雕塑、影音多个领域,在众多媒介间不断切换,反复琢磨,来往砥砺,成就出一种造型、一种语言、一种形式意志。通过画葵与煅葵,许江回到纯粹自在的意义世界,在那里遭遇造型、视觉和语言的本身,进而挖掘出自我生命的历史厚度和精神深度,在一个后观念时代重建造型艺术的勃勃生机。
当代著名油画大师许江《葵园十二景·六叟图》赏析
许江《葵园十二景·六叟图》纵180厘米横200厘米2006年作。许江画葵,历经了三变。一变是在再现性或更富自然主义意象的葵中注入了象征性,这批早期作品与油画史上同类题材创作有承接关联;二变是由象征式再现趋于抽象性构成;三变是将前两者提升为隐喻图像。然而,这三变的界限并非截然分隔,而是相互交错而显其边线特征的。
当代著名油画大师许江《葵园十二景·落凰坡》赏析
许江《葵园十二景·落凰坡》纵180厘米横200厘米2006年作。大致可从葵园至葵山再至葵头的意旨演变中分辨其边线。许江对葵的处理,将视镜从自然中的葵园,逐渐放大到心灵中葵的重组,最后聚焦于葵花本身的意象。
当代著名油画大师许江《绿林》赏析
许江《绿林》许江的葵不是一个简单的植物意象,而是一代人——即所谓“向阳花开”的那一代人——的精神肖像。
当代著名油画大师许江《美院初冬》赏析
许江《美院初冬》家国情怀是许江作品的精神基盘,“葵”的个体生命的叙事、怒放、燃烧、释放是建立在5000年文明基础之上的,因而,它的能量是无限的。
当代著名油画大师许江《四季吟》赏析
许江《四季吟》许江作品中的葵虽是成片的、集体的,但每一支葵都有其独特的面目、千姿百态的个性,共生的、公共的、普遍的葵和每一个葵之间的张力让人印象深刻,其个体性与共生性其实也是现代社会中很重要的环节。
当代著名油画大师许江《华葵 锻铜》 赏析
许江《华葵 锻铜》 350cm×350cm×350cm 2018年。许江将残破、凋落、废墟的葵成为颂的对象,同时又表现出果实的、重生的意象,如野火与春风般交织在一起。看他的作品,或许已经不再关心现实的向日葵,也不关心他画的葵,而更关心的是许江其人,关心自己思想感情的变化。
当代著名油画大师许江《马拉马拉海边的土耳其广袤平原》 赏析
许江《马拉马拉海边的土耳其广袤平原》画之所画,是人之所见,艺术的本体正是‘人如何去看’的问题。绘画艺术正可以在一个命定的视域中,在准备好的坚定之中,演习‘看与被看’的基本命题,从一个更高的层次上回返自己。对中国美院油画系的艺术家来说,这种艺行的明证,不仅在于创作作品,更在于构建‘艺术之如何去看’的方法体系。所以在今天面对图像时代、图像化感知带来种种弊端的情形下,他们是较早的觉醒者。他们的艺行表现出这样一种人文的境界:如何以直观建构和返观自然的方式,让人的视觉体验持续地走向被普通理解的精神存在。
当代著名油画大师许江《老北京》 赏析
许江作品《老北京》系列之一。从此作品我惊讶地发现,许江画风景则境界寥廓而凝重,画城市则气韵浑然而沧桑。他像一位将镜头拉远从天空俯瞰大地的记录者,不纠缠于细节的真实,不流连于情趣的把玩,而是写出了城、楼、街、桥的悲怆变迁,画出了葵、芦、树、瓦的精神气质。许江的画作,不止于景致,不止于情趣,也不止于品位,站在许江的画前,你感到,他似乎凝固了历史,他追求更多的是思考。
当代著名油画大师许江《百年沧桑》 赏析
许江等《百年沧桑》,许 江 胡振宇 井士剑 崔小冬,1997 年。此作品关注的是逝去和将要逝去的风景。所谓逝去的风景,就是过去之事,就是已经不“在”的发生之事。我关心的正是这些过去的不“在”之事如何于风景中得以显现,如何“在”风景中。这就是“历史的风景”的基本含义。
当代著名油画大师许江《我们的土地 我们的民族》 赏析
许江《我们的土地 我们的民族》许 江 井士剑 章仁缘 何红舟,1999 年作。在这里,无所谓客观、主观,无所谓有无、虚实,无所谓形上、形下。在这里,这山、这水、这梅兰竹菊开启着人生的体验,而人生的体验又构成着山、水、梅兰竹菊的境界。这两者间相生相融的状态,是中国人原初视域的最饱满的生发形态,是一种至境。中国人所讲的成境者,正是要开示和达到这种至境。
当代著名油画大师许江《1937·12·南京》 赏析
许江《1937·12·南京》许 江 孙景刚 崔小冬 邬大勇,2009年作。画家是一种看者,他拥有这样的目光,这种目光一方面总是因所见而耽迷,另一方面又对事物的可见性深深地持疑,甚至认为“可见性场所只以否定方式被指出”。
画家乐于“是其所是”地回到事物本身,努力倾听先于一切而确定物自身的声音,同时又对此存疑,对能否真有所见而存疑。正是这种存疑使“看者”的目光,具有“探”与“思”的品质,而这种品质中真正被描述的正是“看者”自己。
当代著名油画大师许江《红潮——五四运动》赏析
许江《红潮——五四运动》-许江、孙景刚、邬大勇-油画-400cm×540cm。许江在绘画中所寄托的历史悲情和怀旧,通过画中思的展示过程,在实际上完成了一种对历史本身的重建召唤。
当代著名油画大师许江《世纪之弈之沉船》 赏析
许江《世纪之弈之沉船》 综合材料。此作品是一个历史事件,在他笔下的废墟极具历史感,因此他被喻为中国第一位“废墟画家”。他以悲悯、柔情的眼光刻画了一个神秘、庄严的历史事件。告诉读者不要忘记历史。
在视觉上与城市的风景对应的是大地的风景。在这个系列中,许江似乎换了一种心态,他做的不再是沉思的文章,而是行吟的诗章。或许从城市走向原野,他获得了远离历史重负的轻松,他因此可以随兴表达,去发现和捕捉许多生动的、转瞬即逝的大地表情。在那里有许多因生命蓬勃而引发的感兴和因四时变迁而触动的怜爱。相比起城市系列,他的大地系列画得视角多变、手法轻松、意趣活泼。由此可以说,他许多年在绘画世界里的心灵和情感就维系着城市与大地这两种生命情状,在“思”与“诗”、“话”与“画”的生活中交错穿行。
在无碍的“视”刹然触及事物的“象”之时,事物的生命得以“澄明”。因此,他的画总是在抹去重来的过程中攸忽驻笔,在混沌中显现出富有内在结构的“视像”。为了克服单幅作品不能尽观尽兴的局限,他大量采用系列画面或连续画面,特别经常在小幅作品中采用十几、数十张小画拼接成一大幅画面的手法,用时间性的片断构成空间性的景观,以此获得对客观世界统摄的“心象”。他的作品在色彩上去繁取纯,笔法随性率意,用丰富斑驳的肌理营造出一片混茫的气息,使整个画面透溢出鲜明的精神性,呈现出了有文化学养的“文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