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昆明滇池深度解析(滇池困局846万昆明人的)

昆明滇池深度解析(滇池困局846万昆明人的)在湖泊的面积上,滇池也一直在不断地“瘦身”,直接原因就是围湖造田。在1970年,每天至少有10万人在滇池边上填土造地,不断把湖岸线往内推进,昆明八景之一的“灞桥烟柳”也随之覆灭。90年代是滇池污染最为严重的时候。据当地居民介绍,湖岸经常积聚大面积的藻膜,湖水变成浓绿色,气味腥臭扑鼻,只能借助浮网人工打捞清除。此时的滇池已成为全国污染最严重的湖泊之一,成了人人都避之不及的臭水湖。在最受关注的水质上,相信不少人都对滇池的蓝藻爆发有深刻的印象。根据地表水质量标准,滇池水质的评价结果也确实是一路下降。资料显示,上世纪50~60年代时,滇池的水质还非常清澈,鱼虾成群,水生植被覆盖着90%以上的湖面。当地广为流传的歌谣:“50年代淘米洗菜,60年代游泳痛快”就是对当时水质的真实写照。上世纪50-60年代的滇池70年代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水质开始变差,由原先的I类、II类水下降为III类水。80年代水质

滇池是云南省面积最大的天然湖泊,也是我国著名的“高原明珠”。湖区坐落于金沙江支流的普渡河水系,湖面330平方公里,东侧和北侧就是昆明城区,因此也叫昆明湖。

昆明滇池深度解析(滇池困局846万昆明人的)(1)

滇池分为草海和外海两部分,对昆明的气候调节、淡水供应具有重要作用。截至2020年11月,昆明市常住人口已达846万人,平均每年增长2.78%。庞大的人口给滇池生态带来了巨大的压力,水质污染也成了环境防治的重中之重。

滇池的变化

滇池是一个非常古老的湖泊,按照演化规律,现阶段的滇池属于老化湖泊,其特征是泥沙淤积严重,湖盆变浅缩窄,湿地退化,蓄水量降低。据科学评估,目前滇池的蓄水量比古滇池减少了98%,平均水深只有5m,湖泊的自净和调节能力已经大大下降。

昆明滇池深度解析(滇池困局846万昆明人的)(2)

从上世纪60年代以来,滇池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水质恶化,二是面积缩小

在最受关注的水质上,相信不少人都对滇池的蓝藻爆发有深刻的印象。根据地表水质量标准,滇池水质的评价结果也确实是一路下降。资料显示,上世纪50~60年代时,滇池的水质还非常清澈,鱼虾成群,水生植被覆盖着90%以上的湖面。当地广为流传的歌谣:“50年代淘米洗菜,60年代游泳痛快”就是对当时水质的真实写照。

昆明滇池深度解析(滇池困局846万昆明人的)(3)

上世纪50-60年代的滇池

70年代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水质开始变差,由原先的I类、II类水下降为III类水。80年代水质进一步恶化,草海水质降为IV类,外海降为V类,全湖只有2.05%的水域覆盖有水生植被,富营养化的问题已经十分突出。

昆明滇池深度解析(滇池困局846万昆明人的)(4)

90年代是滇池污染最为严重的时候。据当地居民介绍,湖岸经常积聚大面积的藻膜,湖水变成浓绿色,气味腥臭扑鼻,只能借助浮网人工打捞清除。此时的滇池已成为全国污染最严重的湖泊之一,成了人人都避之不及的臭水湖。

昆明滇池深度解析(滇池困局846万昆明人的)(5)

在湖泊的面积上,滇池也一直在不断地“瘦身”,直接原因就是围湖造田。在1970年,每天至少有10万人在滇池边上填土造地,不断把湖岸线往内推进,昆明八景之一的“灞桥烟柳”也随之覆灭。

昆明滇池深度解析(滇池困局846万昆明人的)(6)

据文献记载,曾经的滇池有很多优良的湖湾沟潭,中间有沟渠穿插连通,发达的水网系统中曾生有大面积的水生植被,为鱼虾的栖息和繁衍提供了天然场所。但持续20余年的围湖造田导致湖边的水潭被填平覆盖,取而代之的则是农田、鱼塘,生物多样性急剧下降。

据《滇池水利志》记载,1969~1978年湖区围湖造田约3.49万亩,仅1970年就围垦了3万亩,岸边的海菜花(中国特有种,对水质要求高)等湿地物种一度消失。湿地的萎缩迫使滇池由“草型”湖泊转变为“藻型”湖泊,生态遭受重创。

昆明滇池深度解析(滇池困局846万昆明人的)(7)

滇池70-80年代水生植被分布变化

关于围湖造田,这里不过多评论,当时的历史环境有一定特殊性。但就现在看来,造田活动无疑重塑了滇池的生态系统,这也为此后的环境整治留下了一笔“生态账”。

滇池有多重要?为何会被污染?

滇池的作用,昆明人最清楚。滇池流域面积2920平方公里,上游水源接通盘龙江,流域内还有海源、昆阳等20多条河流汇聚,气候温凉宜人。气象数据显示,滇池流域在冬季的月均气温不低于7℃,夏季平均为20℃,一年四季如春,非常适合居住。

昆明滇池深度解析(滇池困局846万昆明人的)(8)

根据张克映、王冰等人调查,滇池的存在对昆明市的湿度有重要贡献,对降水分布也有调节作用,和昆明市民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不仅如此,滇池还拥有丰富的水产资源,经济鱼类众多,既有青草鲢鳙等常规鱼种,又有滇池高背鲫、滇池金线鲃等土著鱼种。

在灌溉和调蓄方面,滇池也发挥着核心作用,可以说滇池是昆明城区生存发展的基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昆明滇池深度解析(滇池困局846万昆明人的)(9)

那么,滇池为何又会被严重污染呢?

作为西南地区面积最大的湖泊,滇池的调节能力不可谓不强,但前面已经提到,目前的滇池处于老化阶段,再加上巨大的人口压力,如今的调节能力已无法承担水污染的负荷,超额部分只能依赖污水处理厂。

昆明滇池深度解析(滇池困局846万昆明人的)(10)

2010年3月,滇池蓝藻泛起

从地势上看,昆明南低北高,地下暗河广布,而滇池恰好位城市的下游,城区大量的废水可顺势排放到滇池。尤其是在5~10月,滇池流域迎来降水高峰期,雨量可达800~1200mm,大量污水集中涌现,雨污同流引发的面源污染十分严重。

受降水季节分布和地势的双重影响,城区的污水处理厂即便超负荷运转也难以全面应对。直到现在,片区处理厂的处理能力依然捉襟见肘,再加上湖区水流缓慢(每小时流动约1米),交换率低,水质难免会迅速恶化。

昆明滇池深度解析(滇池困局846万昆明人的)(11)

截至2020年,国家投入的生态治理费用已超过500亿元,主城区和环湖片区建成了5700多公里的市政排水管网,17座雨污调蓄池以及22座城市污水处理厂。截至2022年,污水处理和水质净化厂增至28座,而根据滇池管理局公布的规划,将来的治污投资还会继续加大:

规划投资101.93亿元,实施39项强化控源截污类项目;

投资12.87亿元,用于16项水资源的保护和再利用项目;

投资9.43亿元,用于14个精细化管理类项目;

投资1.74亿元用于9项专项研究类项目。

总体来看,滇池的水质改善是“双管齐下”:一是减污,包括截污、提高排放标准、全流域禁磷,在湖区开展生态清淤,培植水草,投放鲢鳙等等;二是开源引水,比如牛栏江引水工程每年可引5.3~6亿m³江水入湖,有效改善了水质,基本消除了“蓝藻病”。

昆明滇池深度解析(滇池困局846万昆明人的)(12)

这种治水措施是极为必要的,因为昆明的发展目标是要成为区域性的国际中心城市,未来的人口还将继续增长。这也就意味着,滇池的污染防治压力还将更大,只有严格“开源节流”,严防污水入湖,才能使水质恶化的趋势得到根本遏制(或缓解)。

滇池的生态困局:从一条鱼说起

在水质全面恶化的背景下,滇池内没有一种生物能独善其身,滇池金线鲃的遭遇就是其中的一个缩影。

滇池金线鲃在上世纪80年代一度绝迹,同病相连的还有其他土著鱼。据记载,滇池的土著鱼曾记录有26种,但2019年前后只剩4种能在湖中找到踪迹。目前,滇池中濒危和易危的土著鱼类还有15种之多,从外地引入的大宗鱼类反倒强势上位,这反映出滇池的原始生态出了“大问题”。

昆明滇池深度解析(滇池困局846万昆明人的)(13)

庆幸的是,经过科研人员的不懈努力,部分土著鱼已经摆脱了灭绝的危机,比如滇池金线鲃、滇池银白鱼、云南光唇鱼、滇池高背鲫等等。

以滇池金线鲃为例。昆明动物研究所的杨君兴团队是这条鱼的救星。经过不懈的野外搜寻,队员们终于在黑龙潭和牧羊河找到了幸存的野生小种群,并在2007年繁殖出了300多尾金线鲃鱼苗。2010年,滇池金线鲃被重新放归至“老家”滇池。

昆明滇池深度解析(滇池困局846万昆明人的)(14)

放流十多年来,金线鲃的恢复仍不理想,可能是因为放流数量太少,也可能是黑龙潭、暗河中的洄游通道依然处于阻断状态。但要恢复土著鱼的原始生境非常困难,龙潭曾经就是滇池的一部分,但如今却有的干涸枯竭,有的被截断成取水口,再次与滇池连通的难度极大。

总之,滇池生态的复通之路依然困境重重,改善水质是前提,恢复物种是关键,最终的目标是要实现“水美鱼多草盛”。

昆明滇池深度解析(滇池困局846万昆明人的)(15)

2016年 滇池开湖捕鱼

那么,昆明市民对滇池的生态还满意吗?根据满意度调查,有63%的居民表示滇池的生态环境近几年改善明显,但也有60%的居民表示,目前的生态环境还达不到预期,需要继续加强整治。

滇池的未来

滇池是昆明市最重要的生态湖泊,滋养着流域内数以百万计的居民。我国在90年代就将滇池列为重点治理对象,经过26年的整治,湖区由重度污染转变为轻度污染,水质由劣V类改善到了IV类水,湿地植物增加到290种,常见鱼类恢复到了23种,生态保护取得了丰硕成果。

昆明滇池深度解析(滇池困局846万昆明人的)(16)

根据《滇池保护规划(2018~2035年)》,预计到2025年,流域内森林覆盖率将提高到41%,湖滨湿地面积达6万亩以上;预计到2030年,滇池的草海将实现由“藻型”湖泊向“草型”湖泊的逆转。

昆明滇池深度解析(滇池困局846万昆明人的)(17)

而到2035年,滇池的草海和外海的水质力争达到III类水质标准,实现“清水绿岸,鱼翔浅底”的美丽景象。希望保护规划能落到实处,也希望滇池生态能够早日回归上世纪60年代的水平!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