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砂糖适合新手吗(砂糖的环球世界之旅)

砂糖适合新手吗(砂糖的环球世界之旅)西元前一世纪左右,甘蔗传入中国,直到两百或三百年后人们才开始懂得砂糖的精制技术。西元 1609 年奄美大岛的居民漂流到了中国福建,翌年带回甘蔗苗栽培制造,那也是日本最初的砂糖。创始佛教的释迦,据说其家族就是以甘蔗做为徽章图腾,也因此推测他们曾在喜马拉雅山麓栽培甘蔗。马其顿的亚历山大大帝(西元前 336 年-前 323 年)远征印度时,从司令官尼阿卡斯的报告得知,「印度并不借助蜜蜂采蜜,而是从苇草的茎制蜜」,所以当时的印度已经懂得使用砂糖。所谓的「苇草的茎」,指的就是甘蔗。砂糖的漫长旅程至今,甘蔗仍是世界上产量最多的农作物。利用压碎甘蔗茎所榨取的汁液,即能精制出易溶于水的结晶体砂糖。大航海时代以后,在巴西、加勒比海域的大农场所大量生产的砂糖,成为环大西洋地区的主要商品,也是导向资本主义经济的原动力。在此我们先回头看看,为欧洲饮食带来大变动的砂糖之过往足迹。砂糖的英语是「sugar」,源自法语

西元十七世纪期间,延续了十六世纪后期「旧大陆」与「新大陆」之间的「哥伦布大交换」,原本膨胀的欧洲经济开始陷入收缩的转换期。又正逢自秘鲁、墨西哥流入的银矿大幅减少,欧洲经济的成长出现停摆。

砂糖适合新手吗(砂糖的环球世界之旅)(1)

哥伦布大交换

此时期,欧洲不仅盛行「新大陆」的食材栽培,同时为供应欧洲市场的需求,「新大陆」也出现栽种商品作物的大农场,促使砂糖、咖啡等欧洲人希求的商品大量流入欧洲。由于这些殖民地得以栽种多种欧洲难以栽培的作物,众多崭新的食材不断涌入欧洲人的餐桌,仿佛也预告着全球化的来到。

西元十七世纪,以贸易为优先的重商主义政策挂帅,欧洲各国竞相扩大交易版图,其中位居绝对优势的则是新兴商业国荷兰。荷兰在荷兰独立战争(西元 1568 年- 1648 年)中脱离西班牙而独立,凭借着卓越的造船、航海技术在西元十七世纪初期奠定了欧洲海上的霸权。

各式各样的香料

砂糖的漫长旅程

至今,甘蔗仍是世界上产量最多的农作物。利用压碎甘蔗茎所榨取的汁液,即能精制出易溶于水的结晶体砂糖。大航海时代以后,在巴西、加勒比海域的大农场所大量生产的砂糖,成为环大西洋地区的主要商品,也是导向资本主义经济的原动力。

在此我们先回头看看,为欧洲饮食带来大变动的砂糖之过往足迹。砂糖的英语是「sugar」,源自法语的「sucre」,而法语的「sucre」又源于阿拉伯语的「sukkar」或梵语的「sarkara」。循着字源追溯,即可理解甘蔗是印度人在东南亚栽培的商品作物。甘蔗的原产地是东南亚的新几内亚,印度则是第二的原产地。

创始佛教的释迦,据说其家族就是以甘蔗做为徽章图腾,也因此推测他们曾在喜马拉雅山麓栽培甘蔗。马其顿的亚历山大大帝(西元前 336 年-前 323 年)远征印度时,从司令官尼阿卡斯的报告得知,「印度并不借助蜜蜂采蜜,而是从苇草的茎制蜜」,所以当时的印度已经懂得使用砂糖。所谓的「苇草的茎」,指的就是甘蔗。

西元前一世纪左右,甘蔗传入中国,直到两百或三百年后人们才开始懂得砂糖的精制技术。西元 1609 年奄美大岛的居民漂流到了中国福建,翌年带回甘蔗苗栽培制造,那也是日本最初的砂糖。

西元八世纪中期以后,伊斯兰的大贸易交易圈逐渐形成,甘蔗的栽培也从印度转移到了伊拉克,并经由赛普勒斯岛传至埃及等地中海沿岸。埃及的精制糖业兴起于西元 710 年以后,西元九世纪初时甘蔗的栽培与制糖兴盛,并出口至各地。西元十四世纪中期由于瘟疫肆虐,砂糖的生产也随之衰退。不过当时的威尼斯商人在赛普勒斯岛、吉诺瓦商人则在西西里岛开始种植甘蔗。

中世纪的欧洲,十字军东征时经由威尼斯传来的砂糖,成为当时极贵重的物品,并被当作药品使用。着有《神学大全》的知名神学家多玛斯.阿奎斯 (Thomas Aquinas) 更断言,砂糖是促进消化的药品。

就在葡萄牙亨利王子 (Infante Dom Henrique,西元 1394 年- 1460年)占领马德拉岛等非州沿岸诸岛做为殖民地之际,葡萄牙人也因甘蔗栽培而获取莫大利益。西元 1580 年左右,甘蔗终于移植到了巴西。西元十六世纪后期至十七世纪前期欧洲所需的砂糖,半数以上皆来自巴西。

砂糖适合新手吗(砂糖的环球世界之旅)(2)

葡萄牙亨利王子(Infante Dom Henrique 1394-1460)

成为阶级象征的砂糖

进入西元十七世纪后,荷兰开始有利可图的甘蔗栽种。荷兰移民纷纷在南美东北部的盖亚纳建造甘蔗的大农场。西元十七世纪中期以后,英国、法国为谋求优渥利益,也开始投入砂糖的生产。

西元 1624 年,英国占领了位于西印度群岛东侧的巴巴多斯岛;西元 1655 年又占领比起巴巴多斯岛大约三十倍的牙买加岛。向荷兰人学习砂糖制造方法的英国人在这两个岛上设立了大农场,开始大规模的砂糖生产。西元十八世纪时,牙买加岛已取代巴西、成为世界第一的砂糖产地。

西元十七世纪末,法国夺取了原为西班牙属地的希斯盘纽拉岛(现在的海地),并在首都圣多明各开始甘蔗大农场的经营。也因此,西元十八世纪时,海地与牙买加岛并列为砂糖大产地。随着砂糖的生产,也引发了所谓的「砂糖革命」,造成西印度群岛生态系的大规模变动、以及大批黑奴所带来的社会动荡。

大航海时代时期,因天花肆虐导致原住民锐减的西印度群岛,却又因砂糖而成为黑奴的世界。大量生产的砂糖,从此凌驾亚洲的胡椒、丁香、肉荳蔲等调味料,也繁荣了环大西洋的商品经济。

西元十八世纪,随着砂糖的生产量激增,原属于奢侈品的砂糖变成了生活必需品。据说西元 1600 年时,平均一个英国人的砂糖消费量是四百公克至五百公克,十七世纪时约是两公斤,十八世纪时则增加至七公斤。换句话说,砂糖也深入贫穷人家的餐桌,平民也享用得到「甜味」。为满足犹如提高社会地位的虚荣感,平民百姓开始在日常生活中,肆无忌惮地享用过去被富裕阶层所独占的砂糖,而这也是促使砂糖在短时间内消费量激增的最大因素。

之后,大西洋的砂糖又与中国的茶、伊斯兰圈的咖啡结合,在欧洲形成新颖的饮食嗜好文化。另外,日本江户时代的荷兰东印度公司将砂糖从爪哇岛带至长崎的出岛,并称为「出岛砂糖」,在当时可是极珍贵的奢侈品。每年,许多的「出岛砂糖」经由大阪被送至江户城,做为和菓子的原料,借以取悦大奥的女性们。

当时,日本的砂糖价格昂贵,为荷兰东印度公司谋得莫大的利润;相对地,日本的幕府却为「出岛砂糖」的大笔支出而伤神。在欧洲,砂糖是溶于红茶或咖啡;在日本,却是揉进和菓子里。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