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西部的山(香港在行山)
香港西部的山(香港在行山)寸土寸金的香港有这么多山可爬?等等!在香港待久了都知道,市民行山“有瘾”。不明就里的人就纳闷,香港人咋就这么爱往山上跑?
“嗨,中彩了,今天去龙脊,
再次捕获‘野生’发哥一枚”
“周末什么活动?
大佬,当然是一起去行山啰”
在香港待久了都知道,市民行山“有瘾”。
不明就里的人就纳闷,
香港人咋就这么爱往山上跑?
等等!
寸土寸金的香港有这么多山可爬?
(香港的城市景观,靠近标志性的狮子山)
▼
实际上,
只有高楼林立、时髦商场,
是我们对香港的一大误解。
香港有两个“森林”。
游客在都市“森林”中流连忘返,
见惯了打折、免疫了“血拼”的本埠居民,
则三不五时去“行山”。
(香港狮子山航拍)
▼
这是个粤语词汇,读“haang saan”。
(香港飞鹅山观景台)
▼
“行山”不是香港特有的活动,
却是香有的说法。
它像爬山,
但又不止以登顶为目的,
比爬山多了几分悠然;
似漫步远足,
但节奏更紧凑,
比漫步目的明确。
(在狮子山看到的地平线)
▼
“浴乎沂 风乎舞雩 咏而归”,
《论语》里描述郊游场景的句子
用来形容“行山”,
再为贴切不过。
(狮子山的壮丽景色)
▼
要“行山”,也得有山可“行”。
(香港大帽山郊野公园)
▼
“千峰环野立,一水抱城流。”
香港是个大都会,也是个大公园。
(香港维多利亚港大帽山的照明帐篷)
▼
1100余平方公里的土地上,
有70%是密林、
郊野和山地。
城在山中,
海傍山岛,
自然咫尺可及。
展脚就能从摩天大楼走进天然氧吧,
是很多人舍不得离开香港的理由。
(香港大帽山)
▼
台湾作家刘克襄是“行山”的骨灰级玩家,
他专门写了本书《四分之三的香港》,
记录每一条山径、
每一片密林、
每一个村庄。
书的封面写道:
▼
“因为行山穿村,我幸运地邂逅了隐藏版香港,
一个比购物和美食更独特、更有魅力的香港”。
他在书中介绍,
香港的山不高,
海拔最高的大帽山也不过海拔957米,
第二高的山峰凤凰山934米,
与高耸入云的名山无法比拟。
但它们临海,
且与十里洋场的繁华景象互相映照,
自成一派风韵。
(高空航拍香港最高峰大帽山)
▼
香港大片绿地,
被划为24个郊野公园,
有100多条行山径,
是“亚洲第一”,
归特区政府渔农自然护理署管理。
其中,
龙脊曾被美国《时代杂志》亚洲版评为
「亚洲最美市区行山径」;
麦理浩径被美国《国家地理杂志》评选为
全球20条最佳行山径之一。
(从麦理浩径望去的山景)
▼
有趣的是,
这两个山径的名字,
都诉说着
中西杂糅的历史——
“龙脊”是东方风水说法,
“麦理浩”则是港英时代的总督。
(香港石澳龙脊行山径,俯瞰石澳湾)
▼
香港行山径各有特色,
西贡海岸边碧海白沙,
是“小清新”、“小确幸”风格;
大榄涌水塘则是一片湖光山色,旖旎婉转;
凤凰山等地又给人雄浑之感,山势起落开阔大气。
(香港天坛大佛)
▼
特区政府为了管理这“四分之三”的香港,
下了很大功夫。
行山径上,
垃圾桶、歇脚亭、指示牌等基础设施完备,
新闻报道中提过一个细节,
路上配备了很多安全电话,
每部电话都有明确的坐标,
方便寻找。
(香港狮子山山顶悬崖)
▼
除了自然风光旖旎,
香港的村径、
古道也别有滋味。
“穿村”是行山者的特有说法,
就是顺着小径从村子里穿过,
这些村庄大都保留了原生态的居住习惯,
甚至让都市人有一两瞬恍惚
——这也是香港啊!
(屏山文物径香港历史街)
▼
位于新界元朗的屏山文物径,
是香港第一条文物径,
沿途串联起古塔、围屋、寺庙、宗祠……
是访古的好去处。
(位于屏山文物径历史街内的狭窄房屋之间)
▼
行山之所以成为香港人的生活方式,
也有更内在的原因。
竞争激烈、社会“转速大”,
“铆”在转盘上不停歇的市民,
在行山中用“道法自然”去稀释丛林社会的压迫感,
是香特的城市哲学。
它代表了“走出”。
暂别喧嚣与拥挤,
探寻宁静与开阔,
是对“胸藏丘壑,
城市不异山林” 的实践。
它代表了“挑战”。
“行山”径有易有难,
而那些难度系数越高的,
常常更为市民向往青睐;
三五好友结伴而行,
“同处海角天边,
携手踏平崎岖”,
正是“狮子山精神”的体现。
它代表了“体悟”,
在体察自然中丈量香港,
在山水超然中俯瞰人文;
不是为走出而走出,
不是为挑战而挑战,
它给人带来的体验恰恰是在回归自然中与城市交响,
于辛苦跋涉后收获从容。
不少人说,
从“行山”开始,
才真正了解了香港。
它又可谓一种隐喻,
映射着香港深层次的精神内核和发展密码。
热爱“山水”,
珍视这家。
“行山”路长,短则几公里,
长则百公里,总是风景一路。
无论在哪里,
总能看到山脚下高楼鳞次栉比、
城市繁华动人,难以不让人热爱留恋。
(各个时间的狮子山)
▼
家国平安,
岁月静好,
拥有并非必然,
多少代人的努力才换来这浪漫香港,
谁还会忍心破坏折腾呢?
经营“山水”,建设这家。
“行山”也是一门学问,
需要打好基础,
做必要的规划。
考量坡度,计算长度,
选择难度,设定高度,
若要打开“行山”半径,
总要由易到难、由近及远,一条一条去攻克。
香港回归以来,
也正是通过一步一步夯实基础,
一次一次累积经验,
才战胜了各种风险挑战,
才迎来了由治及兴。
走向“山水”,圆梦这家。
“行山”是领略,
是体察,是知行合一。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香港有地上之山水,
也有画中之山水,
市民有梦中之山水,
还有胸中之山水。
达至更好的民生、更劲的经济、
更和谐包容的社会,
都需要特区各方真正行动起来、
真心投入其中,以梦为马踔厉奋发。
“山高人为峰”,承继“行山”的这股精气神,
香港未来开阔。
“行山”求静求进,
制定实施香港国安法和完善特区选举制度后,
香港正静正进。
香港回归祖国25年了,
“莫说青山多障碍”,
多少不容易都已过去。
罡风吹不散热爱,
万水千山总是情。
七一的时候,不妨就去“行山”吧,
有晴有雨,有平坦有坎坷,
有竞速有合作,但终将到达一处开阔之地,
俯瞰这东方之珠,
她的风采浪漫依然!
(摄影师屈文犇拍摄于香港飞鹅山,图中为屈文犇本人和他的朋友)
▼